时间:2024-05-10
詹青
【摘要】作为年轻的地理教师,常常有这样的困惑:没有骨干教师的知识储备,单薄的我们到哪里去找到设计课堂活动的素材?教材中诸多貌似重复的知识点之间有何关联?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思维的触角应该到达怎样的一个深度?本堂课你所要面对的关键能力是什么?在解决系列问题的同时,如何培养学科关键能力?本文从一次金华市级的优质课活动上的优秀活动设计说起,阐述教师如何在已有教材中的案例、素材中重新组织阅读材料及活动,设计符合思维过程的问题,实现知识的深度延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学科关键能力;思维过程;生成活动;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学科,还有明显的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在进入社会科学范畴的学习时,我们常常要面对一个问题:本节课的主干知识是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案例、背景、问题等环节让学生了解、掌握、分析什么,建立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获得怎样的人地发展观,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我们通过对湘教版城镇化这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来展示这个过程。
以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及必修三第二章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为例,我们发现该部分内容关键是让学生学会用地理视角认识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重在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运用资料,说明不同时期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结合实例,说明城镇化的利弊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想和策略。
一、相关内容及要求的对比
通过对比,必修二中关于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内容,教材是从原理性的角度分析城市化及工业化过程中应具有的现象,从横向上的区域差异来比较城市化及工业化的差异,旨在为学生建立一个事物间的因果联系,要求学生具备的是基本的地理思维方式,即建立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这一关系;必修三中该节内容却是以实际区域的发展过程为例,从纵向上来分析区域内不同的生产力发展阶段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从而得出景观上的差异,内容量虽小但知识涉及度深,是对必修二内容的一个重要补充。该节内容要求学生具备区域分析的能力,从实际案例上总结得出人地协调观的必要性。
在金华市的优质课比赛活动中有多位优秀的地理教师跳脱了教材的束缚,自行编排了活动,设问针对课堂内容,设计方式新颖,为我们示范了何谓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课堂。但实际上年轻教师缺乏的正是这些组织活动的素材及利用素材设计活动的能力,因此如何利用教材中的大量素材达到教学的目的,是年轻教师更应该思考的问题。
二、基于教材设计活动
在本节教材中为了解释不同生产力水平推动下城市化的进程时,书本上提供了系列的阅读并设计了多个活动。在综合一般的教材处理方式及自身的理解后,教师对于活动设计有以下设想。
整合阅读及活动内容,设问突出不同工业化水平对应的城市化水平。
材料一:“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和补偿贸易,为我国早期对外开放的形式之一。补偿贸易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贸易方式,通常是在信贷的基础上,从国外另一方购买机器、设备、技术、原材料或劳务,约定在一定期限内用其生产的产品、其他商品或劳务,分期清偿贷款的一种贸易方式。
材料二:“民工潮”的提法最早出现在1989年。这一年,我国春节铁路客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拥挤状况,当时的媒体开始使用“民工潮”一词来形容民工大规模流动的现象。此后,这个词便被广泛使用,沿袭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城乡出现了劳动力短缺的现象,特别是加工工业发达的深圳、东莞一带,劳动力紧张状况更为突出。由于就业机会较多,劳动报酬相对较高,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就有大批外省劳动大军南下广东务工,其中绝大部分涌入珠江三角洲。这些外来的民工大多从事服装、制鞋、玩具、电子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营销、餐饮等商业服务业。
材料三:“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征之一。比如,中山市古镇的灯饰,小榄的五金制品,黄圃的腊味,沙溪的服装;佛山市西樵的纺织,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东莞市虎门的服饰,石龙、石碣和清溪三镇的电子产品,后街的鞋业等等。“一镇一品”的经济发展模式,使这些企业的产品畅销国内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材料四:稳步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工业技术水平明顯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由于工业迅速发展,工农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6∶4演变为目前的9.5∶0.5,工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基本实现了乡村工业化。
读对应的城市景观图。
环节2.20世纪90年代中期:
问题:1.材料中反映出珠三角工业发展有何变化?
2.对比1983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分布图与2002年城市群分布图,描述城市的变化,概括该阶段城市化的特征。
以上活动材料内容均取自教材,根据时间发展轴将其城市化进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结合,一一对应,引导学生去总结不同工业化水平下的城市化进程的特征。目的是培养学生读图、阅读、综合分析和区域认知的能力,在总结归纳地理特征的同时,发现地区发展的问题,从而强化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学会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人文环境,提高生活品位和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向东,袁孝亭.地理素养的核心构成和主要特点[J].课程·教材·教法,2004(12).
[2]洪成旗,胡海光. 例谈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J]. 中小学教学研究,2018(03).
[3]汤国荣.论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J].课程·教材·教法,2015(11).
[4]李家清,常珊珊.核心素养:深化地理课程改革的新指向[J].地理教育,2015(0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