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孙晓砺
【摘要】生活即教育。教育蕴藏于生活点滴中,潜移默化而无处不在。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道德规范的养成阶段,是成长和发展的基础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明显的生活性、体验性、开放性及综合性特点。领会生活化教学的内涵,明确生活化教育的意义,倡导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式,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新动态和新趋向,是广大教师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从无律到他律到自律及至自由的过程。道德意识的产生和行为的发展,依赖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小学生的道德意识淡薄,道德标准模糊,意识发展由浅显到深刻,道德评价标准由考虑行为效果到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仍缺乏稳定性和全面性。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背景,将道德引导与法治教育有效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道德规范,构建牢固的法律意识,激发儿童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的意义及策略研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生活化教学的意义
1.趣味学习,激发求知热情
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促使人在愉快的情绪中求知、探索和实践,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新课标核心理念要求,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提,需以每个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构建新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师观、学生观和发展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能动者和知识的二次创造者。肯定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创设广阔的学习空间,搭建开放的学习平台,是高效学习的有力保证。学生是生活中的人,是世界中的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生活化教学,是指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中,明确学生生活主体的地位,将学习与生活有機结合,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和成长,以更好地指导生活。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使得课堂更加生活化、生动化、人性化,更接地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促使学生快乐、有效地学习。
2.化繁为简,提高学习效率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应具有时代性和先进性。教育需注重知识与技能、发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要求改变课程注重知识传授的状态,改变接受学习的状态,改变学科知识单一松散的状态,改变教材内容“难、繁、偏、旧”的状态。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具有一定的情境化、情感性和经验性。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教学,将课本知识与生活高度统一,使得知识更贴近生活,更通俗易懂,简化了课程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便于学生更快地建立遵法意识,明晰道德准则,践行法治信仰,更好地解决生活难题,从而更有品质的生活。
3.与时俱进,符合学科发展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新时期“四有新人”,要求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情怀,具有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具有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传递文明和财富,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是一份永久的希望和生机。生活化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了生活现实和需求,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具有同步性和代表性。少年儿童是课程学习的主体,生活是学习的内容,教学应是以体验、反思、研究和创造为基础,教学的生活化改革,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知识储备,提高了学生的生活技能,保证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代表了先进的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方向,符合科学发展观及学科发展需求,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二、生活化教学品质的提升策略
1.设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和教学计划达成的目标,包含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设立应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成果,影响全民素质的提升,影响国家进步和民族的兴旺发达。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行为准则和规范。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成果,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是一项基本治国方略。法治精髓即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国因德而兴,人因德而立,道德是基础,法治是保障,二者为国家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保驾护航。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指出,所有的教师都是道德教师,所有的课程发展应以社会道德为基础。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的道德观念、意识形态及行为方式也在发生改变,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施直接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影响学生道德意识和准则的建立,决定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建立,应充分体现“生活化”特点,应充分考虑社会现实及个人发展特点,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信条,形成对社会主义道德法制价值与制度的认同,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意识,明确道德准则,在社会生活中能明辨是非,遵纪守法,依法维权,提高生存能力及生活品质,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崇尚者和捍卫者。
2.倡导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从生活实际出发,由课堂延伸至课外,将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道德准则和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具备生活化特点,教学本真应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应是教师追求的教学目标和方向。课题导入,是课堂教学的起点,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结合课程目标及学生学习特点,恰当地运用生活化、形象化和直观性的案例,高效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在学习《家里来了客》一文时,可利用生动化的视频开启课堂,雯雯一人独自在家,这时有人在敲门……这时,教师可发问:1.雯雯应该怎么办呢?2.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呢?由视频和问题导入课程,引发学生思考,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表达观点,并给予适当的点评指导,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在愉快的体验中,轻松实现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的课程内容,应避免单一重复的内容铺设,应具有生动化及形象化的特征。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多层次地感受、体验课程内容,加强对课程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礼貌的力量》一文时,教师可摆出以下案例:1.在地铁上,二位年轻小伙占坐“爱心座”,却无视老人;2.在商场内,几个中年人抽烟闲聊,不顾工作人员劝阻;3.行人过没有红绿灯的路口,轿车主动为行人让行。通过三种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分组讨论,畅所欲言,明白礼貌的力量是什么?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尊老爱幼、遵守社会公纪的美德,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涵养的有用人才。
3.实施生活化的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教学目标和任务完成的途径和方式,是师生信息互通的工具。社会越发展,教学手段越丰富,一般包括语言、文字、书籍、视听设备及多媒体技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广泛運用于教学中,使得学习的兴趣与效果得到明显提升。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教学禁锢,更新教学方式,积极尝试电化教学手段。如在学习《健康过冬天》一文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北方过冬的视频,让学生在丰富的视听效果影响下,直观、生动地了解北方过冬的储备及注意事项,感受过冬的乐趣,培养健康生活的好习惯。
同时,教师应注意课堂学习的延伸,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在实践中激活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其理想情怀。在进行《国旗,国旗真美丽》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布置调查作业:1.我们生活周边哪里有国旗?2.国旗是什么样子的?3.国旗的代表意义是什么?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对国旗的形状、色彩和意义有粗浅的认识。并可在班级播放祖国周年大庆及天安门升旗仪式的音像视频,通过震撼的视频场景和音画效果,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伟大祖国的崇敬之情。通过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及丰富的实践活动,拉近课本与生活的距离,进一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生活化。
4.建立生活化的评价标准
科学性、适应性的评价体系是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完成的重要保障。新课程改革倡导三大基本理念,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以学定教”“以学论教”即是对教学评价模式提出的新标准,要求以学生的情绪、注意、参与、交往、思维及生成六大状态来评判教师教学成果。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鼓励学生健康个性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生活理念。该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具有生活化特点,应以学生日常生活的行为表现和道德理念为标准,考察学生的外在行为以及发掘行为背后的动机。生活化的评价标准,体现在多项化的评价内容、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层次化的评价标准及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兼具以上特点的评价体系,才能发挥评价活动的公平性、公正性及合理性,才能真正将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郑志亮.如何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回归生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05).
[2]严佩芳.关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中道德情感的培养研究[D].上海: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5(0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