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微课在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与反思

时间:2024-05-10

施秀连

【摘要】从微课的内涵、微课的特点入手,分析微课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利用“微课”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關键词】微课;信息技术课;教学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是宿迁市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小学课堂教学中微课资源开发及有效应用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微课”可以用于翻转课堂、远程教学,同时也适用于云教育,顺应教育改革。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习惯从网上获取信息,移动终端的学习也成为一种被人们接受的学习方式,这为“微课”的制作和广泛应用提供了可能。

一、微课的内涵和研究现状

微课是教师为了达到某个教学目标或知识点设计的,时间在5到10分钟的微型视频课程。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山区学校的两位化学教师Jonathan Bergmann(乔纳森.伯尔曼)和Aaron Sams(亚伦.萨姆斯)为了帮助缺课的学生补课,利用屏幕捕捉软件录制演示文稿和讲解,上传到网上供学生下载观看。

二、微课的特征

1.微课是微视频课程,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时间在5到10分钟以内。

2.传统教学过程是一对多,学生在观看教学微课时的教学情境是一对一。

3.传统课堂教学知识有系统性,微课内容是围绕某个知识点。

4.微课学习形式循序渐进,根据学习需要,可以暂停和重复播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运用的流程

微课在理科类课程运用得比较广泛,信息技术课知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技能学习,适合用微课进行教学。目前国内外对微课的研究,虽然在操作上有所差异,但都存在共同之处。第一步,进行课程选题。第二步,进行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三步,进行微课视频的录制。我们可以用DV、摄像机、数码相机来录制视频,可以用软件捕捉电脑屏幕以及录制PPT演示文稿和讲解,如Camtasia Studio、屏幕录像专家(大师)。第四步,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后期制作、编辑和美化。第五步,上传微课到网络平台。

四、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为了验证微课教学效果,选择所任教班级的两个平行班四年级7、10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控制班。

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如下。

1.提出假设

微课适合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微课在课堂中的有效使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实验操作过程

(1)实验变量

实验中的自变量:微课的运用。

实验中的因变量:教学效果、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能力。

(2)无关变量的有效控制

为了减弱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有效性的影响,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教学对象为两平行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没有在其他学校实施,本人选择了小学五年级两个班。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班风、学生总数(54人)、男女生比例大致相当,在7班使用微课教学。

②信息技术课执教者是同一个教师,即本人。

③两班的教学总学时相同,一周一节课。实验前不告知被测试的学生,以保证实验过程中无关因素的影响。

3.实验的测量和评价

学生学习过程的表现,问卷调查,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情况,学生作品。

4.实验的准备阶段

在已有的理论基础上,继续提升自身有关微课的理论知识。积极主动参加县市相关培训,查找资料,学习微课制作和应用的理论知识,学习Camtasia Studio软件的应用。通过学习,自己可以独立制作高质量的微课。

5.实验的实施阶段

在实验的实施阶段,控制班不用微课进行正常教学。

在实验班中,为了有效实施微课教学,教师要做的工作为:第一,在实验班建立班级QQ群;第二,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第三,提醒学生申请自己的QQ,加入班级学习QQ群;第四,教会学生学会观看学校资源网上的微课视频,自主学习,在QQ群和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学习;第五,制定奖惩制度。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采取微课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结语

我们可以利用网络上的优秀微课资源,如中国微课期刊网,也可以把自己制作的微课上传到相关网站,共享资源。微课是基于网络来进行学习的,微课用于教学就要满足一定的硬件和软件条件(接入因特网的计算机或ipad等),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和学校具体情况来设计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微课教学适用于翻转课堂,适用于网络学习,顺应现代教育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倩.例谈微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中小学电教,2017(Z1).

[2] 李琴.微课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7(30).

[3] 郭忠嫘.初中信息技术微课程初探[J]. 甘肃教育,2014(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