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张亚坤
【摘要】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阅读和审题习惯的培养,实施多样化的教学策略,组织趣味性的练习活动。另外,教师还要学会尊重学生自然成长的规律,引用一些创新的材料,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指引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去完善自我。学生切实感知到学习的最大乐趣,既方便教师实施后续的人才培养计划,也有利于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是—举数得的,我们何乐而不为呢?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研究,希望能为数学教学工作走向更大的成功带来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阅读能力;审题习惯;培养策略
以前,教师为了应付教学组织相关活动,并未认识到学生阅读、审题习惯培养的重要性,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这样那样的学习任务,始终沿用灌输指导方法,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盲目讲解,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在这种情况下,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与综合实践能力是很难实现全面发展的。要想改变现状,教师就要重新确立教学目标,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审题习惯,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当学生建立起主动的探究意识,教师便可顺利开展后续的指导工作了。
一、激发学生审题意识,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如果小学生无法提高认真审题的意识,那么他们就很难真正地学好数学。数学教师应该抓住细节,强调学生对基础概念、相关公式的理解,同时告知学生,仔细阅读数学题目,才能找到它的内涵,带着一定的严谨性参与课堂活动,有利于学科成绩取得进步,认知水平快速提升。比如,针对方程的有关概念做出指导,学生需要找到两个关键点,一个是未知数,另一个是等式。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先将教材知识点进行细化,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审题、理解、做题时可能出现的一些错误。学生改变了那种被动的认知状态后,教师要运用特色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创设具体计算环境,这样,学生对数学题就有了更深的印象,阅读习惯和审题习惯得以逐渐形成。
二、深化学生理解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实,我们都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那就是数学知识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小学生尚未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是无法独立完成问题的分析、理解和解决的。鉴于此,教师就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坚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原则,通过深化学生的理解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不断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求同存异”,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的方法、数学的思想、数学的内涵。比如,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参与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去发现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或是出示一幅情境图,提问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自行寻找数学知识间的潜在关联。再如,传授学生简单的运算技巧时,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时候要进位,什么时候该退位,把一些基础的东西熟记于心,在读题、审题中才能更快地找到关键点,使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产生主动探究意识。
三、教师发挥示范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理解,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发展。教师给学生树立一个榜样,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走向成功,让他们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明天。为了培养小学生数学阅读、审题的习惯,在平时工作中,我非常重视通过自身的示范,进行有效的教学。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创建生动课堂,使用更具说服力的语言加深学生理解,这样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他们在学习中表现得异常积极,无论是模仿意识还是审题习惯,都得到了明显的强化。我认为,我们一线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带领小学生走上一条全面发展的创新之路,突显基础教育的价值,增加数学指导的专业性。教师拿到一道题后應该认真去审题,并在审题过程中用笔勾画出有用的条件,比如“约”“大约”等字眼。之后,要去思考题目中有什么?如何利用现有条件解决这个问题?计算的方法有几种?有了教师的亲身示范,学生自然会主动模仿,言传身教刺激了他们的兴奋点,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针对小学生数学阅读、审题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精力。笔者相信,经过长期沉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就会得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也将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培养阅读审题习惯,组织特色的教学活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十分符合小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当然,对于他们今后的进步与发展而言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