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郎天平
【摘要】诗歌以其精致的结构、凝练的语言,在我们华夏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实,不仅诗歌如此,其他文学类亦有“诗意”,都有浓浓的情韵和意境。但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当下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并没有呈现出“诗意”来,而是显得呆板僵硬,学生也似乎并没有体验到语文独特的情韵美。因此,笔者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探究,希望借此能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一点“诗味”。
【关键词】诗意语文;课堂结构; 文本解读
近几年在语文教育界关于语文“诗意”的性质研究与探讨,最引起人们关注的是著明特级教师王菘舟先生的“诗意语文”:以一“情”字贯穿语文特征、理性积淀、审美品格和生命关切等几大方面。王老师已有比较完整的理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果能以一“情”字让学生达成以上几个方面的学习,这便是一堂十分成功且精彩的课堂了。
笔者这里所提出的“诗味语文”指的是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和环节的设计最终达到的一种对文学本质有所感受的审美境界。这种境界是非功利的,是忘我的,是精神的,是集中的,是情、智、趣的,在这个过程中,尤其是学生对人生的感悟和理解会有所改变,人格会得到修炼。这样的状态即是“诗味语文”所达到的状态。
抒情性的作品具有“诗味”,这很好理解,那么,一篇富有人生哲理的文学作品有没有“诗味”呢?肯定是有的,思想的提升是审美的高级境界,那是一种通彻,是一种灵魂的生长,是很好的体验,只要我们把这一道理弄明白了,作者的思考便在你心里留下了印象,那文章的“诗味”就已经传达到了。一篇富有趣味的非文学作品有没有“诗味”呢?也是有的。趣味也是人生的智慧结晶,没有趣味的文章往往会被人们所抛弃,所以这里我们探讨的“诗味语文”既包含抒情性作品,又包括富有哲思和趣味的文章。
当下中小学语文教育的最突出的问题是语文课堂“诗味”的缺乏。
我们都知道语文的学习不应该只是知识点的学习,它还应该帮助学生形成世界观,以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我,在对文学作品的学习中,对照自己,找寻自己;也可以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的思想,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能够对作品的“味道”有自己独特的体悟,即对作品中的“诗味”有所体悟。
但是,在现在大的教育背景之下,学生往往是为了考试成绩而学习语文,在素质教育这条路上,应试教育如横亘着的一座大山,课堂常常是传授知识点的课堂,甚至完全不像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空洞乏味。基本的语文味都没有,“诗味”就更无从谈起。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语文的学习是功利的,是被强迫的;这样的语文课堂是缺乏魅力的,只会败坏学生的语文口味。因此,语文课堂上的“味道”问题,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听课记录,笔者发现当前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教师教学备课不重学情分析,脱离学生实际;教师语言不够精致凝练,缺乏韵味;教师对文本解读不够,流于表面。面对这些问题,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诗味”,感受到语文的诗意之美呢?也就是如何构建“诗味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呢?
文本的解读,是指教师自己对文本理解研读的程度,要能够以自己的理解来带动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而后者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对一篇文章进行有效的“诗味”的解读呢?
首先,教师要明确文本不单是知识的载体,大多数的文章是有着“诗味”的,而这“诗味”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其次,教师的综合素养肯定是起决定性作用的,这样一来,就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多读书”。心有大海,才更能见出一滴水的美丽,也才能发现其中无言的大美,才能见出“诗味”。唯有如此,“诗味语文”的课堂才有可能出现。如果语文老师自己都不去读书,自己都感受不到作品的“诗味”,又怎么去指导学生感知文章的“诗味”呢。
首先,教师自身要“在状态”,教师的状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带动学生的状态。
抒情性的文学作品往往会营造出一种境界,这境界即这里所说的“诗味”,如果一个老师能让一节语文课沉浸在一种与所学文章所契合的气氛中,那么这节语文课已经算得上成功了。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能受到“诗味”的启发,也能增强自己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
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往往会让学生不知所措。学生的自主合作性,是要在师生的互动中体现出来的。而课堂互动主要的决定性因素是语文教师前期的备课,包括对文本的分析和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把握。一切“了然于胸”,方可处处随机应变,也就充分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了。
教师在课堂语言的选择和对问题的设置上至关重要,教师只有使用了富有“诗味”的语言,学生才能感受到“诗”的味道。在这一点上,一个语文老师要具有通过语言来掌控气氛的能力,这有点像宗教活动,老师就像一个牧师,要能通过“讲道”来使学生沉浸在或严肃或怜爱的气氛中。这需要老师和学生能形成一种严密的默契。
“好的短诗都有一种奇特的分寸感,能将实有的上升为虚无的,具备特有的轻灵与飞翔的感觉。”是的,短诗是一种很看“感觉”的文学作品,有时候一字之差就会使整首诗的“感觉”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实其他作品也是如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作品形成美的感悟,对老师所选语言及其对这种语言的呈现方式的要求之高也可见一斑。所以,从这一角度来说,一个语文教师对自己语言的打磨是至关重要的,而具有“诗味”的语言不是平白无故得来的,语文教师一方面要自己多反思多总结,另一方面,对各种文体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生对作品“诗味”的品尝,对美的体验和对独立思维的培养是“诗味语文”课堂的最终目标。不管怎么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有所得,不但是在知识上有所得,还要在审美能力、智慧方面有所得。因此,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所有的思考都应该从学生的立场出发,为使学生得到知识而思考,只有這么做了,我们的教学才有意义,我们的“诗味语文”才不是空谈。
总之,语文课堂绝不是也不应该成为枯燥的“知识传递”的课堂,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中有很多富有诗意的的文章,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思考,使这些文章的“诗味”能被学生感受到,帮助他们在这个快餐文化横行的时代感受到语文之美,感受到文学之美。
[1] 王菘舟,林志芳.诗意语文课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 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