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追寻《军神》“水墨迹”的教学境界

时间:2024-05-10

曹海燕

【摘要】教学《军神》一文之前,数次追问课文的内容、形式。第一次试教,“言”得之却与“意”失之交臂。再次备课,实现了“表达”与“内容”的巧妙融合,修正后的课堂教学循“用”之道,入“神”之境。基于此,发现只有依托文本,结合情境,才能实现“得意得言”。

【关键词】语用;得意得言

追问文本:时空如此遥远,怎么教

参加区内联动教学,我选择了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军神》这篇课文。众所周知,文章通过种种描写,旨在表现了刘伯承的意志如钢。

教学之前,我进行了两次追问,先追问内容。

接下三年级的教学任务时,通阅全册教材,便觉得这篇课文杵在目录里,与其他课文格格不入:一改前后课文的或写景或抒情,或诗歌或童话,孤零零地描写一个伟大的战士,一个在战火中有钢铁意志的将领的故事,隔着如此遥远的时空,能让孩子理解那时、那人、那情吗?

再追问形式。

从字面上看,课文的理解并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通过反复地磨课发现,这篇课文有多处值得关注的点。

点1:“军神”这个称呼是从沃克医生对刘伯承的赞叹里截取的一个词语,也可谓是全篇课文的灵魂所在,所谓“睛”。

点2:文章的主线是刘伯承的表现,辅线是沃克医生表情的变化,而每一次变化都是对刘伯承的人物形象一次又一次“立”的提升。对于“军神”形象的树立,很“刻意”,很“呼应”。

点3:沃克医生的语言运用多次感叹,增强了表达效果,值得借鉴。

点4:课文结尾,以沃克医生的“你是军神!”结尾,戛然而止却又意味无穷。

首次设计:“得言”却“失意”

语文课要挖掘课文中独有的“语用”价值,笔者不由得思考以上罗列的这篇课文的表达特点,哪些是“独特的这一个”?带着自己的解读和对文本“语用”价值的研究,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1)运用想象、前后对比等方式促进有感情地朗读;(2)能利用“六要素”串联法整体把握故事内容,随文学习本课生字,积累生字词语;(3)通过揣摩人物的语言感受刘伯承钢铁般的意志;(4)仔细阅读沃克医生和刘伯承的对话,体会感叹号的效果和作用。

教学设计如下:

1.从题导入,了解为什么称刘伯承为“军神”。

2.初读课文,练习用“六要素串联法”概括课文。

3.精读课文,学习文章写作方法。

揣摩文章的重要写作特色——侧面烘托。

试上这节课,特意请了我们区内特级教师,也是大市名师工作室的领军人物听课指导,原以为这是一节凸显“语用”的语文课,可是课上下来,我发现自己的课堂变成了写作特点、言语形式等的分析讲解,课堂了无生趣,没有一丝的语文气息。这样的课堂,生生地将“言”与“意”分离,抛开文本内容,单纯地走向语用的习得与训练。

寻求改变:“表达”与“内容”的巧妙融合

一节试上之后,我明白意言分离的路,在语文课堂显然是走不通的,甚至,是错误的。全国特级教师,我的偶像王崧舟老师的话让我豁然开朗:“事实上,我们从来不缺少所谓的‘语用知识,我们真正所缺的,恰恰是以何种方式、何种策略、何种类化的模式传授语用知识。这种传授是基于真实情境的、主体建构的、融于生命的,是能有效促成‘語识向‘语感转化的。”

再次研备,我细细研究了刘伯承。当我再以一个普通的读者的身份来读这篇课文时,我的确被刘伯承感染了。

新中国成立后的他:刘伯承向党中央提出去办军校的要求。在南京军事学院,他读书译著,编写教案,登台讲课,废寝忘食地工作。1958年,有人突然在一次会议上发难,全盘否定军事院校的工作,把刘伯承遵照党中央指示,费尽心血创办起来的军事院校说成是“教条主义的大本营”。在气氛紧张的军委扩大会议上,刘伯承心情极为沉重,青光眼再次发作,眼压高达八十。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被别人搀扶上台,用模糊的左眼吃力地读着总结稿,对工作做了分析。见此情景,不少干部流下了眼泪。

高龄的他:后来,刘伯承负责军委战略小组工作。1965年,他不顾七十三岁高龄,视察了从东北到内蒙古的千里边境线。一天他视察回来,看到报纸上登载重要文章,立即打开台灯读起来。几小时后,突然感到一阵剧烈的头痛,眼睛开始看不清了,从此视力急剧下降。他对秘书说:“我岁数大了,眼睛不好,不能工作了,但是我还可以做一个老参谋。”他经常让秘书把他对军队工作的意见、未来作战的想法转达给军委。

循文而教,顺学定教。至此,我将目光锁定在研读文本,揣摩文章正面描写侧面烘托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上。

再进历史:循“表达”之道,入“军神”之境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以“寻找神之笔”为线索,以一个问题“究竟从课文哪些地方能够感受到刘伯承‘神的当之无愧”统领课堂。《礼记》中讲:“一唱三叹,有余音者。”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更要善于抓住一个点作为解读文本的切入点,提领而顿,全文皆顺。

最终,这节课在2016年淮安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湖县、深圳市的三地联动教学中,获得了与会的小语专家、同仁的肯定。

【教学片段1】循文章脉络,感受“神”

师:本文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分别是手术前,手术中,手术后,刘伯承的“神”分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1)手术前

自读,说说刘伯承面对血淋淋的伤口,态度是怎样的?(板书:平静)

他拒用麻药,保持一个清醒的大脑又是为了什么?

师引读句子:这样的勇敢,沃克医生才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2)手术中

师:手术中,刘伯承怎样的表现堪称“军神”?

交流:紧紧抓住“汗如雨下 居然 抓破”。疼,却仍一声不吭。

师总结: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能承受得了这样的剧痛?

师引读句子:这样的意志,沃克医生才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3)手术后

师:手术后,哪儿还能感受到他是军神?

请生交流读后感受。抓住表情“勉强一笑”。

师:这样的毅力,沃克医生才说:“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堪称军神!”

【教学片段2】寻侧面描写,烘托“神”

师:如果把这篇课文拍成电影,很显然,刘伯承是主角,但是配角沃克医生的语言、动作、神情都是不容小觑。找出来读一读。说一说,配角之妙,妙在何处?

生:正是沃克医生的表现,衬托出了刘伯承超人的意志和毅力,烘托了刘伯承高大的“军神”形象。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学到的一种新的写作手法——侧面描写。

告知学生,侧面描写在文章写作的重要性,能起到烘云托月之妙。

【教学片段3】展课文广度,升华“神”

师:同学们,战争年代,正是因为有刘伯承这样的英雄,他们不怕流血牺牲,不怕困难曲折,我们才得以胜利,你们还知道哪些意志的人?还知道哪些这样的英雄人?

学生相互交流并汇报。

经过不断的打磨,我深深感受到只有依托文本、结合语境,突出语言运用的学习与实践,才能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加深对文本思想内容与情感的理解与体验,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语言系统与精神世界,实现“言意兼得”。《军神》这节课在反复磨课的洗礼中,课堂终于在意言兼得中找到了平衡,找到了我所追寻的语文课堂教学境界——语用正如宣纸上的水墨迹,周围的淡淡的墨晕、水痕,反而增加了画面滋润的感觉,丰富了墨色和视觉效果。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