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戴尔君
莫高窟也叫“千佛阁”,是我国著名的石窟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位于甘肃敦煌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1987年,莫高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的492个小石窟和洞穴庙宇,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
一、 石窟寺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是在山洞中修炼成佛的,因此后来的出家人效法释迦牟尼,在山崖上开凿洞窟作为诵经拜佛的场所。人们称这样佛教庙宇为石窟寺,简称石窟。它起源于印度,有两种形式:一种左右及后壁多开凿小龛,称为毗诃罗或精舍,即寺庙之意;另一种较小,中心靠近后壁上留崖柱琢成塔形,称为支提,即塔庙之意。
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很快就被统治者用于“敷导民俗”得到大力提倡和扶植。随着佛教信仰的扎根、蔓延,供信众顶礼膜拜的寺院、石窟应运而生,并依此为依托产生了独特的雕塑和壁画等佛教艺术。我国开凿石窟始于东汉,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形成高潮,唐宋时除了在原有的某些石窟继续凿建外,又新建了不少石窟。晚唐以来,北方石窟开凿日趋减少,但四川却异军突起,石窟摩崖开凿之多,跃居全国之首,著名的有大足石刻和乐山大佛。石窟造像到宋元时期渐入尾声。明清时期,都市经济繁荣,寺庙在城市中大量涌现,到边远偏僻山区开凿石窟便终止了。
我国石窟的发展路径大体沿着丝绸之路自西向东,由此而南发展起来。保存至今的石窟大约有百余处。现存石窟因为形制和主要造像的差异,大体分为新疆地区、中原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三大块。
新疆石窟群大多分布在峭崖上,凌空开凿,多为中心塔柱式塔庙窟。以“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龟兹文化体现在壁画艺术中。艺术体现上多受中亚、西亚的影响,采用线条和晕染结合的手法。比较有名的有吐鲁番的吐峪沟石窟、柏孜克里克石窟、库车的库木吐喇石窟等。
中原北方地区又分为河西和甘宁黄河以东两河,前者多塑像、壁画,以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窟为代表;后者多雕刻以洛阳龙门窟、大同云冈窟为代表。
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开凿洞窟,如杭州西湖的窟龛、四川大足造像、乐山大佛等。
二、 莫高窟的历史沿革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云游到敦煌,正值黄昏,夕阳的余晖照耀着三危山,发出金光万道望着眼前的情景使他产生了千佛出现的幻觉,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修建佛洞功德无量,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所以称之为“莫高”。
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
明嘉靖七年(1528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平定新疆,雍正元年(1723)在敦煌设沙州所,三年(1725)改沙州卫,并从甘肃各州移民敦煌屯田,重修沙州城。乾隆二十五年(1760)改沙州卫为敦煌县,敦煌经济开始恢复。莫高窟开始被人们注意。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藏经洞。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法、日、俄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三、 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
由于敦煌地处砂砾岩地带,石质疏松,不适宜雕刻,因此窟中的造像多为泥质的彩雕。自开凿以来,历代塑造的彩塑多达3500余尊,现尚存有2415尊。彩塑的主要形象是各种佛像,如释迦牟尼、弥勒、药师、三世佛、七世佛等。其次为菩萨像,如观音、大势至及供养菩萨。还有弟子、天王、力士、飞天等。其中最高大的彩塑是武则天时塑造的弥勒佛像,高达34.5米,这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胎泥塑像”,最小的善业塑像仅有2厘米。彩塑的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立体圆雕,不附着在任何背景上,可以四面欣赏、完全立体的塑像,主要用于表现佛、菩萨、天王等;第二种是贴壁半圆塑,多用于塑佛弟子、服侍菩萨、供养菩萨、力士、天王等;第三种是浮雕,是在平面上塑处凸起的形象,如塑像上的衣服、飘带等;第四种是影塑,多为“模制”而成,然后贴到墙上,再涂上色彩,多用于塑小型飞天、千佛及佛龛上的服饰、羽人、飞龙、龛楣花纹、佛像身后的项光、背光、背屏等。
这些彩塑个性鲜明,神态各异,有慈眉善目的菩萨,有威风凛凛的天王,还有强壮勇猛的力士等。有一尊卧佛长达16米,他侧卧着,眼睛微闭,神态安详。令人惊叹的259号窟内一尊禅空佛像,人们赞美她是“中国的蒙娜丽莎”“东方永远的微笑女神”她神态安详,面部端庄俊秀,双眉弯如新月,凤眼微张俯视下界,嘴角绽开一丝笑痕。当你向佛跪拜时,她正以善良的目光凝视着你,给你抚慰,给你感召,即体现出丰富多层次的变化又饱含含蓄之美。
彩塑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与周围的壁画互为一体,互相陪衬,互相补充。佛龛、佛坛上的彩塑与四壁的绘画辉映呼应,相得益彰,既达到了整窟艺术的统一和谐,又衬托出塑像在窟中的主体地位。另一个特色的丰富多彩,姿态各异。所塑的神像往往在窟中重复出现,很容易千人一面。但古代雕塑家凭借着丰富的想象力,将同一位神塑造出形态神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的千姿百态的彩像,富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欣赏价值。
莫高窟的壁画规模巨大,内容丰富,技艺精湛。现存的4.5万平方米的壁画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佛和菩萨的尊像画、佛教故事画、佛教史迹画、解释佛经思想的经变画、供养人画、装饰图案画,还有表现民间传说的神怪画。佛教故事画是依据佛经绘制的,一种是描绘释迦牟尼生平的如290号窟,窟中用长达27.5米的87个画面,记述释迦牟尼从乘白象入胎、菩提树下诞生,到比武娶亲、出游四门、树下问道,再到逾城出家、得道成佛。另一种是佛本生(以现世情形讲述前生往事的经历)故事画,描绘释迦牟尼前生累世的善行,如《尸毗王本生故事图》《萨那太子本生故事图》《九色鹿》等。
壁画中闻名于世的形象首推飞天。她总是配合佛陀说法而出现,有的飞翔,有的腾跃,有的扬手散花,有的互相顾盼,给人以遨游天空的欢乐景象。飞天在印度佛教中是佛的护法神,威武雄猛,而唐代的飞天则成为体态轻盈、飘逸潇洒、自由遨游的美女。令人对那个自由奔放、惊才艳艳的年代倍增向往。
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虽然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是这些作品却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各个侧面,包括生产过程、劳动的艰辛、社会的习俗、民族的关系、各个阶层的人物,以及建筑、服饰、音乐、舞蹈、体育等方面的状况,是一个色罗万象的“博物馆”。
石窟中有成千上万个供养人的画像,其中有一千多余还保存题名结衔,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许多历史状况历史线索。彩塑和壁画提供了大量、丰富、系统的材料,很多涉及印度、中亚、西亚、新疆地区,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代敦煌以及河西走廊的佛教思想、宗派、信仰、传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中国化的过程等等。
从中国绘画艺术的角度看,石窟壁画中的人物画、山水画、动物画、装饰图案画都有千年的历史,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自成体系,可以构成独立的画史。特别是保存了我国宋代以前丰富的人物画、山水画、装饰图案的实例,这是世界各国博物馆藏品所未见的。其他如体育、音乐、舞蹈、建筑艺术等都保留了大量生动、鲜明的形象资料。
四、 藏经洞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为了将遗弃很久的少数洞窟改建为道观,而进行大规模的清扫。当他在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以后,出现了一个长宽各2.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从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藏经洞的内壁绘菩提树、比丘尼等图像,中有一座禅床式低坛,上塑一位高僧洪辨的坐像,另有一块石碑,似未完工。从洞中出土的文书来看,最晚的写于北宋年间,且不见西夏文字,因此可以推断,是公元11世纪时,莫高窟的僧人为躲避西夏军队,在准备逃难时所封闭的。
莫高窟藏经洞是我国考古史上一次非常重大的发现,其出土文书多为写本,少量为刻本。汉文书写的约占六分之五,其他则为古代藏文、梵文、齐卢文、粟特文、和阗文、回鹘文、龟兹文、希伯来文等。文书内容主要是佛经,此外还有道经、儒家经典、小诗、诗赋、史籍、地籍、账册、历本、契约、信札、状碟等,其中不少是孤本和绝本。它对我国古代文献的补遗和校勘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
莫高窟在元代以后已很少为人所知,在几百年里基本上保持了原貌,但自藏经洞被发现后,随即吸引来许多西方的考古学者和探险者。英国斯坦因、法国伯希和、美国华尔纳、俄国鄂登堡、日本橘瑞超等人,以及低廉的价格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斯坦因在1907年6月上旬,一次就用骆驼队运走29箱上万件文物。精通汉学的伯希和在藏经洞里用了3周的时间,一件件、一页页捡选,获取了一万多件堪称精华的敦煌文书。华尔纳用胶布粘取了大批有价值的壁画,有时甚至只揭取壁画中一小块图像,严重破坏了壁画的完整性。1910年,回家把劫余的经卷运至北京,交京师图书馆收藏,可惜的是五万多件藏经洞的文献,最终只剩下8757件入藏京师图书馆。藏经洞的文献绝大部分流失到海外,壁画中唐宋时期的作品均已不在敦煌。现在,大英博物馆拥有的与敦煌相关的藏品达1.37万件法国国立图书馆藏有一万件,日本五千余件,俄罗斯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收藏有大量敦煌文物的碎片,编号达18943号。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标志着莫高窟的保护与研究工作正式开始。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继续加大对莫高窟的保护、研究。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莫高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藏经洞的发现,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由于这一发现,莫高窟的精美艺术、藏经洞百科全书式的稀世文献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珍贵的价值,吸引了全世界众多学者对它进行研究,由此而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门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敦煌学。一百多年来,敦煌学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