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熊艳
【摘要】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就是自己学的过程。预习这一环节抓得好,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关键词】 学会预习 培养习惯 自我提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们在课前疏于预习,即使预习也只是草草浏览课文。这样极大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预习呢?
一、培养预习意识
我们要教育学生必须在思想上重视预习,要深刻认识到预习的重要作用。因为预习是提高听课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通过预习,学生能够对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听课时能够紧紧跟上老师的思路。这样能够化被动为主动,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提高了听课的效率。
二、培养预习兴趣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让学生自觉地预习,爱上预习,关键是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因此,我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提出不同预习要求。
1.预习课文时,则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课文。如《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类的记叙文,则向学生提出注意故事的情节,故事中都有谁?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学生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就明确了预习的目标。
2.指导预习生字时提醒学生新课中的生字和以前学过的字有相似之处吗?看看偏旁再想想它的意思,这个字就更容易记住了。例如《草原》一课,虽然生字不多,但是新词却不少,这样,学生可能会因生字少而忽视词语的预习,因此在布置学生预习时重点要放在词语上,像“勾勒”的“勒”字,要求学生用部首查字法,如果学生不切实去查,会以为是“力”部,其实“勒”字是“革”部。这个要求,既提高了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又教育他们要认真对待每一个字。
3.对课文的好词好句或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用笔画下来,或用不同的记号标出来。让学生逐步养成读、画、写的习惯,同时逐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的方法。
4.对于人物故事或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一些课文,比如《卧薪尝胆》等,则引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去查阅资料,拓展深化内容的了解。
5.像《莫高窟》这篇说明文是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叙述的,因此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课文中从哪里到哪里总起?分述?总结?你能够找出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吗?”通过不断地进行指导,学生能在预习上做到有的放矢,逐渐喜欢上预习,逐步培养预习的好习惯。
当然,布置了任务就要进行检查,进行讲评,否则会流于形式。
三、教给预习方法
叶圣陶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切实的方法具体如下:
1.标。预习一篇课文前,指导学生先用笔标出小节号,然后借助拼音读课文。在标小节号的过程中,学生对文章有了一种感性认识。知道一篇文章是由许多个自然段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一句话构成,有的自然段是由几句话构成。这种认识对于今后的读写会有较好的影响,使孩子知道自己今后作文也可以这样安排段落。另一个作用是在教学活动中便于操作。
2.读。预习时首先要读课文,但是,不是盲目地去读课文。课文既要多读几遍,又要注意每一遍的读都要有一定的目的。例如,在第一遍读课文时,可以放声朗读,当遇到了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就可以用笔标注出来。这些标注出来的“拦路虎”,可以在读的过程中解决,也可以在读完课文后再来解决。第二遍读时可以默读,要一边读,一边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自己已经明白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再读,看有哪些句子和词语是自己喜欢的,可以把它摘记下来。
3.查。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再预习时圈画出生字词,朗读课文,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来查生字新词,利用书本、电脑等途径来查课文的背景资料,这样就能在短时间内扫除生字词的障碍。比如,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把预习的重点放在音、形上,对于高年级学生,我们则要注意除了要求理解词语的本意外,还要学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4.划。学习课文,有许多好词佳句要划下来。这些好词佳句有的给人启迪;有的给人美感;有的能帮助自己理解课文等。学生在读书时注意妙词佳句,随时标画出,自己不断地进行揣摩,能较好地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5.批注。我们在指导学生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画出课文中最令人自己感动的地方,谈谈自己的理解,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
6.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会思考的预习,才是真正深入的预习。例如,看到课题,我们能想到文章的大致内容或能产生什么疑问。在读文章的过程中,思考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自己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等。我们也可以结合课后的习题去预习,因为课后的思考题往往体现了作者的思路、课文的重难点。如此等等,长此以往,学生就能真正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好习惯。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