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教”与“学”的再思考

时间:2024-05-10

王娟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从重新定位教师的角色入手,以引导学生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达到“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关键词:组织探究 引领交流 点拨方法 评价反思

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教学思想博大精深,“教是为了不教”,是对他自己几十年从事教育活动经验的高度概括。下面以《求商的近似值》一课为例,就教师角色定位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两个角度,说说自己学习的实践与思考。

一、在教师组织中学生尝试探究

[教学片断]

(1)尝试探究

出示:张老师带了300元钱,每个足球45元,最多可以买几个?

师: 请同学们试着解决这个问题,如果有什么疑惑或发现请记录在学习记录单上。

(2)交流解疑

生1:除不尽,约等于6个。

生2:约等于7个。

生3:约等于6.67个。

生4:足球个数必须是整数,因此约等于6.67个不符合实际情况。

师:保留整数,要看十分位,十分位上是6,四舍五入后是7个,对吗?

生5:如果买7个足球是315元,超过300元了,所以最多只能买6个。

生6: 6个足球是270元,还剩30元不够买一个足球了,所以最多买6个。

老师采用记录“学习研究单”的形式,让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同时注意收集学生的不同研究情况,组织进行全班交流。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学生的经验所得与“四舍五入法”得到的结论产生了矛盾,这时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进而思辨与顿悟,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在教师引领中学生合作交流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因此,教师就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教学片断]

(1)提出问题

出示:14÷3=4.66……

师:请你给出一个具体情境,使商约等于4。

(2)讨论交流。

生1:做一件衣服要钉3粒纽扣,有14粒纽扣,最多可以钉几件衣服?

师:这位同学的举例是否合适?

生2:正确的,因为4件衣服需要12粒纽扣,还余2粒纽扣,不够钉一件衣服,所以最多钉4件衣服。

生3:有14位同学去坐船,每条船坐3人,需要几条船?

师:这位同学的举例是否合适?

生4:不正确,4条船坐12人,还需要1条船才能让所有同学都坐到船,一共要5条船。

本课中,老师适时引导学生给“14÷3”这个算式提供一个具体的情境,思考什么情况下它的商约等于4,什么情况下它的商约等于5。这样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从顺向到逆向,即通常的由问题求解到由解找问题。

三、在教师点拨中学生感悟方法

叶圣陶说:“他们经过了自己的一番摸索,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全盘皆错误,这当儿再来听教师的指导,印入与理解的程度一定比较深切。”

[教学片断]

(1)提出问题

①有265克奶油,做一个蛋糕需要7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给出265÷7的竖式计算)

A 37.9个 B 37个 C 38个

②有37个蛋糕,每5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A 7.4个 B 7个 C 8个

③8个一盒的蛋糕,售价是45元,如果只买一个是多少元?

A 5.625元 B 5.63元 C 6元

(2)解答交流

生1:问题①37个7是259,余6,不够做一个蛋糕的奶油了,所以答案是37个,用到的是去尾法。

生2:问题②7个5是35,余2,还需要1个盒子才能把所有的蛋糕都装完,所以答案是8个,用到的是进一法。

生3:问题③45除以8等于5.625,生活中我们常用的货币单位是元、角、分,所以答案是5.63元,用到的是四舍五入的方法。

本课中,老师在巩固练习部分设计了“三个蛋糕问题”,是“去尾法”、“进一法”和“四舍五入法”的综合练习,让学生体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确定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也体会到通常情况下我们是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