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时间:2024-05-10

柴国云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应是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转变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二、转变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它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现,它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例如:在讲授识别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公理时,我先让每个学生利用直尺和量角器在白纸上作一个△ABC,使∠B=20o,AB=3cm,BC=5cm,并用剪刀剪下此三角形,然后与其他同学所作三角形进行对照,看看能否重合,这时学生们会发现是能够重合的。接下来让学生改变角度和长度大小再作三角形,剪下三角形并对照,这样学生自然会发现每次所作三角形都能够完全重合,此时教师启发学生总结出 “边角边”公理。同学们动手操作,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蕴于简单实验之中,使学生易于接受。

2.阅读理解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阅读,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性质的理解。数学教科书的每一章节,就是一篇逻辑严谨的说明文。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回答问题。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尝试让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完成作业,进而对课本进行质疑、重组、超越,教师只充当点拨、修正的角色。

3.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比如: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以前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的,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进行近似估计,得到越来越精确的近似值,从而说明π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

4.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努力创设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提问题的机会,注意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自主解决。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时,学生提供了一种证法,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可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他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 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呢?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进行讨论。

5.设问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如能让学生置身于逼真的问题情景中,体验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将使数学学习更富有激情,学生的创造力将会更强。例如:某初一学生在做作业时不慎将墨水瓶打翻,使一道作业题只看到如下内容:“A、B两地相距150米,一辆汽车以50千米/时的速度从A地出发,另一辆汽车以40千米/时的速度从B地出发,______”(横线部分表示被墨水覆盖的若干文字)。请将这道题补充完整并解答。本题结论没有给出,从而蕴涵了多种可能,同学们可根据条件推出不同的结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道题开放了,一方面,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出了办法和策略,达到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效果,最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6.反思

所谓反思,就是从一个新的角度,多层次、多角度地对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进行全面的考察、分析和思考。《新课标》指出:“人们在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时,不断地经历直观感知……反思与建构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有助于学生对客观事物中蕴涵的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做出判断。”因此,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积极地反思,对于培养学生学会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平时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自己的数学反思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建立学习档案。给自己建立学习档案,是养成良好反思习惯的途径。

(2)听课反思。没有反思的听课是被动的、肤浅的。

(3)解题反思。

(4)写数学周记。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地反思,才会不断进步。

新课程标准下数学教学方式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中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坚定信念,把握新课标,领会新理念,用好新教材,不断探索教学艺术,将课程改革进行到底,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解读[Z].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曹一鸣.略论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9).

[4]曹勇兵.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策略与实践[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2).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