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策略

时间:2024-05-10

刘洋

2006年新课改以来,很多课堂教学改革获得了成功,各个层次组织教师学习、培训,进行教科研活动,使教师素质得到提高。本人在对两个层次班级的教学过程中也做了很多的尝试和改变,下面对自己的想法简单总结一下。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重视程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生物教师应该时常关注的重点之一是: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在课堂上是其乐融融,还是冷漠呆滞?对生物学科的态度是越来越消极,还是越来越积极?对生物学科学习的信心是增强还是减弱?

最开始我对问题的看法是错误的,抱怨中考取消生物学科,导致学校、班级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生不爱学。但从学生中调查发现:学生刚进入高中时,喜欢生物学科的学生比例最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喜欢上生物课的学生不多了。为什么会这样?

通过与学生沟通,与老师探讨,查阅相关材料,我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1.这个阶段的孩子意志力薄弱,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的学习兴趣,容易失去学习动力。

2.社会和家长存在着认识误区,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科目,而在高考中生物所占分值最低,导致学生对生物学的重视程度逐步降低,从而使生物教师课堂教学面临挑战。

3.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甚至厌学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常把知识变成不可移动的“重物”,学生积累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储备”,为了“再现”。 许多教师教学中最大、最多的失误,是让自己的学生把主要力量用在消极地掌握知识上—即背教师讲过的东西,死背教科书。生物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以“灌输—接受”为主的教学方式和以“听讲—记忆—练习—知识再现”为主的学习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

二、教师是主体,教师对课堂的掌控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关键

国内对教学模式的分类也很多。有的研究者把教学模式分成三类,一类是师生系统地传授和学习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一类是教师辅导学生从活动中自己学习的教学模式,还有一类是折中于两者之间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之一:让学习内容具有挑战性,反思过去教学中常见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

对个人行为而言,行为动机倾向是指向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人们通过“挑战—成功”,能获得满足感。在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中,有一个现象叫作“任务驱动”。例如,可以用限时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在阅读的同时思考,合理安排教师“引导”和学生“探索”的比例,及难度的渐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教师要具备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奥苏贝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学习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概念建立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教学模式之二:将学生引向有意义的学习。

有意义的学习是指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联系密切。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看,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新的学习过程中是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之一,教师根据“不教而教”升华为自己的一种教学思路和教学观点,并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应用。

有意义学习的必备条件:1.学习材料本身具有逻辑意义;2.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具备与新知识相联系的知识准备;3.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有意义学习的目的就是使新知识获得心理意义。

要能够使学生借助已有的积累,获取新知识,这是素质教育的技巧之所在。因此,备课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找出那些知识的联系,要把“新知识”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去认识,而不能让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学生的脑力劳动就会成为创造性劳动,学习将变得轻松、有趣。

生物学中有大量的知识阐述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细胞和生物体自身结构的统一性、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统一性,这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观点之一。有什么样的结构,就有什么样的功能生长与衰老、遗传与变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正是这么多的矛盾与对立,才有生命及生命活动的完美与和谐的统一、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辩证统一。生物与生物之间,与环境之间进行着生存斗争,生存的生物一定程度上适应环境,才构成生态系统,建立动态平衡。这些是教会学生学会生活、适应社会的生动教材。

教学模式之三:改进课堂提问。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过程,学生学习过程不仅要用脑、用眼、用耳、用嘴、用手,而且还要教师积极参与学生学习过程,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调整教学方法、内容与进度。

究竟应该怎样设计课堂提问,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真正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难易适中,有思考的价值;2.数量适当,有思考的余地;3.面向全体,有思考的激情;4.及时评价,有思考的快乐。

总之,在课堂提问中,教师与学生是互动关系,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双方的和谐。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让提问成为学生学习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教师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善于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沟通、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这样,我们的课堂提问,才能牢牢地吸引学生,发挥作用。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