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巧抓训练点,指导微写作

时间:2024-05-10

鞠振宏

【摘要】开展微写作训练,要开阔学生写作视野,指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乡土资源中抓住训练点,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实践等方式,多方面多角度感知、了解写作内容。在此基础上动笔,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写作效果。

【关键词】微写作;训练点;现实意义;实施策略

写作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头疼的话题。学生感到头疼,是常常觉得写作时无从下手,无话可说;教师觉得头疼,是因为讲得口干舌燥,但收效甚微,学生交上来的大多数习作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一堆流水账。为破解这个难题,笔者在多年的作文教学中,降低坡度,化整为零,指导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实际和身边的乡土资源中巧抓训练点,坚持开展微写作训练研究,在学生写作兴趣培养、能力提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微写作训练研究的现实意义

微写作,重点在“微”字。笔者认为这里的“微”有三个意思:一是训练点“小”,每次的训练只围绕一个小点来进行,如描写一个场面或活动细节,记叙一次感受,设计一则广告语等;二是写作的篇幅“短”,有的只需两三句话,至多五六句话;三是用时“少”,因每次的写作内容只定位于一个点,故费时不多,一般1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微写作训练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写作缺乏兴趣的问题。学生的写作兴趣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应该从乐写、爱写开始培养。微写作训练切入口小,无篇章结构的约束,也没有过高过多的写作要求,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大,符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一要求,故学生易于动笔和表达。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体会出写作的快乐滋味,渐渐爱上写作。

微写作训练可以帮助解决学生素材积累少的问题。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写作任务出来后,有不少学生总是咬紧笔杆,苦思冥想,迟迟动不了笔。究其原因,素材积累少是个大问题。微写作训练结合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多方面多角度挖掘写作训练点,开阔了学生的写作视野,有助于学生主动关注周围的事物,使学生多渠道积累素材。

微写作训练可以帮助解决学生写不清楚、写不具体的问题。不少学生写作时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言之无情,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缺乏细致观察、细致感受有关。由于微写作训练点小,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观察对象反复、深入细致观察和琢磨,从而使得学生对观察对象了解更加全面。此外,由于微写作篇幅短小,学生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多次修改完善,一步步把内容说得更清楚、更明白,负担也不重。因此,微写作训练对促进学生写具体写清楚的目标指向有一定的作用。

微写作训练能接轨当今时代运用自媒体交流的需要。写作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写作与生活密不可分。当今时代,微博、微信、QQ等自媒体成了人们及时分享个人观点、思想、生活情趣的平台,也是如今的学生将来与他人、社会互动交流必不可少的工具。微写作“短平快”的特点正好顺应了这种生活实用性的需要。为此,训练微写作,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为学生长大后融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微写作训练的实施策略

(一)紧扣阅读教学,创设训练点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其间蕴藏着丰富的微写作训练点。有的文本内容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有的文本内容激荡出了强烈的情感,有的文本内容展示出了生动的细节描写……这些都是可以用来进行微写作训练的结合点。

比如,苏教版《石榴》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这时,你摘下一个石榴,剥开外皮,只见玛瑙般的子儿一颗颗紧偎在一起,红白相间,晶莹透亮。取几粒放入口中嚼嚼,酸溜溜、甜津津的,顿时感到清爽无比。”[1]短短的两句话,却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石榴子儿的样子、颜色和滋味,很值得在状物训练上让学生进行模仿。

笔者在带领学生反复诵读、感悟并理解的基础上,布置学生也来写一写自己喜爱的一种水果,学生兴致盎然。一位学生写的是自己最爱吃的圣女果:“成熟的圣女果有的红通通,有的红中略带着黄。有的全身圆圆的,有的稍微带着尖下巴。拿上一颗在手里,你会惊讶地发现它的表皮光洁得如同婴儿的小脸那样嫩滑。咬上一口,那酸中带甜的汁水立刻会让你感到清爽无比。仔细瞧瞧,圣女果里还有红绿相间的一粒粒子儿呢。”

除文本内容中的微写作训练点外,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场面、生生之间激烈的争辩、课堂上的节外生枝,笔者都能巧妙地用来指导学生开展微写作。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围绕“小学生能不能看电视”这一话题进行辩论,由于课前准备充分,课上正反双方针锋相对,气氛十分活跃。下课前十分钟,笔者趁热打铁,要求学生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位发言者的神态、语言、动作,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得栩栩如生。

(二)聚焦多彩生活,捕捉训练点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生活猶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叶老的话道出了文章与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1]因此,把生活内容切入微写作训练视角,指导学生捕捉精彩生活瞬间,无论是对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还是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都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家庭生活,从互敬互爱的亲情、各具个性的家庭成员、热闹的家庭聚会、辛勤的家务劳动等一幕幕画面中寻找微写作训练点。如,学生小周非常敬爱勤劳的爷爷,她对爷爷的那双手印象特别深刻,她这样写道:“爷爷的手指粗短,摸上去感觉十分粗糙,就像摸着饱经风霜的老树皮。有好几根手指的指肚上生出了干硬的老茧,看不清指纹。他古铜色的手背上隆起一根根青筋,像一条条小蚯蚓。”

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可以定点进行微写作的内容也比比皆是,只要指导学生处处留意,写作素材就会信手拈来。我们可以提醒学生在“事”里找,如课堂上有趣的实验、班级里偶发的趣事、同学之间的互帮互助;可以启发学生在“景”里找,如校园的一草一木、张贴布置、文化景观;可以点拨学生在“活动”中找,如艺术节、读书月、演讲比赛等。以“校园体育节”为例,笔者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观看100米比赛,我们可以从这几个点中选择一个观察:(1)运动员们等待发令枪响之前的动作、神态、表情;(2)比赛过程中奋力追赶的一位运动员的表现;(3)跑道两边观众欢呼加油的场面;(4)第一名运动员冲刺终点时的激动时刻。由于事先作了充分的指导,从后来写作的情况来看,学生确实能把自己感兴趣的某个细节写得较为真实具体。

(三)依托乡土资源,发掘训练点

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丰富多彩的乡土资源是取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宝库。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用心观察,积极参与实践和体验。在充分感知和积累的基础上,发掘训练点,借助微日记、微评论、微记录等形式开展微写作训练。

如,布置学生观察农作物,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状物训练。农村有许多农作物,如大豆、玉米、水稻等等。可以引导学生在家长的支持、配合下,对某一种农作物的生长过程进行认真而细致的观察。这种观察的周期比较长,可以指导学生用微日记的形式记下每一阶段观察所得,或描写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叶子的形状、颜色发生的变化,或描写农作物开花前后的颜色、样子、香味,或描写农作物的果实形成时、成熟时等不同阶段的不同形态。

又如,布置学生观察农活,可以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在农村,家禽家畜的喂养、种瓜点豆等农活,都有一套完整的動作,可以布置学生跟在家长或老农后面,用心观察农活过程,询问相关动作要领,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专门描写人物一连串的动作、神情。一位同学具体写了奶奶喂鸡时的细节:“奶奶端着装有麦粒的簸箕来到屋后的竹林里,‘咯咯咯,听到这一声老熟人似的呼唤,霎时间,十几只鸡扑腾着翅膀从四面八方飞来。奶奶抓起麦粒往空中熟练地一扬一扬,顿时,一场麦雨从天而降。”

还可以布置学生搜集农村方言土语的含义,寻访村镇埭名的来历,用微记录的形式记下自己寻访所得。这样的微写作学生也很感兴趣。比如,一位同学居住的乡镇名叫“礼士桥”,他通过寻访多位老人,记下了关于“礼士桥”的来历:“礼士桥,原名李四桥,传说清朝道光年间,在这里开设南货店的商人李四,为方便过往居民,出资在店东边的河上建起了一座木桥,人们称这座桥为李四桥。‘李四桥的地名便因桥而来。后来,又有一位范姓乡绅在这里开办学校,当地老百姓感念他‘礼贤下士,又将地名改为‘礼士桥,这个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总之,有目的、精心指导的微写作训练是小学作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小学生写好整篇习作的铺垫。当然,微写作训练要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还要从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写法,创新作文评价方式等方面开展研究,这样才能不断激发学生写作后劲。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