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宋亮
一份研究结果显示:哲学课对于那些弱势群体学生,可以帮他们迅速地赶上同龄人,缩短富裕及贫困学生之间的差距。此外,哲学内容还有利于小学生提高自信心、自尊心及学习耐心。
上海平和双语学校聘请中山大学博士开设哲学课;杭州春芽实验学校举办“呵护童心,致敬童年——儿童哲学月”系列活动;扬州梅岭小学西校区“哲学进校园,思慧润童年”哲学课走进小学校园……儿童哲学历史久远,古今中外,哲学课开启儿童启蒙教育,其简约、深邃的教育道理,开发儿童智慧。
“哲学思考日”
寒假后的第一周,杭州市长江实验小学各个班里,孩子们吃着糖果,围在一起讨论着什么。走近一看,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个“小锦囊”,锦囊里装的不是什么秘籍,而是他们关于“男孩该不该谦让女孩”话题思辨的答案。
原来,这一天是该小学的“哲学思考日”。为了这个特别的日子,全校一千多名孩子抛开了作业的压力,进行哲学的思考。前一天晚上,长江实验小学的教师及家长的朋友圈充满了哲学气息,不仅被孩子们妙趣横生的哲学思辨刷屏,也引发了许多父母的思考。这些思辨的精华和好吃的糖果一起,包在小锦囊里,当天一早投入各个年级的“思想筐”,又被老师们随机分配给不同年级的同学,在分享甜蜜的同时也分享不一样的思想。
孩子们争相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也努力尝试着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别人。不少小朋友在分享交流中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观点。来自六(2)班的费鸣杰同学表示:“我之前认为男生就应该谦让女生,但是今天交流之后,我明白每个人都有擅长的那一部分,应该互相谦让,互相帮助。”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了两种思想。”“哲学思考日”过去了,思维的碰撞在六(2)班却刚刚开始……
面对孩子们思想火花,校长丁杭缨解释道:“哲学为孩子们的一生服务,希望我们的孩子更加有自己的想法、见解。只靠说教,孩子很快就会忘记,而经过他们自己主动深思熟虑的思考之后,就更容易转化成行动。”
从2018年3月开始,长江实验小学把每个月第三周的周四设为“哲学思考日”,在这一天,所有的科目都不再布置任何作业,取而代之的是让孩子们“放空”自己,围绕既定的主题进行思考、交流和分享,还要评选出当期 “长江小哲人”。
儿童哲学教育不是一蹴而就,从2014年开始,长江实验小学就将儿童哲学课作为每周的必修课,多年的实践和课题研究下来,才有了如今的“哲学思考日”。长江实验小学副校长朱霖霖是学校的专职哲学教师,她在教学中发现:儿童天生就是哲学家,在面对同样的哲学问题时,低年级的孩子没有约束感,思维更开阔,经常说出一些富有哲理的观点,而高年级学生的回答则容易重复。
让学生自悟就是好教育
广州番禺北师大南奥实验学校郑校长称,我们的基础教育缺乏独立思想和批判精神,希望能在小学教育打开一扇哲学的窗,激发小学生对存在的思考。为开设哲学课,该校引进了一位中山大学在读的郑博士。
郑博士的课堂经常设在学校广场边的运动区。学生们围坐在一起,讨论围绕某个基础的哲學问题,学生可以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只要与哲学相关,会采纳为下节课的议题。哲学课上不需要带课本、作业本和笔,学生也无需坐得笔直,各自只以自己最舒服的姿势坐立都行。
有一节哲学课,郑博士出其不意地把一个小狗布偶放在地上,问:“这只小狗死了,大家想想,它是怎么死的?”他让学生发挥想象,构想合乎情理的故事,就像侦探面对案发现场,需要溯因推理,构建最可能的解释方案。
围绕小狗之死,学生们七嘴八舌议论开来。有人说:“小狗在地震中死了。”为什么会有地震,如果在地震中,有人被压在石头下面,压了好几天,饥寒交迫,你会用火烤心爱的宠物吃掉吗?最终话题引到有关吃狗肉的伦理问题,而博士对学生的回答没有直接否定,而是通过其他同学的回应,刺激同学间反驳与论辩,让学生学会反思彼此的观点。
郑博士表示,儿童哲学课切忌把结论引到道德说教上,这会破坏孩子最初始的哲学洞察力和道德直觉。他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哲学不能跟道德说教混为一谈,比如讲到有人走到一棵梨树下,口渴得快要死了,到底他该不该摘一个梨来吃?最后孩子们讨论来讨论去,还是没有离开预设的教学目标:做人要洁身自好,不要做偷窃之事。”郑博士认为,哲学课不是道德说教,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合乎逻辑地思考,道德的价值是在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中,由孩子自己推演出来的。
“为什么四、五岁的孩子总是充满好奇心、创造力和对世界的兴趣,而且总是不停地追问‘为什么。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却变得思想消极,缺乏反叛精神甚至厌学呢?”对此,郑校长对于在小学阶段开设哲学课有着自己深刻的感受,他认为:孩子们都是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进入学校学习的,而这种好奇心和求知欲却在学校的教育中逐渐磨掉,甚至消失殆尽。老师教得越多,学生退化得越严重,通过教师点拨,放开让学生自悟就是好教育。
教育应贴近孩子成长
2015年起,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开设“哲学必修课”,中年级学生一个月一节,高年级学生两周一节。譬如 “什么叫幸福,什么叫不幸福”,同学们讨论得挺热闹,实际效果似乎不错。该校校长认为:小学课程,到底多难算难,到底多浅算浅,这才是教育的真问题。
一百年前,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起步,其中有些字,如今的中学生也未必认识,但当年的孩子似乎没觉得有什么难;如今的小学语文课本,浅白如话,还得在课堂上咀来嚼去,咀嚼得寡淡如水,但小学生也没觉得有多容易。譬如《少年闰土》有这样一句话:“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把钢叉,像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样的句子,六年级学生一看就懂,但要他们完成三个填空:第一句话是( )描写;第二句话是( )描写,描写了 ( ),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本来一看就懂,一反问就不懂,这样的语文,真说不清是深还是浅。
该深的不深,不该深的太深,恐怕是我们现在小学教育的尴尬。
梅岭小学的哲学课,是该校三至六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与语文、数学同等地位。这样的课堂互动,有利于孩子思辨能力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对教育的积极创新。但是这样一门课,却被许多人并不看好。
反对哲学纳入小学必修课的理由,大抵是认为孩子年纪小,辨别力弱,哲学太过抽象,不过是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哲学本身没有定论,超出小学生认知;没有确定的教材和教法,课难教等。
哲学课的意义在于贴近孩子的成长。比如:如今校园暴力频繁,对此教育界可曾思考过,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过生命教育?是否和孩子讨论过对死亡的畏惧?让孩子捂起眼睛,实际上是阻挡他们成长。
由教育募捐基金会主持的一项研究表明:在英国48家小学的约3000名9至10岁的学生中开展每周一小时哲学课。结果发现,孩子们的数学、文学甚至写作等各科成绩均有明显提高,尤其是对于那些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效果更好。
儿童哲学不是新课题
实际上,儿童哲学不是新鲜话题。儿童哲学普及读物已有很多,像《儿童哲学》《儿童哲学智慧读本》等。以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哲学智慧读本》为例,其第一个问题就是,“心爱的东西可以代表‘我吗?”这个问题就直指如今孩子的自私问题。
教育部一再重申:禁止幼儿园提前教授小学课程内容,或就相关内容布置作业、组织考试等。显然,这些幼儿园的做法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但在现实生活中,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等情况却屡见不鲜。家长对孩子未来的焦虑,部分教育机构借此牟利,驱动了“超前学习”模式。被摆在首位的通常只有学习成绩,其余一概为“浪费宝贵学习时间”。
与这些被教育部直指为“超前学习”的课程相比,一些小学引入哲学课则显示出更加适合儿童天性和年龄阶段的适当性。反对小学哲学课,真正的想法其实是不想牺牲語文、数学课时;也有家长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明确表示担心哲学课程会浪费孩子的学习时间。
明明是在用超前教学给孩子加码的一方,却在指责哲学课超前,利用的是大家对哲学课程本身缺乏了解。儿童哲学既不是高深晦涩的哲学研究,也不要求小学生对任何知识死记硬背。这个概念由美国教授马修·李普曼(Matthew Lipman)创立,是一种学习和教学方法,已经在美国、英国等60多个国家实践超过35年。在这些课堂上,老师和孩子们会围绕一些基本概念进行对话,比如“真理”“公平” “欺负”等,引导他们学会提问、推理、批判性思考与对话。儿童哲学课并不难懂,而且是充满轻松和创新氛围。“我觉得哲学课最有趣,因为不管怎么回答都不会被批评,什么事都没有绝对的对错,不管怎样回答,老师都不会激动……”这是一位上过哲学课孩子写下的感受。
英国杜伦大学研究人员对这个课程的最新调查显示,儿童哲学课在提升孩子们的社交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灵活性等方面有积极作用。长久以来,人们在谈论教育和学习时,实际上是在聊以知识积累为基础的认知能力,比如知觉、记忆、注意等,也就是“智商”。但另一方面,像情感、社会适应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等非认知能力却一直被忽视。
在英国推行儿童哲学的慈善机构SAPERE收集了对这个课程的相关研究,表明其为儿童带来的一系列益处:慈善机构“国际公民教育协会”(Council for Education in World Citizenship)于2012年支持威尔士的相关课程,在追踪多所学校后,研究人员发现这些课程提升了学生的社交技能,包括人际交往中的聆听、表达、自信与注意力等。另一个研究发现,儿童哲学课能有效促进孩子的认知能力,在长达多年的追踪研究中,上过哲学课的儿童智商平均有大幅提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