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PCK背景下园本数学教研活动开展的研究

时间:2024-05-10

李萍

【摘要】教研活动的开展首要的是做好规划与适宜调整,幼儿园的教研实效与园长、行政团队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密不可分。文章通过彼此关联的、相互支撑的四种教研形式进行整合和再创造,初步探索出“教研四行”的教研模式,逐渐形成了数学教研活动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势态,并借助外部资源和蓄力内部资源,助力教师成长。

【关键词】PCK背景;园本数学教研;研究

2015年,中国学前教育领域里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PCK(领域教学知识)系列丛书中部分正式出版。如果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学前教育提供的是一个关于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事关五大领域的横向发展指引的话,PCK的出版则提供了一个领域纵向的导引,它能够有力地推动和支撑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的目的性和有效性。

在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态势不断繁盛的今天,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园,我们深谙园本教研活动对教师成长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性,在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引领下,借助《指南》和PCK的指引,从我园教师的数学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出发,积极规划与切实推行园本数学教研活动,逐渐培养我园教师愿研究、会研究、乐研究的专业品质。

一、校准教研方向

教研活动的开展首要的是做好规划与适宜调整。学期初我园制订了数学教研工作计划,聚焦于PCK的“绪论”“集合与分类”和“模式”这三个章节三大板块的学习和实践研究[1]。但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发现,由于是初次接触数学核心经验,要弄懂学透必须要深挖细掘,不能急功近利,加之本学期只有四个学月,所以我们把研究内容缩减为“绪论”和“集合与分类”。 这样的调整是基于我园教师的数学研究水平和儿童实际发展现状的。我们期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循序渐进的努力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高幼儿园的保教质量[2]。

二、营造教研氛围

幼儿园的教研实效与园长、行政团队的重视和参与程度密不可分。因此,我园建立了教研組每周三的日常教研活动机制,保教主任亲自主持,园长在园也一定不能缺席,同时还建立了园长参与教研活动请假制度。为了营造积极的科研氛围,我们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每年都会由中层管理人员带头参与各种级别的保教现场展示活动,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起到教研的带头作用,在不断自我成长的过程中更好地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同时,我园行政团队积极参与到教研组的日常教研活动中,与教师们一起完成教研主题和内容的敲定,与研究的疑难杂症做斗争,带领教师们形成协作、支持、温暖的教研氛围。

三、历练教研模式

我园教研活动强调既重氛围,又重实效。我们通过彼此关联的、相互支撑的四种教研形式进行整合和再创造,初步探索出“教研四行”的教研模式,逐渐形成了数学教研活动的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势态。

(一)专题研讨先行

教研活动从对《指南》和PCK中关于数学领域的“集合与分类”相关板块进行学习和解读开始。我们先选定主题,根据学期教研大主题的指引,每月在计划的分主题的基础之上还要做一次分主题的再细化。三月份,我们尝试通过保教办引领的方式让教师们轮流参观十二个班的主题环创,听取班长的现场介绍和解读,帮助大家重点了解各班在数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四月份,要求每个班梳理汇总本班存在的问题,以PPT汇报的方式与大家分享与讨论。教研组引领教师对问题进行归纳,着力于引领教师熟悉幼儿园数学教育教学的相关内容及各年龄段的数学领域目标,重点定位在“集合与分类”的核心经验的理解和实践上,通过对幼儿学习特点的把握,促进教师对数学教学策略的研究。五月份,我们引入教师评价环节,通过自评与他评的方式鼓励教师进行教与学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在教师们的集体智慧之下,有的问题迎刃而解,有的难以解决的问题则借助专家的专业智慧来实现突破。

(二)集体备课修行

所谓修行,就是充分了解儿童特点,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进行修正。每个月底,我们会对本月教研工作进行总结和做下月工作的计划。我们对照月初的研究主题,总结优秀的做法,提出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该问题的疑惑、思考、分享与交流,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样的思考中来集体备课,利用集体的力量来解决重难点问题。同时,完成目标梳理与学具制作,层层推进。当然,我们强调根据本班幼儿学的特点,要求教师按照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对集体商议的学案进行个性化改良和创造,形成适合本班幼儿的学习活动方案。

(三)同课异构试行

本学期我们更加注重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来提升教师组织数学教学活动的能力。教研组就专题研讨的“集合与分类”主题进行了三个年龄段的教学实践,并在同年级中以同课异构的方式来完成同一主题的教学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完成对该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有效落实。比如我们的分类主题,教师分别以“分礼物”“分饼干”“迷你超市”“快乐的分类”“分类与交集”等主题深度探索了各个年龄段关于分类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将核心经验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引导幼儿逐渐获得关于集合与分类概念的认识,启迪儿童的数学思维。在核心经验的导引下,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如小班分类,教师在接触核心经验以前,往往是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让孩子们直接切入进行分类,而这样的分类往往阻碍重重;而学习了核心经验以后,才知道原来要先让孩子们进行匹配,有了匹配经验以后才能更加顺利地完成分类。同时,不同年龄段和不同班级个性化的教学活动也进一步拓宽了教师教育教学视野,使教师对数学教育教学活动有了更加细致的理解和实践体验。

(四)一日渗透践行

数学学习重要的核心功能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分类和集合概念,我园积极将其渗透和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之中,根据不同的、丰富的、多维度的生活事件的引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去发现和运用事物共同特征为其生活服务,促进其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1.生活环节的进餐。从小班就开始培养孩子们的分类能力:分类放置饭碗、勺子、渣盘、擦嘴毛巾,垃圾分类入桶等。

2.过渡环节。如厕、外出活动前等环节,我们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们按照性别来排队和分组如厕,孩子们也会时常选择“迷迷转”的游戏。

3.区角游戏环节。我们在益智区增加了“小白兔采蘑菇”“好吃的糖葫芦”等游戏,鼓励幼儿进行分类和配对游戏的探索。

4.户外活动环节。孩子们会主动把三轮车、小推车、篮球、足球、高跷等户外玩具按照种类放回原处。

通过各种数学小游戏,让孩子们把习得的经验运用到一日生活各环节,让所学为生活所用,让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学,理解数学,爱上数学。

当然,在一日生活中渗透数学的实践会产生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又会被放入到我们的数学教研活动中去讨论和解决,真正实现教育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四、成就教师成长

(一)借力外部资源

我园与新区教科院组建的教研联组同步,把原来的艺术、语言、游戏三组调整为数学、语言两组,借力于区级层面的教研资源,重点着力于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的同步研究,逐渐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数学教什么、为什么教和如何教的问题。同时,跟随研究主题完成对数学教学内容的细致梳理和熟练掌握,强化数学思维。在外聘专家的协助与引领下,在教师与专家、骨干教师之间实现先进理念与教学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让我园的教研更加具有深刻性和持久性。

(二)蓄力内部资源

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动为我园的数学教研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我们非常鼓励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的询问和思考,通过对数学教育教学现状的思考,做出分析,寻找解决思路的这个过程也进一步催生了丰富的园本数学教研活动。本期,我园有三位教师前往帮扶幼儿园送课,十四位教师分别承担区级、园级教研展示。

同时,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动为我园的数学教研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对于年轻的教师,如小一班张文惠、小二班程静、中二班王千勤,组内的教师们给予了他们无私的帮助,除了教研中的互助,还经常在教育教学中给予支持和帮助,做到了资源共享,共生同长。这学期,程静老师在小班组“分饼干”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中展现出来的数学素养令老师们赞不绝口,也因此被推荐向民办园送教入园,并得到了很好的反馈。教师们彼此积极主动地沟通与协作,逐漸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教研倾向,我园的教育共生体还在不断地壮大和发展中。

(三)聚力于展示与成长的平台

以前,我园的教师在开展数学活动时,目标不明确,语言不精练,不知道如何总结,对孩子个体差异的观察不到位。现在,教师们使用专题研讨、集体备课、同课异构、一日渗透的方式,借由教研平台不断成长起来,也推动了更多的教师发展。本月,我们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还被作为幼儿园优秀教师的代表,推荐上报到新区学前教育宣传月宣传平台参与展示。教师们将这个展示看成一个不断推动自己和团队成长的契机,将教研所得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将教育教学实践的体验与理论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谨,田芳.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核心经验[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王成刚,袁爱玲.幼儿教师如何做教科研[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