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在体验式教学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

时间:2024-05-10

赵锦

【摘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赖模仿和记忆,而是要求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式学习。只有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思考方式、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才能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认知体验。学生参与多种体验式活动不仅能获取到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逐步发展数学思维,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数学核心素养;实践操作;自主探究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逐渐把教育的关注点落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上。就数学学科而言,更多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和提高离不开每天的数学学习和实践,数学课堂无疑就成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怎样的教学策略强化和突出核心素养的培养,成为当前广大教师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体验式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仅仅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思考方式、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学生才能积累丰富的认知体验,提高数学素养。体验式学习是一个积累数学知识,掌握、运用和内化方法的过程,同时又是数学思维品质不断培养强化的过程。

下面结合我校在来宾市“着眼于深度思维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专题”中获课例展评一等奖的“认识几分之一”进行分析探讨。

一、以数学语言交流为基础,培养数感

在教学中,设置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改变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通过矛盾引发认知冲突;给学生说、猜、想的空间和氛围,为学生建立一个平等和自由的对话平台,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积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相互启发与补充,使大多数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交流反思中获得更加完整和深刻的理解。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语言表达的必要性;数学是有用的,是有意义与价值的;数学是可接近的、不神秘、有趣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有数学的影子。

例如,在“认识几分之一”开课时,教师创设了红红和聪聪春游时简单分配食物的教学情境,分4个梨、2瓶牛奶、1个蛋糕,让学生自由地说是如何分的,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来。在分和说的过程中突出“平均分”。在“说”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平均分不够整数1时,从而产生用分数来表示的想法,这样就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符号意识。在这样边聊边学的氛围中,学生很好地融入数学学习,拉近了与数学的距离。

在教学认识分数 的具体含义时,通过让学生“回忆复述分蛋糕的过程”“说用什么分数表示圆形的阴影部分”“判断,说一说理由”“折出分数后小组交流”“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等教学环节,充分给学生提供自由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不断加深学生对分数具体含义的理解及培养对分数的数感。

学完后,问学生:“当你看到 你想到了什么?”

生1说:“我把一个比萨平均分成5份,我吃了其中的1份,就是 。”

生2说:“我占我家人口的 。”

生3说:“我发现一张纸里可以有5个 。”

生4说:“ 比1小。”

如果我们不给孩子说的自由,大概就没有机会知道孩子心中的分数有如此丰富的内涵了。

通过激烈和充分地交流,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可见学生在合作、分享和独立的思考氛围中学会了倾听和质疑,数学思维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以实践操作为手段,建立数学模型

蒙台梭利说过:“听过了,我可能就忘记了;看过了,我可能会明白了;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动手实践操作的重要性。在知识的建构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为学生设置实际动手操作的活动。课堂上,教师尽量为学生提供充足、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通过摆、剪、拼、折、分、画、说等形式,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教师把静态和抽象的教材内容设计成动态和直观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有形的活动中探究数学,发现并理解数学的本质。操作中,在构建数学模型,体验数学知识的获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充分认识 后,安排一个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自主折出 ,并用涂色部分表示。让学生亲自动手折一折,画一画。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会去思考怎样折才能把一个长方形进行平均分成2份。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收集3种不同的折法。接着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但又都能用分数 来表示。通过“折”的过程,学生自然很快地就能说出答案:虽然3种折法不同,但都是表示把这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因此只要是其中的一份就能用分数 来表示。这有助于学生建立分数的初步模型,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寻求差异、寻求新思想的过程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对于行动思维占主导的小学生来说,只有做过了,才会真正理解。所以教师要善于用实践的眼光处理教材,努力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数学”的快乐,感受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以自主探究为主旨,学会数学思考

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教育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进行“重新创造”, “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思维自主发展的过程。教师应深入挖掘有助于“再创造”的数学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探究活动后,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自己的经验,重新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并将潜在的数学探究空间归还学生,凡是学生能发现的教师不提前暗示,教师不能替代学生探究任何知识。如果没有学习者的体验,概括是无效的概括,教学是无效的教学。即使教师对数学知识有很好的把握,但其中很多都不能成为学生自己的。只有让学生在问题的自主探索中获取丰富、生动的理解体验,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例如,在本课中“用不同的图形创造一个你还想认识的几分之一”的教学环节,教材先后安排了认识一半、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内容。教师没有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而是对其进行了整合处理:开展“用不同的图形创造一个你还想认识的几分之一”活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图形,通过折、画的方式绘制出不同的几分之一并在小组内说说。通过自主探究和交流,学生产生了非常多的几分之一。然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分类展示,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形状、不同的折法都可以用相同的分数表示?学生通过归类观察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点都是平均分成了相同的份数,都取其中的一份,所以就用相同的分数表示。

数学教学不应是以明确的形式向学生提供答案或结论,过程性目标明确提出让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学习数学的过程,使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索、发现和创造,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学习知识的价值与乐趣,并发展他们的数学思维。

四、以生活实际应用为目标,培养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应该反映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必须创设条件,让学生从生活经历和现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数學;要善于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践中,这样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意识到生活中随处可见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例如,在“找一找生活中的几分之一”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并说出生活中的几分之一,这时学生会结合前面所建构的分数模型找到身边的几分之一。

生1:“我占我们组人数的 。”

生2:“我占全班人数的 。”

生3:“我占我家人口数的 。”

经过前面的体验式教学,学生遇到问题能够自觉地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利用一定的生活经验,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得出了很多的几分之一。

实践证明,学生可以通过现有经验和与学习内容的融合,使课堂教学更加深入,学习更加积极、有意义,所学得的知识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完善、巩固和深化,从而形成一种数学意识。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好方法是自己发现它。体验学习需要学生主动参与整个过程,在体验中思考,锻炼思维,培养实践能力。作为一线数学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数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不是靠一两节课的教学就能实现的,我们将继续努力通过多渠道、多方位进行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崔淑君.小学数学素养的培养之我见[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5(06):131.

[2]刘爱萍.谈新课程下数学教学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新一代(理论版),2017(02):139.

[3]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