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林志远
【摘要】文章以解决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中的判读难题为例,从第一次利用视频或图片让学生进行整体感知教学到第二次增加借助地理模型现场绘画等高线图的活动参与,让学生充分动手触摸比较后解决难题的过程,探究了在课堂上如何运用地理模型进行有效教学的问题。
【关键词】等高线地理模型;地形图;教学媒体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运用地理模型进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立项号:2012ZJK027)与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地理模型制作》校本教材编写与实施的研究”(立项号:2013B079)的研究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2014学年,教授初中七年级上册地理课第一章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时,我发现仅仅按课本的内容,让学生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读图分辨山脊、山谷时,学生往往很容易判断错误。为此我认真研究了《课标》的要求:(1)运用地图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2)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判读坡度的大小。
当时我是这样分析教学内容的:“运用地图,估算……”“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这种表述相当于进行“读图分析教学”。也就是通过对地图的详细分析,让学生掌握地理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知识,并学会地理分析的基本方法,让学生从个别到一般,获得运用地理规律的实际能力。
那为什么学生分析等高线地形图时容易判读错误呢?我又分析了学生的具体情况:我校的七年级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平时很少接触到大自然中地表的各种地形地貌,他们对山的感性认识的理解是比较模糊的,更不要说上升到理性认识了。为此我决定先让学生从看视频录像感知真实的五种地形开始,让他们先有感性认识,再进行等高线图的读图分析。这样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的教学过渡,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符合一般人认识事物的思维习惯。
二、第一次实施的过程
(一)播放《陆地表面的五种地形》视频,让学生整体感知地球上五种地形的面貌
多媒体视频图文声像并茂,具有直观性、动态性、交互性、大容量性等特点,能充分调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地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传统实体模型教学不可比拟的。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播放视频,能立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学生专注看的时候,效果会很好。
因此,在课堂开始的“引入部分”,我就利用网络播放了一段《陆地表面的五种地形》的视频。利用视频录像,让学生能进入真实的地理环境中,对大自然的各种地形地貌有一个整体的感性认识,为后面进入理性分析打下基础。
(二)运用《中国地形图》,让学生整体感知五种地形的起伏状态
随后我用一张立体的《中国地形图》让学生再次整体感受中国的五种地形,尤其是我国三级阶梯的高低起伏状态,通过PPT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著名的大地形区,感知它们的地形特征及起伏状态,并列表小结比较了五种地形的海拔高度和地形特征。课后还有部分学生专门在立体的《中国地形图》上用手感知五种地形的差异。
(三)利用PPT展示,进行平面景观图和示意图的对比
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探究一】:“海拔与相对高度有什么不同?坡度如何判读?”我采用的是PPT展示,把实地景观图和海拔剖面示意图一起对比展示,从感性景观平面图像认知引入理性示意图像分析。这样的过渡,让学生联系了生活实际,会比较明白。
(四)利用PPT展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图
为了让学生了解立体的山是如何转化成平面等高线图的,我先从等高线的概念入手,让学生把野外考察人员测量出来的一幅等高线图中相同的点连起来,判断它是什么地形,再利用PPT展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图,并对整个过程进行详细的讲解。
(五)小结归纳判读规律
为了让学生学会比较归纳总结地理规律,以利于学生巩固记忆,我还与学生进行了等高线图判读记忆规律的小结,比如:“周高中低是盆地,周低中高是山地,凸向低处是山脊,凸向高处是山谷,山头之间是鞍部,重叠之处是陡崖。”还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手背来记忆盆地、山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
(六)“课堂检测”的应用环节
为了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程度,设置了“课堂检测”环节。针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水平,我先用PPT中展示的喜羊羊到达某景观的图来测试学生对真实景观中的山峰、山地、盆地、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掌握程度;再用选择题来测试学生对“等高线图中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掌握程度。結果发现,“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这部分,学生还是掌握得不太好。那么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我回顾了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教学措施的实施、教学环节的顺序都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但好像缺少了让学生自己动手这一环节。如果教学中增加地理模型的演示这一环节,把远景观看的感受变为可动手触摸的实体模型的真实感受,可能会进一步强化学生从立体到平面的多维想象能力和分析对比不同图形的能力,对学生的读图理解分析必然是有利的。
为此,在第二次教学中,我决定增加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黑板上利用地理实体等高线模型绘画出等高线图的环节,实际了解等高线图的绘图原理,并把绘画的结果与实际模型进行对比分析,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等高线图各部分地理名称的认识与判读,提高判读的准确率。
三、第二次实施的过程
(一)在探究“等高线地形图”与“地形剖面图”的关系时增加与地理模型的对比环节
上课时我拿着等高线地理模型这个教具,在PPT的屏幕前直接进行对比,以便学生直接对模型与地图进行对比理解,直观而有效。
(二)在PPT展示等高线的绘制过程图之后,增加学生用地理模型绘画的过程
在显示如何绘制等高线图这个过程中,我让两个学生一组拿着等高线地理模型这个教具,直接到黑板上绘画,引导他们亲自动手在黑板上借助这个地理实体模型把等高线图描画出来,并指出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的部位。全班同学在一旁观看,最后判断是否正确。
(三)利用学生绘图、模型教具、景观图三者进行对比讲解
教师再利用学生在黑板描画好的等高线图,结合地理室购买的等高线实体模型教具进行讲解,加上用PPT显示真实景观图来对照,这样学生的理解就深刻很多了。
(四)利用往届高中学生制作的等高线地理模型引起兴趣
最后我还把往届高二学生制作的等高线地理模型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从俯视的角度来观察判读,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不仅从模型中再次感受理解了判读规律,也对往届高二学生如何制作这个模型产生了强烈的兴趣。
经过改进后,第二次实施的效果明显比第一次效果要好,学生的判读准确率有所提升。而且海珠区其他学校的听课教师都对这节课的安排和设计予以了高度的评价,对在常规多媒体教学中恰当地运用等高线地理模型进行教学的效果予以了充分的肯定和赞赏。
四、反思与收获
(一)课堂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
课堂要重视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各种能力中,我认为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再现能力都是很重要的思维能力,它们是分析地理事物所必需的,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观察、分析学习的对象,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把具体的事物与抽象的示意图联系起来,推理分析得出结论。我先播放五种地形的录像,再引入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概念,用实物地理模型的绘画引入等高线的概念,目的是使学生从观察入手,遵循“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和“用已知推理未知”的原则。从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完成对能力的训练目的。
(二)要充分利用好各种教学媒体来达到教学的目的
在一节40分钟的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在现代的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传统的地理模型进行教学的教师已经不多了。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認为有些地理教学内容结合地理实体模型来进行教学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如本节课,增加了等高线地理模型的绘画与对比讲解,增加了往届学生制作的地理模型的展示环节,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对动手制作地理模型的兴趣。
总之,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教师在教学时根据教学内容适当地把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地理模型教学结合起来,可以通过优势互补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无定法,地理课堂教学可以千姿百态,通过各种教学媒体对地理知识和规律进行展示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可以让学生在愉快享受的状态下学习,学习的效果也必将达到最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