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孙忠野
【摘要】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学校也在积极地进行教育改革。在这种形势下,要想建立新的计算机课程体系,提高教学水平,教育改革就需要与国际接轨。中职计算机教师应及时对教育观念、教育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新课标》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挑战,也促使教师对传统的教师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教师;角色定位;自我评价
中职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即改变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要求计算机教师避免采用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重点是改变旧教材、旧教法中过分重视知识的讲解与灌输的现象,改变以往教师上课基本上“一言堂”的局面,改变教师居高临下的知识传授者的角色,积极创设一个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课堂教学情景,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无疑对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巨大挑战,同时也将促使教师对传统角色进行重新定位。
在日常教学实践和参与同行的听评课活动中,笔者发现中职计算机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存在两种不合理的现象:一种是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一种是教师“放羊式”管理。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现象主要表现在中职课堂上。教师一方面想要学生“动”起来,另一方面又怕课堂乱糟糟的样子,于是习惯把以前旧教材、旧教法中“满堂灌”“一言堂”的行为转化为“满堂问”,甚至不论问题的难易和发问的价值,从头问到尾。学生在接连的问题中没有时间思考,更少有静思默想和动手练练的机会,完全处在教师的主宰下。教师“放羊式”管理表现在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在学生活动过程中也不知如何处理。这两种现象是教师角色定位的两个极端表现。因此,如何幫助教师精准定位并能在教学中加以践行,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内容。
一、精准定位教师的三个角色
(一)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合理有效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成为积极的组织者。在组织课堂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余地,多一些自我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尝试成功的愉悦,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到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将“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感受,理解知识,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而是一位积极的组织者、参与者,以饱满的热情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予启发、指导、点拨。具体以两节课为例(如图1)。
1.传统教学模式操作步骤。
(1)打开书本。
(2)教师操作演示。
(3)教师根据自己的观点解释疑难点。
(4)学生操作练习。
(5)教师总结。
2.改进后的操作步骤。
(1)创设情景,提出任务。
提出任务:你能不能把剪贴画或图片插入到文章中并加以修改。
(2)学生自主探究,探索发现。
[学生操作]学生自由选择多种方法自学,边学边做。
提示:①看书;②请教老师;③与同学交流探讨。
(3)交流讨论,小组PK。教师选择典型的学生作品二三例,通过网络演示学生作品或学生制作以及修改、交流、讨论的过程,并进行小组PK,采用竞争机制,调动学生实践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师提问:你觉得这件作品完成得怎样?哪个地方设计得还不够好?你能帮助修改吗?
学生提出意见,修改作品。
(4)操作实践,个性创造。
师:你认为怎样的作品是有个性的?
生:……
教师小结:有个性的作品就是要在文章中插入你喜欢的、又符合文章内容的图片。下面就让我们就创作一幅作品。
[学生操作]上机操作完成。
(5)综合评价。
提示: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自由组合,合作完成。
综合评价:学生作品展示交流,学生边演示边讲解自己的作品。
提示:说说为什么要设计这样一个画面?
通过实践,反复领会,突破重难点。
具体而言,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欣赏作品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行操作。
第二环节,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在任务设计上,将教学目标经过加工,融入具体的三个任务中:①插入剪贴画;②插入来自图片文件;③设置水印效果。其中,任务①和任务②由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完成,任务③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并培养合作精神。
第三环节,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环节,评价反馈,形成知识。在评价反馈上,注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评价的形式也多样化,同时注意过程的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整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为主,并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式交流,为这一课的教学提供了方便。
从本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学生都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笔者的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尝试、讨论中发现、领悟知识。因此,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计算机课堂教学结构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体系,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及需求,设计、组织、安排合理有效的、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教学活动,教师成为积极课堂的组织者。
(二)学生兴趣的激发者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会主动积极。所以,教学中所选取的案例如果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求知欲和渴求,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新知识的学习当中,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VB目标移动程序案例(如图2)。
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对标签框还是对文本框兴趣都不大,因此作业整体效果并不理想,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完成了界面与代码,三分之一的学生只设计了界面。
于是在另一班级的这一知识点案例选取时,我选择了汽车图片作为移动的目标,然后将命令按钮的名称改为“开车”“倒车”“复位”,将案例的名称改为“狂飙的跑车”,光看名称就感觉实例很有吸引力(如图3)。
当学生看到车可以随着自己的意愿前进或倒退时,一下子就产生了很高昂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明显比文本框或标签框为例的目标移动程序好很多。最后检查作业的时候,居然全班同学都完成了这个例题。事实证明,案例吸引学生并且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能激发学生无穷的学习积极性。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学习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能否产生学习兴趣,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
(1)事物本身的特性。凡是比较强烈、不断变化、带有新异性和刺激性的事物,都会引起人的兴趣。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些事虽不具有新意性,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具有密切联系,并能满足学生获得新的知识经验的需要,也会引起兴趣,
(3)学生对事物的愉快情感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别人承认或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增强其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三)教学任务的策划者
笔者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结合《制订建计划》来谈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我的课堂中的运用。
这堂课中,笔者设立了两个探究任务。
任务一:选择一个角度,确定主题来展现我们美好的学校。目标:制订一个网站计划书。要求:①给网站起一个响亮又富有创意内涵的站名;②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好栏目和分栏目。
任务二:给我们的网站设置配色方案。要求:根据自己对色彩的敏感以及独到的审美能力进行配置。
虽然这两个任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是经过探究是完全可以實现的,最后的教学效果也表明我的任务设计是非常合理的。这两个探究任务是根据以下三点来确立并设定的。
1.设计任务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设计任务时,要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其认知目标一般可以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了解主要指学生能够记住或复习已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理解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及操作方法能用自己的语言或动作进行表述、判断和直接运用;掌握指学生能用所学过的知识和操作方法去解决新情况下的简单问题。操作目标一般可以分为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的学习水平:初步学会指学生能进行基本的上机操作;学会指学生能进行连续的、差错较少的上机操作;比较熟练指学生能进行效率较高的、习惯性的、有错误能立即自我纠正的操作。
2.任务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我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详尽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笔者在本堂课中设计的第二个探究任务是给我们的网站设置配色方案,要求是根据自己对色彩的敏感以及独到的审美能力进行配色,目的是以课程整合的理念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观。这个任务的设计就贴近了学生的亲身生活体验,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都很高。
3.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然后由学生来完成。教师要在学习总体目标的框架下,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
本节课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交流与操作来完成知识点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应用,整个教学过程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文字格式的基本设置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水平,教师没有必要直接演示,让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教师适当补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文字的特殊效果,学生比较陌生,但有了前面对文字格式方法的基本认识,可以给学生设置具体任务,放手让学生自学,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就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任务中,让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
二、教学角色定位的自我评价
为了使教师对自身的课堂教学行为进行有效的反思,笔者参考了有关课堂教学行为理论的研究成果、《计算机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建立起教师专业性课堂行为的理想结构模型,并提出相应的自我监控观测指标,具体如表1。
【参考文献】
[1]陈道江.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的现状与创新策略探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7(21):225-227.
[2]于连凤.浅谈如何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学质量[J].教育教学论坛,2017(43):279-280.
[3]杨柳,袁旭.合作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定位[J].考试周刊,2017(85):1-2.
[4]王跃澎.浅谈中职计算机教育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7(05):154.
[5]周忻.中职计算机教学现状及策略分析[J].教师,2017(26):54.
[6]梁振英.从教师角色定位变化看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十二)[C].2017.
[7]平贵生,曾秀花.教师角色的新定位探讨[J].语文教学与研究(大众版),2017(20):6-7.
[8]丁钢.基于技术的教学:如何重新定位教师角色[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03):44-49.
[9]朱夏瑜.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师角色定位之我见[J].课外语文,2017(09):27.
[10]高令阁,冀平丽,武慧芳,等.教师角色定位与学习者愉悦体验相关性研究[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6,32(03):118-121.
[11]李志刚.现代教育环境下教师角色定位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版),2016(29):88.
[12]余瑶.教师角色定位及其误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8):56-57.
[13]龙丽霞.建构主义视角下教师角色定位问题探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32(02):88-89,104.
[14]巩国平.浅谈中职参与式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J].课程教育研究,2015(29):4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