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的探索

时间:2024-05-10

邓云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尤其在知识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广大地理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就此,笔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宽松、民主、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释放学生的创新潜能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即所谓的灌输式教学。教师是课堂的主人、尊者、独奏者,教师讲什么,学生就听什么,学生完全处于从属的地位,不敢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可谓不敢越“雷池”半步。在这种不平等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心理处于压抑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受到压抑。为了使学生展开想象和思维的翅膀,就要变教师的“君主”角色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伴奏者角色;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还学生学习主人的地位,把自由提问、讨论、评议等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教师只是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去思维、去探索,而绝不奉送标准答案,更不横加指责;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鼓励学生渴望交流的愿望。

二、合理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新的教学模式应围绕探索式问题展开,要求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问题意识,并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编拟和展示一系列问题,通过引导、启发、讨论和评议等环节,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矛盾型”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从正面来解释问题(顺向思维)是传统的常规思维方式。课文中的重难点,单从正面解释,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接受,学起来显得平淡无味,也易形成思维定式,使创新思维遭到抑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适当地运用逆向思维,从问题的反面引导学生思考,既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使学生解难释疑,牢固掌握地理规律,又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活跃课堂气氛。

(二)设置“发散型”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变通性

发散是对同一问题多角度、多方向探索求答案的过程。教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变通、开阔地去思维,摆脱思维的僵化、刻板、呆滞,帮助学生拿到创新的金钥匙。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设置“发散型”问题情境。如在讲生态平衡时,讲到池塘生态系统:“浮游植物过度繁殖,大量积累有机物。随着有机物的分解和水生生物的不断生长,水中氧气被大量消耗,水中就会出现过度缺氧,导致鱼类大批死亡。直到池塘里溶解氧得到恢复,池塘内的生态系统又在新的基础上建立平衡。”此时,教师可设置“发散型”问题:①用什么方法可使池塘中溶解氧得到恢复?②假设一个鱼塘想要增加鱼苗的投放量,为避免鱼类窒息死亡的后果,可采用哪些方法?对问题①,学生利用积累的知识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设想,如加快水的循环流动,补充池塘中水的溶解氧;往池塘中泼扬水,使池塘中的水发生搅动,增加水面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水中的溶解氧增加;清除池塘中的有机质淤泥等。问题①的方法也可以用来解决问题②。这样的问题,既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三)设置“假想型”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灵活性

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翅膀,只有大胆的想象才有发明和创造。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无中生有、异想天开的想象。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地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设置“假想型”问题让学生思考。如在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内容时,教师可设置如下“假想型”问题:“假设地球自转而不公转,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小有何变化?”“假如黄赤交角不是23.5℃,而是0℃,太阳直射点在什么地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有何变化?”等等。这些“假想型”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设置“联想型”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流畅性

在地理教学中,设置“联想型”问题,从一个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变化联想到另一个地理事物的现象、特征、变化,将有助于新旧知识的衔接,有利于学生尽快掌控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将相关的地理知识有序地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掌握整体知识结构。如讲到黄河的治理联想到长江的治理,讲到海河的治理联想到黄河的治理。通过联想比较,学生很容易明白:尽管治理措施因河而异,但由于地理事物内在联系的规律性,各河的治理措施带有普遍性,即上游山区,地表崎岖,起伏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应进行水土保持,修建水库,以调节径流;下游平原,地势平坦,河道宽浅,流域广,汇水量大,易发生洪水泛滥,应加固堤防,疏浚河道(如减淤,清淤,挖人工新河,修分洪蓄洪工程等)。这样,充分调动学生进行联想,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

(五)设置“陷阱型”问题,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感性

由于思维定式的消极作用,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导致学生思维活动的呆板性和理解知识的片面性。对此,教师可有意设置一些“陷阱型”问题,诱使学生“上当受骗”,从而使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的敏感性。

三、贴近自然,走向社会,联系生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活动是地理教学实施创新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开阔地理视野,扩大地理知识领域,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与标志。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必须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