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激发学生作文兴趣的有效途径

时间:2024-05-10

谢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教学”中提出了具体的学段目标要求:第二学段要求能够留心周围事物,开始培养积累写作素材的意识,在此基础上,第三学段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 积累习作素材”。这个目标要求,强调了学生要关注周围事物,并以此来丰富自己的所见所闻,同时要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这也要求我们教师,为了让学生能把作文写具体、写通顺,要注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或生活点滴,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在这方面,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指出:“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老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样的文章。”叶老先生的这番话十分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道出了生活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作文来源于生活的点滴。确实,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常会遇到以下情况:学生写作文时常常“无米下锅”,即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情可抒,无景可描而感到头疼、心烦。造成这个的原因是由于学生没有留心观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不懂得怎样去观察,更不用说从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挖掘写作源泉。我想,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成功地指导学生写好每一篇作文,就必须教会学生如何去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根据本人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下面浅谈几点我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学“文”仿写,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小学生感知存在着无意性、情绪性,在观察时,常常容易被外来的强刺激物所吸引,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或容易被他们最感兴趣的方面所吸引,如只注意色彩鲜明、神态生动、动作明显等刺激性较大的部分。而且知觉笼统、不精确,观察事物浮光掠影,满足于表面印象,不注意观察事物的条理,不考虑事物之间的联系,忽视事物的一些重要细节,没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来细心观察,挖掘素材。针对小学生的这种现象,在教学中,我不厌其烦、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事物。如:上完四年级《桂林山水》这一课后,我并没有停留在文章的文采、写作方法的欣赏上,而是在学生初步了解对景物的观察方法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地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家乡依山傍水,有名的马鞍山、西江水,同样是山清水秀、风景优美、人杰地灵,这节课我们也来赞赞我们家乡的山、家乡的水、家乡的风光吧。”说完,我就把事先用简笔画画好的马鞍山图片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图片一出,教室顿时哗然,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并发出阵阵赞叹。学生们“趣”从心头来,不由自主地你一言我一语说了起来,打破了常规课堂的宁静,场面非常热闹。我没有干扰学生的积极性,而是因势利导,对学生说:“同学们,这座山位于我们家乡的东北方,和藤县交界,是家乡附近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山,现在请你们细心观察:这座山的形状像什么?周围是怎样的景象?那树、那草、那岩石是怎样的?想一想: 山中会有什么,这样的山,这样的物,会引发出怎样动人的故事?”话音刚落,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开了,同桌之间、邻桌之间互相交流,场面十分激烈。5分钟后, 我示意学生在班上交流,有的说“这座山的形状像一匹马”;也有的说“像一匹奔跑的马 ”;有的说“山上有很多树木,云雾绕在山间”;有的说“山间有小溪,山中流水清澈甘甜”;有的说:“山上有很多野花杂草,还有……”。我说:“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想象也很合理。是的,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马鞍山。马鞍山山色秀丽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土生土长的我们,举目远眺细赏、亲临攀爬巅峰是我们大人、小孩常有的事。在此,让我们怀着自豪的心情仿照《桂林山水》 的寫法赞一赞我们家乡的山吧!”为了让学生在下笔前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具体、形象、有条理地描述出来,除了运用课文习得的观察方法外,我还引导学生可以运用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远及近或再近及远、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等观察方法,然后让学生试着用这些方法去观察,在组内互说,班上交流后让学生把刚才说的有条理地写下来,学生立刻胸有成竹地写起来。这一节作文课,学生写得很认真,因为他们觉得有景可观、有景可描、有材可写、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收到了独特的作文课堂教学效果,达到读写结合、对点训练、一课一练的目的。

二、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许多人会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自己不想吃饭时,即使面前的佳肴是何等的美味,也会毫无胃口。同样的道理,即使习作对学生而言是多么有益的一件事,但是如果强迫孩子去做,也会使他觉得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因此,在习作教学中,我遵循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我认为创设情景教学是指导学生轻松作文、快乐作文的有效途径。因为作文教学是使学生将阅读获得的语言能力转化为有思想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它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让学生观察、认识生活,学习表达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充分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在一节作文课上,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境: 上课铃响了,我手里拿着形状不同、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玩具积木走进教室,随着“砰”的一声,积木散落在地上。我故意慌张地说:“哎呀,积木全掉在地上了,哪个同学上来帮老师把积木全捡起来,不然的话,这个游戏就很难完成。”同学们一听,争先恐后地举起小手向老师示意帮忙,最后我还是选择了班上的两位学困生帮忙,二人上到讲台立刻捡起来,不到一分钟,他们就把掉在地上的积木一个不少地捡起来了。于是我立刻宣布:“今天的作文题目是‘捡积木。”话音刚落,学生们立刻窃窃私语,一副不高兴的样子。看到这情景,我说:“怎么,很难吗?”平时不爱说话的小宋不假思索地站起来说:“太简单了,几句话就完了,这篇文章写起来一定很短。”班长抢过话来说:“未必吧!”于是,我抓住事完趣浓这个良机说:“大家仔细想一想,刚才李晓阳、黄日荣两位同学是怎么捡的?”班长说:“我看见他们蹲着捡,左一个,右一个,捡得可带劲了 。”“我看见他们俩焦急地从地上把积木一个一个捡起来。”坐在第一排的林红说:“我看见他们俩先捡讲台边的,再捡讲台以外的,最后还把落在桌子底下的积木也捡了出来。”黎明不甘示弱地说。我继续引导说:“捡积木的时候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 ”有的学生说:“我看见他们蹲着两腿边捡积木边移动脚步,目不转睛望着地面、课桌边、椅底,特别仔细,生怕遗留!”我继续问:“看他俩捡积木时你心里怎么想的?心情怎样?”一生说:“我心里默默地说,快点捡吧!”另一生说:“要是老师叫我就好了,我又可以多做一件好事。”还有一个学生说:“他们俩太厉害了,这么快就捡完了。”……我高兴地说:“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你们说的就是在捡积木中的语言、动作、心理。在写捡积木的过程中适当加上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文章会更具体、更生动。同学们,作文难吗?”“不难。”“有信心写好吗?”“有。”“现在请同学们回忆刚才捡积木的过程,想想刚才一些同学的发言,拿起手中的笔,赶快写下来。”“趣”从心头起,学生来了作文兴趣,立刻拿出稿纸和笔,教室里顿时响起“沙沙”的写字声。作文就这样,巧妙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他们写起文章来就轻而易举了。

还有一次,在全镇作文教学研讨会上,我针对四年级其中一个单元的作文要求“写家乡的特产,写出自己对家乡特产的喜爱”,设置这样一个情景教学的作文课堂教学公开课:课伊始,我兴致勃勃地问:“同学们,我们家乡有什么特产?”话音刚落,他们就争先恐后地说开了:“石榴、芒果、龙眼……”气氛很是活跃。“这节课,我们来写写家乡的特产,写什么呢?我们家乡特产多着呢!有龙眼、荔枝、芒果,还有远销省内外的大玉余甘果、大青枣。”说着,我拿出几个大青枣放在讲台上,青色的、苹果一般大小的大青枣立刻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课堂气氛顿时热烈起来。我先让学生说说对大青枣的总体印象,再从大青枣的形状、颜色、大小、肉质来观察,然后让学生品尝味道,最后还让学生有意识地讲讲大青枣的价值。因为这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所以学生兴趣很浓,观察得很认真,说得也很充分。当布置作文《家乡特产——八角》时,学生写作起来一气呵成。

三、在生活体验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经极为深刻地指出,“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文章必須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 艾青说过:“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所以,主动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而且从生活中获取的这些材料,情感性强,心理活动素材多,动态发展变化内容多,为其他积累渠道所少有。学生不但要懂得观察生活,更要体验生活。我们的写作课应向生活“开放”,求教于生活,让美好生活本身去触动学生写作的灵性。这样他们头脑里的素材储存就会多起来,储存多起来的时候就有了 “趣、情并发”的写作欲望。所以,我经常组织学生举行一些活动,如讲故事比赛、羽毛球赛、读书比赛、捉迷藏等;春暖花开,我会带学生去踏青,细心观察周围景物,自由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这样,通过亲自做、亲眼见、亲身体验,有了这样的经历、见解、体味,有了素材积累,学生就不会谈“文”色变,无材可选,无话可说,更不会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再也不用为写作文发愁了。

四、读思结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考就没有新发现。观察与思考是密不可分的,观察如果离开了思考,也就失去了观察的意义。观察不仅要留心,而且还要带着自己的感情去观察,用心去听,用心去看,用心去体悟。如要体察“父爱、母爱”,就要从日常生活细节去观察,思考。看到一只美丽的蝴蝶,却是一只害虫;多刺没人爱的仙人掌,却是生活坚韧者。因此,只有思才能启迪人生。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不仅在于可以学习成千上万成功的写作模式,更重要的是要通过阅读,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历史素材。这个积累可以从课本入手,也可以从课外阅读着手。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因此,要多读古人写的诗词歌赋,多读今人写的优美诗文,多读中外精美的小说,多读报纸杂志上的时文。在读的同时,要多记,记下精彩的段落和句子,记下名言名句,积少成多,集腋成裘。在积累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词语的积累。因为词语可以组成千姿百态的句子,形成千差万别的篇章。当然,积累绝不仅仅是字词篇章的积累,同时更要注意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

总之,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观察社会,留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景,在观察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学生作文起来就会有材可选、有事可叙、有物可写、有景可描、有情可抒、有话可写,对作文兴趣盎然,写起来得心应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