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山区小学生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10

黄文峰

【摘 要】隆安县都结乡中心小学地处大石山区,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氛围造成学困生日益增多。分析学困生形成原因,探索转化策略和对策,使他们树立自信,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不但是提高素质教育水平的需要,也是广大教师在新课程背景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课题从学生、学校、教师、社会、家庭各个方面分析了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提出了一些比较适合边远农村小学实际情况的转化策略和对策。

【关键词】学困生      成因      对策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基本要义就是面向全体学生。但在我校由于生源素质的差异或学生入学后自身发展的差异等原因,导致同一年级、同一班级中的学生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从而出现一部分学习困难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这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我校的学困生课题研究就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全面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思维及学习积极性。然而随着年级的逐年提升,学科知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得学生群体中出现越来越多的学困生,不同程度地出现自信心匮乏、学习态度不积极、学习兴趣严重不足等。改善学困生现象需针对这类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形成原因及转变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

(三)学校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需要

我校地处大石山区,是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复杂的社会原因和家庭氛围造成学困生日益增多。近几年的期末素质检测,有部分班级的均分较低,要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必须研究学困现象,采取有效措施改变现状。长期以来,我校广大教师在转化学困生工作上进行了多种尝试,但由于没有形成理论体系,效果不太明显。因此,我校把学困生课题研究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二、课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苏联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关于转化“学困生”的理论和实践,有利于大面积的学困生转化,为实验对象探索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改变差生的学习习惯、品行表现以及心理素质,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美国心理学家在有关社会知觉和人际关系认识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归因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及美国心理学家赞德和福华特的“角色理论”中关于学困生的论述,有利于提高教师转化学困生的积极性。

(二)实践价值

1.通过研究探索转化学困生的教学对策,改变我乡低分率严重的状况,从而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2.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

3.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对课题所达目标和主要内容的论证

(一)研究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对学困生的现实理解,把握学困生的认知特点及规律,寻求有效的教学对策,丰富当前的教学理论。

2.探索我乡小学学困生的成因,探索学困生转化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体系。

3.构建有利于学困生转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4.通过对现代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生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领域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学困生的成因和转化是既古老又不断推陈出新的永恒命题。近几年有关学困生的课题研究受到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课题组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查询,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明确了学困生的类别划分,具体如下:

1.關于不同参考指标下学困生的类别划分

基于不同参考指标的选定标准,学困生的类别划分如下表所示:

参考指标 类别细分

学习动机 虚荣型、混日型、随波型、被动型

学习困难程度 轻度学习困难型、中度学习困难型、严重学习困难型

心理特征 模糊型、逆后型、迟钝型、慢智型、自卑型、懒惰型

综合指标 非智力型差生、智力型差生

2.关于学困生的形成因素

学困生的成因分析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以下理论或研究成果:巴班斯基(苏联)对学业不良原因的分类,盖里蒙特的分类,波里索夫的图式,翟特林的成因剖析,我国学者何家铿针对差生形成分析的相关研究,万智儒的差生个体差异性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因研究等。这些理论和课题研究采取多方角度探寻学困生的形成因素。

(1)从非教学因素角度出发,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主要包含生理因素、智力因素、早期教育模式不得当、动力因素等。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主要包括:家庭成员文化程度低、父母的不良行为影响、家庭教育观念的局限、家庭氛围影响、家庭经济水平较低、家庭环境的健康程度、不得当的激励行为、父母期望值过高等。

通过考察社会环境因素,学困生的形成因素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良文化环境的影响、早期社会性学习存在缺陷、不良人际关系的影响等。

(2)从学校教育的因素方面考察,学困生的形成因素有:教师职业道德有待加强、教育观念无创新、教学水平过低、教育方法不当、缺乏对学生压抑有余的充分理解、学校内部教育力量缺乏协同性,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困生的产生。

(3)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个体化差异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缺乏学习的动机。学习没有积极性是不良学生在学习中最显著的心理特征。研究数据表明,多数学习不良的学生大都缺乏学习意愿。

情感上存在障碍。学习不良学生容易抑郁、焦虑,经常对于小冒犯就难以控制情绪,顶撞老师,不遵守校规。

意志薄弱。学习不良学生易受外界所影响,自制力和坚韧性较低。研究查证,41.26%的学困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都会选择逃避。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一)调查研究法:制作问卷调查表,对学困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学习产生困难的时间、原因和他们的期望。

(二)比较法:在不同年级里采用不同的帮教措施进行比较实验,总结出最佳的帮助策略。

(三)教育教学实验法: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探索出好的教学方法。

(四)理论探究、经验总结法:加强理论学习,了解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在充分吸取别人经验的前提下,立足本地特点,力争使课题研究有自己的特色。

(五)还有观察分析法,谈话、座谈法,个案分析法,对比法,跟踪调查法、榜样示范法等方法进行实验和研究。

五、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果

本课题经过近两年的研究,初步取得以下成果:我们了解到学困生厌学的原因,充分调动了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使他们增强了学习的信心,能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学习的热情,能自觉、主动参与。通过观察、询问、调查知道,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既有自身因素又有外在因素。

(一)自身方面的原因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非智力型学困生。 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学困生通常表现为:对学习知识的动机不明确。大部分学困生对学习的动机不明确,缺乏上进心。学习优秀的学生都具有坚强的意志,他们能够克服困难,战胜自我;而学困生则不然,多次学习失利后就失去学习信心,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学困生通常是课前不预习、课上听课、课后敷衍完成作业,没有进行课前温习、课后复习的知识归类,系统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遇到探索性问题时,体现出其综合能力差。学困生习惯于机械记忆,忽略意义记忆。在知识学习中,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是相辅相成的,而学困生认为学知识只靠强记。由于多次考核失败,导致缺乏自信心,自卑心理严重,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步入校园后,教师成为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使他们把更多的希望寄托在教师身上,如果得到了教师关爱,那么师生会彼此拉近距离,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感增强,也就顺其自然地把读书当为乐事。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在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时,教师的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专业素质不高,教师队伍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缺乏系统正规的训练,基本功不扎实,表达能力差,不能很好地展示新时期教师的风采,也就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最大空间和最典型环境。娱乐设施从城市发展到农村,诱惑着广大小学生,分散了他们的学习精力。大量的不良影视作品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吞噬着学生纯净的心灵,造成学生厌学、弃学等,许多学困生甚至误入歧途。

(四)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六、转化学困生的对策

实践告诉我们,对于“学困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具体可采用如下转化方法:

(一)关爱学困生

向学困生撒下更多的爱,用爱心缩短距离。爱是人的一种基本需要,它更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教师应用爱心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而不应该因为他们是学困生而贬低、排斥他们。对学困生要加强个别帮助与辅导,教师要主动接近他们,与他们交流,给他们关爱。借助日常提问、作业分析、课堂反馈、个人访问、诊断性测验等方法,查明学困生的困难所在,进行有目的的帮助。

(二)注重感情投入,获得信任好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实践在人们的活动中,带有鼓励、诱发和调节的重大功能。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入情感。通过学生的独特心理特点,采用最恰当的手法,在最有效、最易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将情感注入,便能推动学生在内外在的心理鼓励下产生良好的情感效应。如新生入学,大多对老师有期待心理,因此,任课老师可通过班主任掌握学生资料,多关注学生的特点,在以后交流的过程中易于获得相互信任。情感投入后,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是时候及时帮助解决,培养面对困难的信心,或经常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帮其走出心理误区。

(三)挖掘学生亮点,及时鼓励表扬

学困生自我认识主要来源于别人对自己的认识。由于日常中所得到的批评远远超出表扬,长久以来,会使内心形成消极认识。了解学困生,对学业差的给予热情帮助、督促,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进行安慰和鼓励,用真挚的师生感情排除学习障碍,创造条件协助学生得到认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尊感,帮助学生树立做人的信心。学会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待人,不取笑学生的缺陷,不要在班级教育过程中有言辞激烈、公开批评的形式,不使用伤害他人自尊心的词汇,采用赞美的方式来处理批评过程。其次,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成功和失败,改变其原有的消极观念,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

(四)保护学生自尊,研究教育策略

在维护学生自尊心方面应采用化揭短为期望,把尖锐的批评软化处理,让学生觉得老师不是在硬邦邦、冷冰冰地揭短,而是充满着对自己改正缺点的信任,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激發学生自我奋发向上的内驱力。教师必须理智地进行心理调节,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彼此的心灵,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学生的心目中“权威”自然就树立起来了。

(五)研究教材教法,激发学习兴趣

我们应该研究教材教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让那些原本枯燥乏味的内容以一种新颖、自然、有趣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生动的语言能吸引学生,教学思路变通、创新、有趣的方式能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习特别困难的学生不宜要求过高,应从掌握最基础的知识着手,让他们循序渐进地发展,进而增强进一步学习的信心与兴趣。

(六)正确对待反复,持之以恒教育

学困生形成的原因有多种,其行动和思想存在着极大的反复性,教师需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耐心指导,正确看待并处理反复现象,消除个人主观意见,强调反复是学困生转化的突出特点,应反复做好针对学困生开展的一系列转化教育工作。教育者应时刻抱有希望,不要因转化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等丧失信心。

(七)建立学困生进步文件袋,方便教师及时记录学困生的进步情况,把点滴都记录下来,当学生日后看到时就会坚定地继续前进

(八)学困生的顺利转化离不开家庭的参与和配合,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影响是很明显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老师可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访等多种形式与家长相互交流,沟通信息。

(九)在教育过程中时刻牵挂学困生

具体做法是,教师备课的同时应对学困生的个人实际转化情况予以考量,要确立学困生理解提纲的难点是什么,易产生的错误是什么,保证教学质量和转化学困生并进。教师上课时让学困生也有机会回答问题,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不准再将他们搁置起来,置之不理,控制学困生课堂违纪的问题。布置作业时,要让学困生在作业中体验快乐。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不管原因何在,都需要老师多进行表扬和鼓励,使之明白学习乐趣所在。

七、课题研究后的思考

虽然研究学困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研究的对策有一定的局限性,仅从学校的角度去研究比较肤浅。因为学困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复杂,既有学生自己的知识、技能基础、智力与能力结构、非智力因素水平、学习心理准备状态及身体状况等自身因素,也有教育、社会、家庭等环境的因素。学困生的出现是由学校、社会、家庭综合教育失误造成的。农村家长不太重视教育,大多都外出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抚养,他们不懂得怎样教育孩子。转化学困生不能只是学校、教师孤军奋战,要社会、学校、家庭、老师共同努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