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产学研协同创新带给高校学生工作的机遇

时间:2024-05-10

张琴+黄昊辰

【摘 要】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推进协同创新,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从协同创新的理论基础与内涵分析入手,审视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与高校学生工作之间的相互作用,探析协同创新视野下的高校学生工作的新模式。

【关键词】协同创新 高校学生工作 模式转变

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协同创新体现了科技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本质,是新时期对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新思考,是科技创新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高等学校作为科研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推进协同创新的重大战略机遇,高校学生工作也随之迎来了创新的思考。

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内涵

《辞海》对“协同”的解释是:一是指协调一致,和合共同;二是指团结统一;三是指协助、会同;四是指相互配合。管理学上的“协同学理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的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有序和无序之间会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再起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理论,指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将创新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因素,气候创新理论得到不断发展。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协同创新,可以理解为通过加强系统内部以及系统内外部的沟通、交流、合作,构建有序架构,更高效地实现创新的过程。

协同创新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的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给出定义,即“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

高等学校进入协同创新领域,产学研合作是这一阶段协同创新的主要形式。2011年4月,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这是第一次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合作各方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为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所达成的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以大学或科研机构为技术供给方的研发合作是主要形式。技术需求方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动机主要在于获取互补性研究成果、开发新产品、进入新技术领域;技术供给方也可以在此过程中获得研究的经济支持、推进研究的实用性、开拓研究的创新领域。

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的基础是参与各方通过能力上的优势互补,从而在与各自需求相匹配的合作期望上达成一致。在国家创新系统中,技术需求方企业和技术供给方大学或者科研机构,既存在明确的创新智能分工,也存在各自的创新资源缺口。技术供给方知识扩散的需要与技术需求方创新知识源的需要,构成了协同创新的供需市场。

2产学研协同创新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推动我国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重大战略选择,国家科技创新的新占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新需求,都对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2.1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更新理念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化”模式向“大众化”模式的转变,党和政府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的提出,高校应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推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工程,以高水平的科研实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力量,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学生工作更新理念。高校学生工作整体要从过去的经验事务型向现在的研究学术型转变,由经验形态向协同创新形态转型。高校学生工作要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以科技创新为目标,科学化的整合学生工作中的琐碎事务,系统化的规范学生工作中的常规工作。

2.2 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革新机制

协同创新的高校学生工作机制是实现高校学生工作价值追求的有力保障。高校学生工作体制机制实则是“育人为本”的体制机制问题,其关键在于建立“全校全方位”和“基础在基层”的全员育人格局,形成多部门、多方位、多层次、多内容间的协同,创新统一高效的中层运作,夯实院系基础,全力突破学生全面发展问题。从完善高效学生工作组织入手,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渠道;完成创新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任务,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支持;时刻把握夯实学生工作基础这一重心,为产学研协同创新打好基础。

2.3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创新目标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标,其本质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即德才兼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品学兼优,创新精神,高的情商。当前,高等教育育人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于重智育而轻德育,重理论而轻实践,这就阻碍了人才的全面发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应以产学研协同创新理念为指导,创新工作目标,重视对学生协同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协同发展,有意识地协调好学生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的统一,协调好学生情感与理智的和谐,协调好学生学习和社会工作的关系,引导大学生积极、合理地完成大学生涯规划,调高协同创新能力,顺应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发展要求,从而实现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3高校学生工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支持

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对高校学生工作提出要求的同时,高校学生工作也反作用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进程。endprint

3.1高校学生工作在理念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产学研协同创新

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高校学生工作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高校学生工作理念中的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生工作的价值追求。这一理念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关注人格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品行系统,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核心,围绕学生的求知欲、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帮助每个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和发展规划。德育为先理念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统帅和灵魂,高校学生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为主线,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团结协作教育,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协同创新。高校学生工作已不再是简单、封闭、单一、经验,而是复杂、开放、多元和科学,围绕大学生成为合格公民、健康成长、卓越成才开展工作,从思想上引导学生积极认识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意义,从学习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实践,从实践上引导学生积极创造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成果,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提供了积极的思想保障和有力的机制支持。

3.2高校学生工作从模式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以多学科理论为指导,以研究型、学术式的工作模式替代过去的传统型、经验式工作方法。把学生事务处理与研究相结合,力争将复杂零碎事务系统化,注重将管理经验成果化,积极将管理实践理论化。在学生工作多中心、多平台、多层面协同发展的进程中,促进学生更新观念,落实行动;在因材施教、因材施管、因材施育的过程中,实现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高校学生工作顺应新时期的要求,更加注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目标追求,更加注重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的新要求,更加重视非正式的、活动性的、偶发性的工作渠道,更加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达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和谐发展。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工作模式,从机制上保证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计划,从理念上保证了学生能够积极认识产学研协同创新精神,从实践上保证了学生能够积极完成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

4产学研协同创新对高校学生工作的促进

产学研协同创新给高校学生工作提出了要求,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产学研协同创新是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高校面临的又一次挑战和机遇,是中国高校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新契机。

4.1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

创新工作理念,促进青年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要求下高校学生工作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在协同创新为主旋律的新时代下,高校学生工作要培养学生具备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引导学生树立崇尚终身教育的观念,帮助学生掌握获得新知识的方法,拓展学生参与变革和适应变革的潜力。

变被动为主动,引导学生发现创新项目。学生作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一方主体,应该积极主动的投身到课题科研活动中,这就要求高校学生工作要避免“保姆式”“家长式”的工作观念,要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主动找寻适合自己的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到协同创新活动中去。

变管理为服务,帮助学生建立科研平台。高校学生工作在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任务中所承担的不是主体角色,而是各方主体间的桥梁角色。高校学生工作要从管理模式转向服务模式,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任务中的体现就是积极搭建学生与专业教师之间,学生与科研机构之间的沟通平台和协同平台。

变直接为间接,促进学生创建协同渠道。产学研协同创新不应该仅仅着眼于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还应该关注高校内部,不同学科之间,不同专业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导师之间的协同创新。高校学生工作应该通过鼓励不同专业学生间的交流,不同学科学生间的协作,学生与导师间的沟通,创建高校内部的协同创新渠道,从而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的进程。

4.2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队伍建设

高校学生工作无论是更新理念、革新机制还是创新目标,都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科学化的、有战斗力的队伍,产学研协同创新更加需要一支具有协同创新能力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

坚持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方向是前提,学生工作队伍的职业化不仅是高校只能细化,分工细化的直接要求,也是学生工作队伍发展过程中自身职业归宿和价值体现的历史选择,更是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的有力保障和有效支持。要按照政治过硬、业务精良、纪律严明、作风正派的要求,使之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坚力量,成为大学生日常管理的骨干队伍。

坚持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基础,由于学生工作内容泛化以及学生工作的事务性,造成专业的边缘性;由于学生工作职责的扩大化以及学生工作的复杂性,造成专业的离散性;而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有一支具有专业性的科学化队伍。高校学生工作始终是以思想政治工作为基础和前提的,专业化建设中应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要求。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各个梯队中应当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从专业组成上保证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专业性。

坚持高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多样化发展是关键,学生工作既是一项实践性、综合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技术性、科学性的工作。不同专业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的学生特点不尽相同,加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要求,高校学生队伍也应多元化,以实现不同学科协同合作,不同专业相互补充。多元化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能够更好地顺应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的发展要求。

4.3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了高校学生工作的模式转变

好的队伍还需要有一套科学的模式来发挥作用,一直以来,高校一直在探索学生工作模式的完善与转变。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是通过对高等教育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endprint

实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环境机制,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的育人功能,增强学校育人能力。产学研协同创新战略要求有广阔视野和有机融合的环境,必须摒弃高校过去封闭式的办学模式,把学生培养放到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协同和谐的大环境中。按照学校的定位来培养学生,按照社会的需求来锻炼学生,按照家庭的影响来塑造学生。在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满足协同创新理念的要求。

实施德育、智育、体育一体化导向机制,发挥思想教育、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等的育人能力,强化学校育人功能。在学生个性培养上,重视完美人格的塑造和健康身心的打造,树立平等意识,不仅要关心学生,更要理解和尊重学生。确立以学风建设为导向和重点的学生工作格局,确立学风建设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核心地位,确立学风建设在高校学生质量培养工程中的关键地位。重视高校学生的体育锻炼和体能素质,通过体育课程和体育运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学生的体能素质。

实施课堂、社团、科研团队一体化的工作机制,发挥知识传授、兴趣活动、科研课题等的育人作用,提升学校育人水平。产学研协同创新需要有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团队和梯队,高校学生工作要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知识与课外的实践相结合,将兴趣爱好与社会需求相融合,将科研课题与创新能力相切合。通过课堂学习找寻自身兴趣爱好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通过课外活动发现自身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的交叉点,通过科研课题挖掘自身能力与科技创新的契合点。

5小结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教育部、财政部联合颁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高校均在不同程度上推进协同创新,并积极研究基于协同创新要求的教学研究、学风建设研究、高校科技能力提升研究、体制改革研究等,但对于高校学生工作模式的创新研究只是凤毛麟角。产学研协同创新要求高校学生工作更新理念,革新机制,创新目标;同时,高校学生工作在理念上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产学研协同创新,从模式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了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队伍建设,模式转变。

【参考文献】

[1]John H·Schub, Susan R·Jones, Shaun R·Harper, and Associates. Student Services: A Handbook for the profession[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2011:409.

[2]Hurtabo, Engberg, Ponjuan L. The impact of the college experience on students learning for adiverse democracy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Higher Education, 2003,(11).

[3]Rita Colwell. 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Industry/University Cooperative Research Centers:30 Years of Partnership[R]. NSF, 2003:35.

[4]NSF.I/UCRCModel Partnerships[DB/OL].2012-01-20.

[5]Gertner D, Roberts J, Charles D.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a CoPs approach to KTPs[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J]. 2011,15(4):625-647.

[6]Bruneel J, et al. Investigating the factors that diminish the barriers to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J]. Research Policy, 2010,39(7):858-868.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