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时间:2024-05-10

卢海英

【摘 要】本文结合中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阐述了在中职语文教育教学中实施德育的必要性和如何在语文学科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寓德于教,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努力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    语文教学    德育

德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它对培养青少年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法纪观念和文明习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主导作用。语文学科的德育内容十分丰富,它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思想观念和精神信念的形成。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走出脱离教材的思想内容进行纯工具训练的误区,把社会的主流价值贯穿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健康向上、积极乐观、努力进取的技能型人才。

一、德育渗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一)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

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教材的思想内容,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和公民素质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当今社会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任务自然应该由各级各类学校承担。因此,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重任就落在了教育者的肩上,对中职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这一任务更加现实而紧迫,这是由中职教育的特殊性和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特别注意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融时代的需要和国家的发展、行业的需求和社会的进步于其中,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公民和高素质人才。

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中职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职语文教师应该对此有明确的认识,并在教学中贯彻落实。

(二)学生自身对德育素质的需求

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主流是好的,他们积极向上,热爱自己所学专业,团结友爱,文明礼貌。但他们是应试教育的牺牲品,是应试教育失败的承担者,这就导致部分中职生日常行为不规范、心理素质脆弱、意志力薄弱等。

1. 行为习惯和自控能力差。相当一部分学生法制、纪律观念淡薄,旷课、逃学、早恋、打架斗殴、敲诈勒索、乱扔垃圾、破坏公物等现象时常发生;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私自利,对家庭、集体和社会缺乏责任感,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明知不可以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但由于自控能力较差,时常有违规行为,且屡教不改。

2. 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差。中职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不爱学习,不会学习。进入中职阶段后,文化基础课普遍差,因此对全新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起来就更感费力。

3. 心理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差。他们在义务教育阶段处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大多数学习成绩不理想,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同学甚至社会的歧视。他们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不主动、不积极。自卑心理较为严重,内向和离群现象较为突出,“我不会”“我不是学习的料”“我做不好”等成了其心理定式。他们常常感到前途无望,有的迷失了方向,上网成瘾,沉浸在虚无缥渺的空幻之中,进网吧、聊天、玩游戏、吸烟、酗酒……忘却了生活目标。而且,学生的不良心理有相互“传染”之势。

4. 意志力薄弱。许多中职生娇生惯养,受到家长的溺爱,加上家庭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和毅力,缺乏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遇到困难,不思进取,不谋求解决,只有退缩或放弃。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与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和兼顾思想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师应尽的义务。当然,语文教学应以语文教育为主,不能因为强调德育而冲淡了语文教育的本色和主体地位。因此,在进行德育渗透时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与艺术。

(一)注重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感染

在中职语文教学过程中,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精神的感染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进步,拥有较高的修养,用自己的言行举止作为表率,感染学生的德育行为认知。其次,德育思想的感染和熏陶还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学习和教学内容上。语文课程作为汉语的基本课程,反映的是人类的文明和思想,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教师在语文知识的讲解过程中,要将课文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和文化剖析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消化,并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认知。例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中,母亲克服了家境贫寒,战胜了儿子双腿残疾的沉重打击,用尽一切办法与命运抗争,终于帮“我”走出了命运的低谷。一方面,通过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爱,感悟爱,并珍惜亲情,学会感恩,莫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悔恨;另一方面,通过引导学生体会“我”在母亲的激励和劝勉下,与疾病顽强抗争,摆脱肉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超越了伤残者对命运的哀怜和自叹,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一篇短短的文章诠释了人间美好的亲情,使学生能够感同身受,并进行反思,心中留存美好,明白更多的人间真情。这样通过语文课堂知识的人物精神挖掘和德育感染的方式让学生更加轻松自然地接受并吸收了德育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导入德育思想

课堂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它以教材为本,因为教材中有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诸如爱国主义、艰苦奋斗、民族自豪感等。在课堂教学中应实现德育与智育的统一,不能离开语文训练去进行德育,更不能让语文训练从属于德育。同时,进行德育渗透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现在的中职生在正确对待人生和刻苦自律、热爱劳动、服务集体、勇于奉献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他们看问题往往偏重于表面而忽略了本质,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注意这一特征。例如讲读课文,应使学生学好语言文字,了解字、词、句的含义,在掌握文章基本知识的基础上,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把德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讲析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真实深刻的体会。在讲解《师说》这一课时,让学生反复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让学生理解教师职业的内涵,继而延伸到职业岗位应具备的素质上,了解一名中职生应具备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是语文教育与德育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教师要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这种具有针对性的德育渗透,对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远远超出了课文语言文字本身。

(三)通过朗诵、吟唱导入德育思想

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如果我们抓住课文的关键字、词、句深入朗诵、吟唱,就容易领悟文章的主旨及其深刻的思想内容,迸发出感情火花。例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体会诗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反复诵读,充分感受诗人字里行间洋溢的爱国热情;学习叶佳修的《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让学生反复吟唱,充分感受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学习王雅君的《隐形的翅膀》,让学生反复吟唱,使学生找回自强不息的昂扬斗志……总之,激发学生心底的真挚情感,才会使学生逐渐脱离低级趣味,产生美好的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追求真、善、美,树立远大的目标并为之而奋斗。

(四)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实现德育教育

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学生提高素质的另一途径。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或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如“认识自我”,让学生制作名片,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如“点亮爱心,奉献青春”——为敬老院服务,鼓励学生服务社会,从而树立爱心和社会责任心;又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故事比赛、成语接龙比赛、做手抄报、开讨论会、演讲等。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思想得到熏陶,既能激发他们积极向上的情感,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德育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能使学生的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有目的地把德育教育融入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自觉地反省思考,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我们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参考文献】

[1]倪文锦.中职语文教学新大纲解读[Z].

[2]倪文锦.语文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马越.浅谈当今中职生思想道德现状及教育对策[J]. 233网校,2008-07-26.

[4]方伟杰.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