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黄洪琳 劳印
全国和各省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长三角人口发展呈现出总量增加、流动活跃、城镇化加快、中心城市集聚、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丰富且素质提高等特征,但同时存在人口分布不均衡,核心区域人口过密、外围区域相对稀疏,东高西低、分化加剧,人口负担系数加大、人口素质发展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还需持续关注人口与经济的协同、产业与人口空间布局的优化、养老产业建设以及人口质量红利的释放。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数据测算,2020年末,长三角常住人口总量达2.35亿人,比2019年居世界第5位的巴基斯坦人口(2.17亿人)还要多,占全国大陆人口的比重由2010年的16.1%升至16.7%。以陆域面积计,人口密度达656人/平方公里,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5倍。
一是人口数量激增,相当于多出一座新一线城市的人口。长三角常住人口比2010年增加1961万人,年均增长0.87%,增幅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0.53%)。10年前,北京市常住人口为1961万,长三角地区10年来增加的人口与此相当。
二是江苏人口规模稳居第一,浙江人口增量最大。三省一市常住人口中,江苏居第一,浙江反超安徽居第二。10年来,浙江和江苏分别增加1014万和609万人,占长三角人口总增量的51.7%和31%,其中,浙江人口年均增速为1.72%,远高于上海、江苏和安徽。安徽人口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是流动更趋活跃,浙江外来人口数量最庞大。普查数据显示,三省一市常住人口中,浙江流动人口最多,达2556万人,10年增长37.3%,其中6成多来自外省(1619万人)。上海常住人口中,外省来沪人口达1048万,占42.1%。江苏有流动人口2366万人,10年增长51.1%,其中4成多來自外省(1031万人)。安徽流动人口规模(1387万人)为三省一市中最小,但增速最快,10年增长144.6%,其中88.8%为省内流动。
四是城镇化水平快速提升,安徽城镇化水平仍不高。据普查公报数据测算,三省一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突破1.67亿人,10年来增加3959万人,年均增长2.15%,远高于三省一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速(0.87%)。三省一市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为70.8%,比2010年提升11.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63.9%)高6.9个百分点,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分别达89.3%、73.4%和72.2%,而安徽城镇化率为58.33%,尽管提升较快,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按不同规模常住人口分组的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量变动情况
五是人口向都市圈核心区域高度集聚,杭州跻身千万级行列。从长三角41个地级及以上市的常住人口规模看,上海、苏州、杭州超过1000万人级,位居前三,温州、宁波、合肥、南京、徐州紧随其后,均超过900万人,前8个市合计占长三角人口总量的4成以上,逐步呈“一核多副”城市格局。18个市的人口规模超过500万人级,其中江苏7席、浙江7席、安徽3席,与2010年相比,增加常州、嘉兴和绍兴等3个市。杭州人口规模反超温州升至前三,跻身千万级行列,宁波、合肥反超南京和徐州升至前六。
六是41市人口增减继续分化,空间分布的非均衡程度显化。核心区域人口规模大,增幅也较大,外围区域人口规模相对小,而增幅也相对小。41市中,常住人口增加的有28个,其中人口增量超过100万的有杭州、苏州、合肥、上海等8个市,这8个市常住人口规模合计达9216万人,10年共增加人口1518万,年均增长1.82%,远高于长三角平均增速(0.87%),增量合计占长三角人口增量的77%,增量最多的杭州,10年增加323万人,年均增长3.21%。有22个市的人口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13个市为负增长,主要位于长三角的外围区域。
在全国持平的背景下,三省一市的人口性别比均上升,因人口流入影响浙江和上海性别比较高。全国的总人口性别比为105.07(男性相对于女性的比率,女性=100),与2010年基本持平,而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人口性别比均在上升,其中浙江(109.04)和上海(107.33)人口性别比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长三角平均水平。41个地级及以上市中,人口性别比高于107的有10个市,分别为上海、江苏苏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嘉兴、湖州、金华、舟山和台州等8个市。安徽各市的性别比均低于107,但合肥较高(106.02)。
上述经济较活跃地区的人口性别比相对较高,究其原因,与省外流入人口男性占比高有关。如浙江,常住人口性别比(109.04)明显高于公安部门2020年末户籍人口性别比101的水平,浙江的省外流入人口中,男性占将近6成,男性对女性的比例达141,拉高了全省常住人口的性别比。
从长三角年龄结构来看,呈“少老双升、老化加剧”态势。主要如下特点:
一是少儿人口占比上升,安徽少儿系数高于全国平均。随着生育政策的宽松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的放宽,0-14岁人口占比持续下降的态势在逐步发生扭转。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的0-1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均比2010年上升,其中江苏上升幅度最大,浙江上升幅度最小。从绝对水平看,上海少儿系数最低,而安徽则高于全国平均。
二是老年人口占比延续上升态势,上海老化速度最快。普查数据显示,无论从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还是从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看,上海远高于其他三省,而浙江低于其他三省,也低于全国平均。与2010年相比,三省一市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其上升幅度最大。
三是劳动力资源丰富,浙江劳动年龄人口占比最高。据普查公报数据测算,长三角地区劳动力资源总量仍充足,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保持在1.52亿以上,略低于2010年的1.53亿,占总人口的64.5%,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浙江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为67.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4.5个百分点,列全国第3位,比上海、江苏、安徽分别高1.1、4.9和5.9个百分点。41市中,有半数市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杭州比重达70.1%,居41市之首。
从长三角人口总抚养来看,比例呈现上升态势,浙江人口红利优势明显。10年前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是,随着总和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少儿抚养比2010年、2000年持续下降,人口总抚养比下降,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这种趋势发生转变。
一是各地少儿抚养比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其中,江苏和安徽上升幅度最大。至2020年,安徽少儿抚养比最高,高于全国平均,上海、浙江、江苏则低于全国平均。
二是各地老年抚养比上升幅度均较大。上海和江苏上升幅度最大。浙江老年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明显低于上海、江苏和安徽。
三是人口总抚养比明显上升,总体仍低于50%。浙江、上海、江苏人口总抚养比小于50%,明显低于全国平均,但安徽大于50%。有研究指出,人口总抚养比小于或等于50%,称为人口红利期,表示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经济发展。若以此标准判断,长三角地区人口红利尚存。
從长三角平均受教育年限来看,虽有提升但仍不均衡,上海人口学历水平远高于浙江和安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长三角人口素质明显提升。2020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的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比2010年提升1.08、0.89、1.00、1.07年,均高于全国平均提升幅度(0.83年)。三省一市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数(20701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4倍。但各地发展不均衡,上海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最高,达11.81年,居全国第2位,江苏居全国第8位,浙江、安徽则分别为第20和26位。从41个市看,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合肥等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0.5年,而安徽的亳州、阜阳、六安、宣城、池州等市低于9年,江苏盐城、宿迁、泰州也低于全国平均,说明高学历人口主要集中在都市圈核心城市,非核心城市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
(作者单位:浙江省统计研究与信息发布中心)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