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隔而不隔”写作导引及示例

时间:2024-05-10

【题目再现】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按要求写作。

材料一:《苏州园林》中说道“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

材料二: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被隔离的经历,你也不例外。隔离了人,但不隔离爱。我们一起众志成城,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战胜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请以“隔而不隔”为题,写一篇文章。你可以续写这段特殊时光里发生的故事,也可以就此题写一篇演講稿……当然,你还可以就此题尽情表达生活中的体验、发现与感悟。

要求:(1)自选文体,不少于600字;

(2)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个人信息。

【文题解读】

从形式上看,这是由材料和命题作文组成的题型。从材料本身来说,作用与功能从单一走向多元。不再是单一的提示语,也不是单一的评说材料,更不是单一的话题或主题渲染,而是多维度的,多功能的,有层次与变化。既是举例的,又是提示的;材料的性质既是生活的,又是情境的。特别是从价值导向上看,提倡写作从自然景观走向人性、人文,实现自然与人文的浑然和谐。

此题的写作陷阱较少,但在写作中很多人会出现下列问题:

1.立意不深。对于“不隔”的理解,很多人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发现“不隔”的内在精神内涵,因为挖掘得不深,所以读起来就觉得很平淡。

2.面面俱到。我们强调小切口,大主题。有些学生在文章中叙写了很多地方,这样写作的深度就显得不够;也有的学生抓住一个主题泛泛而谈,似乎面面俱到但实质面面不到。比如有的学生以新冠疫情为抓手,借以表现全国人民在疫情的威胁下努力拼搏、英勇战疫的风貌。但因为没从身边的某时某地出发,缺乏贴切的感受,只是借助于网络上片段的信息,凑出一个个碎片化的“地方”,无疑,如此作品很难打动人心。

3.选材要“新”。根据写作目的和表达主题的需要,我们要精心选择一些内容新颖、情趣健康、真实感人、具有生活气息和富有表现力的材料,用以突出中心、升华主题。

4.构思要“巧”。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结尾;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在作文之前都要有一个通盘的考虑。

5.语言要“亮”。恰当地运用一些熟悉的、常用的修辞手法,善构一些整句、短句以及长短结合、整散并举的句子,引用一些诗词熟语、名言警句等,结尾处的议论最好内涵丰富、意蕴隽永。

6.描写要“细”。写人,要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写景,通过多种写景方法细致描绘。

【佳作展示】

佳作一:

隔而不隔

江苏高邮外国语学校世纪风文学社 马萌

不隔的暖意抚过因隔离而久闭的心扉,我在时光斑驳处聆听情谊之花盛开的声音。

隆冬,寒风咆哮着撕下树上最后一片黄叶,我紧紧抱着怀中刚买的口罩,望着街上空荡萧瑟的景象,不禁鼻头一酸,疫情的隔离如一堵厚墙隔在邻里间,使得过往的温情烟消云散,唯留凉意在心头蔓延,这个冬天太冷了。

我沉重地叹了一口气,拉低帽檐快步向小区门口跑去。映入眼帘的突然多出了一个生动的橘色身影。我微眯双眼,是帮忙防控的志愿者阿姨!这抹亮色悄悄地敲碎我内心寒冷的一角。此刻,她正坐在岗亭内,摆弄着电子测温计。微亮的小电炉正源源不断散发着温暖,泛着红光,她时而将测温计靠近炉子,过了一会儿又收回手,对着自己的腕进行扫射,时而又将温度计举到自己跟前,仔细观察。好奇的情绪如一根羽毛在我心头微搔,痒痒的。不知不觉我已站在距她一米远的地方,似乎是感知到了我的存在,阿姨缓缓抬起头,口罩遮住她大部分的脸,看不清神情,她温言:“小同学,不好意思,这电子测温计低于16摄氏度就无法正常工作,我正在给它取暖呢!好了,我现在就给你测温。”她俏皮地眨了眨眼,快速地举起测温计,微微俯身,在我腕上扫了一下。“快回家吧,外面冷。”她大概是在笑吧,弯成月牙状的眼里盛着暖人的关切。骤然间,心灵上的隔绝之墙裂缝四起,隐约中我感到温暖的阳光正从隔墙的缝隙里钻进来。

又是一次,我外出取快递,再遇熟悉的橘色身影,仍是那位志愿者阿姨。小电炉“嗡嗡”运转,莹莹红光闪烁着,我不安的心逐渐平复。“小同学,来拿快递?”她向我热情地招了招手,我瞥见电炉旁堆着小山似的快递包裹,我轻轻点了点头。“阿姨帮你用酒精消个毒,很快就好。”她将碎发顺在耳后,娴熟地捡起消毒水,一压,一挥,一抹。“我刚用酒精洗过手了,别担心,高温消毒和化学消毒双重保险,不怕病毒带回家。”阿姨孩子气地摇了摇自己的拳头,大声说,“小同学,请放心。我们志愿者一定会用细心耐心用心,这三个心赶跑病毒。”

伴着她铿锵有力的话语,隔墙瞬间坍塌,久违的阳光肆意冲进原本的灰色地带,整颗心如沐春风,暖暖的。“人间情谊永不隔”,我分明觉得有温热从我眼眶滑出。

纵然山河有恙,不敌人间盛情。隔的是病毒,不隔的是情谊,正是有了这群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人,用自己的善心热心等美好品质才得以让温暖重归人间。

这段隔而不隔的时光,也教会我,如何在黑暗中坚守追明之心。

你听,是情谊之花盛开的声音。

佳作二:

隔而不隔

江苏高邮外国语学校世纪风文学社 居心雨

爷爷是个老教师,教语文的,桃李满天下,就是不教我,膈应人。

虽不懂文绉绉的话,却不妨碍我对懂得吟诗作对的人由心而生的崇拜,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意境醇厚悠远。见爷爷闲时也诵些诗,记忆尤深的便是某天下雨后,他攀望外屋之夏,华韵内敛,茫光暗藏,吟哦了一句:“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自己也不知为何偏是记住了这句,可能是小孩子心性,对春夏有着不可名说的向往。

后来,爷爷也陆续教了我一星半点,不论是“绣口一吐,半个盛唐”的李白,还是青箬笠,绿蓑衣,风波皆定的苏轼,都让我深感珠玉在前。而爷爷的缄默,让我依旧保持着对诗词最初的那份悸动。爷爷从不帮助我去理解一首诗,他说你自己和诗人去交谈,去理解他们。

我想,我和这群诗人,还隔了很远,很远。

后来,又是一个下雨天,我坐在爷爷经常坐禅问道的小席子上,看雨打芭蕉,想着李清照的那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那时,爷爷已经不在了。

而我却始终没有学会和诗人去交谈,我们相隔了千年,跨越了唐宋元明清,我们处于不同时代,没有相同的境遇,我们,相隔甚远。

外面的雨渐渐停了,雨声残残,接连下了几日的雨涤去尘嚣,仔细想想才发觉是六七月间了。一时,一阵悸动涌上我的心头,仿佛在沉淀许久的时间线中把我拉回了最初的时光,我好像又见到了那个安静又慈祥的老人,在蕉房的帘外,吟诵“连雨不知春去,一晴方觉夏深。”

这首诗,叫《喜晴》。

到底是爷爷吟的诗,还是范成大吟的呢?这我无从得知了,墙下笋成出林,而此时此境,正如冯骥才所说“感觉是找不到的,只有等它来找你。”我终于明白了这首诗的意思,接连下了几天的雨不知夏天来了,只有放晴才察觉。

我想,我受诗的熏陶也是如此,在这样一个时刻,我才突然察觉,我同这些文人墨客,迁人骚客,即使隔了许久的年岁,但情感是不隔的,因为诗还在,因为我们都是人。

我们隔了湘雨廊桥残雪的千年岁月,却不隔这段恍悟人生的情,我们隔着一场雨,却不隔这个夏。

(指导教师  赵桂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