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西榆双核: “强省会时代”转折?

时间:2024-04-24

王倩雅

在陕西省“十四五”规划中,西安、榆林“双核”战略被纳入,榆林发展的战略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意味着,陕西或将从以西安为核心的单核模式转变为双核驱动模式。然而,一个西部省份的战略转变为何会引发全国性的关注和议论?关键在于,它触发了“强省会时代”城市间竞合的敏感神经。

近年来,越来越多省份相继推出“强省会战略”,很多省会城市也率先崛起,引领了发展潮流,区域发展因此而进入“强省会时代”。但与此同时,人们对“强省会战略”的争议也越来越多,很多人担忧这样的发展战略会导致“一城独大”的失衡局面,同时过度的倾斜政策也容易引起城市间的龇龉纷争。在这种背景下,西榆“双核”战略会不会成为“强省会时代”的转折点?

什么是“一市独大”

这样的研判并非毫无根据。

2020年11月,《求是》杂志发表了***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章指出,中西部有条件的省区,要有意识地培育多个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但什么是“一市独大”?过去,人们通常用“经济首位度”来衡量,即城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一般认为,首位度不超过30%为宜。首位度过大,则不利于区域均衡协调发展。

从2019年省会城市首位度排名来看,超过30%的有8个城市。其中,银川占比最高,达到54.02%,其后依次是长春50.60%、西宁46.63%、哈尔滨38.56%、成都36.49%、拉萨36.39%、西安36.14%、武汉35.40%、兰州32.54%、海口31.49%。

然而,排在前三位的银川市2019年经济总量仅有2015.57亿元,西宁市仅有1338.8亿元,长春市也只有5904.1亿元,相对而言它们仍然处在欠发达阶段,难以用“一市独大”来形容。因此,单一“经济首位度”指标并不能说明是否是“一市独大”。

恰恰相反,在2018 年十九届中央第一轮巡视中,包括厦门、沈阳、大连、济南、青岛、南京、哈尔滨在内的7座副省级城市,被点名批评“龙头作用不够”“中心城市作用不够”“引领带动作用不够”等。这7 座城市中,不仅有省会,也有非省会城市,但毫无疑问都是中心城市。

培育中心城市,发挥中心城市龙头带动作用,与避免“一市独大”是否有矛盾?显然并非如此。

2019 年,《求是》杂志曾刊文《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其中指出,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的趋势比较明显。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特大城市发展优势不断增强,杭州、南京、武汉、郑州、成都、西安等大城市发展势头较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是客观趋势,“强省会”是“发展动力极化”阶段各地自然而然的战略选择,因为省会城市一般发展基础好,更有条件培育成为中心城市。从中央的角度看,并没有明确鼓励或制止“强省会战略”,而是提出要顺应中心城市发展趋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区域增长极”。

在《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文章中,对于“区域高质量发展”有更明确的表述: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东部等人口密集地区,要优化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合理控制大城市规模,不能盲目“摊大饼”。要推动城市组团式发展,形成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

城市发展不能盲目“摊大饼”,这是中央的一贯要求,“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则是最新要求。近年来,中央要求严控特大城市规模,特别是北京、上海大力实施城市减量发展和功能疏解,常住人口规模分别要控制在 2300 万、2500 万以下。

以北京、上海为參照来看,目前常住人口超千万的省会城市有成都、武汉、郑州、西安等,尤其是成都实际管理服务人口已经突破 2000 万,武汉也将近 2000 万。

城市人口规模加上经济“首位度”,二者结合或许能更好地理解什么是“一城独大”。那些人口规模过大、经济首位度又高的城市,则需要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向左走还是向右走

实际上,四川和湖北早已意识到了“一市独大”的问题,并且已经采取了行动。

早在 2010 年,湖北就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主两副”发展战略,明确了襄阳、宜昌的副中心地位。

湖北省通过支持襄阳、宜昌加强铁路、公路、航运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10年来,“一主两副”战略取得了重大进展。在2019年湖北省城市经济总量排名中,武汉以1.6万亿元遥遥领先,而襄阳和宜昌紧随其后,分别为4812.84亿元、4460.82亿元。3个城市占湖北全省比重近六成,“一主两副”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在“一主两副”的基础上,2017年湖北省又提出“ 一主两副六极”战略,六极包括黄石、荆州、荆门、黄冈、孝感和十堰。而在最近出台的湖北省委“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要求进一步做强省域副中心城市,特别是重点解决五千亿至一万亿经济规模和能级的城市支撑问题。

四川省从2018 年开始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一干”是指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发挥带动全省发展的“主干”作用;“多支”是指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推动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竞相发展,成为支撑全省发展的“支点”。

在“一干多支”战略引领下,绵阳、德阳、宜宾、南充等7个位于四川省“第二梯队”的城市,近年来竞相发展,积极争创经济副中心,为全省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然而,无论是陕西的“双核战略”,还是湖北、四川支持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并不意味着“强省会时代”的终结。从目前来看,济南、福州、贵阳、南宁等城市仍然将“强省会”突出强调,并且作为“十四五”时期的战略规划目标。

山东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济南实施“强省会”战略,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福州提出,“十四五”期间,将通过“强省会”和“强门户”,争创国家中心城市。贵州省“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实施贵阳“强省会”五年行动。广西省也提出,大力实施南宁强首府战略,高标准建设南宁都市圈,扬起引领全区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开放的龙头。

对于各地的战略差异,唯有深入理解“我国各地情况千差万别,要因地制宜推进城市空间布局形态多元化”。中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别很大,不同区域的发展程度也不一,所采取的发展战略必须因地制宜。

对于各地来说,究竟是“强省会”还是要避免“一市独大”,并不是一道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的选择题。既要大力发展中心城市,也要避免城市盲目“摊大饼”;既要发挥中心城市的引领带动作用,又要构建“多中心、多层级、多节点的网络型城市群结构”,这才是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

为什么是榆林

在人们对“一市独大”的热议中,有一个定语往往容易被忽视,即“有条件的中西部省区”。哪些省份符合这样的前提条件,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从陕西来看,由于南北狭长的空间格局,地理情况复杂,客观上影响了省会西安对全省的辐射,单靠西安也难以支撑陕西全省的经济发展。有人认为,西安“一枝独秀”的单极化发展格局,导致陕西区域发展结构失衡、动力板块单一,需要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榆林的地位就凸显出来。

榆林位于陕西的最北端,远在西安的影响辐射范围之外。同时,近年来榆林的战略地位凸显。榆林不仅油气资源丰富,更是西气东输等能源大通道的必经枢纽,对于国家能源安全战略意义重大。

2020年初,中央财经工作会议部署“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这个年轻的国家级都市圈,包括太原、呼和浩特、银川等3个省会级城市,还有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的多个城市。其中,榆林经济总量排第一,有望成为龙头城市引領都市圈发展,推动跨省区域互动协同。对此,陕西省提前布局,提升榆林战略定位,颇具前瞻性。

从榆林自身来看,近年来榆林发展势头强劲,连续超过宝鸡、咸阳,成为省内当之无愧的经济第二城。2019年,榆林经济总量为4136.28亿元,高居西部城市第六位,西部非省会城市第一,甚至超过了山西省会太原。今年前三季度榆林经济增速高达5.2%,快于西安,居陕西省第一。

作为资源型城市,榆林曾一度经历煤价暴跌带来经济滑坡和信用危机。为了摆脱“资源陷阱”,2017年榆林发出了“榆林十问”:如何加快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用最少的资源换取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如何破解资源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矛盾,走出一条经济循环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路子;如何优化发展环境,形成资金、人才、信用、生产要素聚集的“硅谷”……

针对十大战略问题,榆林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十个课题组,分别由两名市级领导负责,深入调研后出政策、定措施、抓落实。3年来,经过大刀阔斧的改革,有效破解了榆林转型升级亟需解决的问题,综合实力实现跨越式提升,经济总量由全国第61位上升至54位。

自身经济实力的快速增长,加上在全省乃至全国战略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这或许是榆林能成为“一核”的答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