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王成龙 吴波
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更是治理问题。“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第一要义,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城乡融合发展作为城乡关系的新型定位,既构成了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承担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抓手的职能,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检视仪”,有力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因此,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方面合力推进。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要全过程、全方位、全时段矢志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既旗帜鲜明地宣示对“党”的忠诚与信任,也实事求是阐释了“党”领导的正确与优势,进一步昭明“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幸福就是“党”全部工作的价值指向和根本追求。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城乡关系的设计者、实践者与完善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城乡融合发展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和灵魂。
从城乡统筹到城乡一体化再到城乡融合发展,党对城乡关系的认识与时俱进,不断升华。新时代,要始终牢固坚持党在城乡融合发展中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全面领导地位和核心凝聚力,不断健全和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确保城乡融合发展总方针、总目标、具体路径等制度安排不偏不移。
城乡融合发展首位力量需依托经济的驱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自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使“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相得益彰。
城乡关系深度融合的决定力源自于改革的驱动,其重点就是要完善产权制度和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坚决破除阻碍城乡互融共生的体制机制藩篱,加快形成要素自由、平等、等价的双向流动格局。坚持以高质量发展新理念为引领,抓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注重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融合,充分挖掘经济潜能,释放经济活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治理效能。坚持底线思维,有效应对城乡融合发展中各种风险与挑战。
同时,在改革基础上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营造融合发展的氛围,鼓励地方创新,尊重基层创造,畅通资源要素进城下乡通道,让城、乡各类资源能够互通有无,实现城乡资源要素合作效益最大化,为城乡融合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文化建设是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精神内核,是铸魂化人的思想源泉。***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文化是连接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的重要纽带,农耕文化、乡村文化更是许多城市人不可割舍的乡愁情怀。城乡文化互融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粘合剂、润滑剂。在城乡融合过程中,为增强城乡文化的交相辉映,既要注重对城市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的消化吸收,也要重视对不可避免出现的传统文化、农村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网络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互。因此,在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中,我们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在城乡融合中的文化引领主导地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文化理念、城市文化与乡土文化和谐共融,筑牢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基石,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制度建設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时代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城乡融合发展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也是乡村相较于城市最大的潜能与优势,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年大计。
坚持城乡生态融合发展就是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涵养乡风文明,走可持续绿色发展之路。围绕农村垃圾、污水处理、废弃物治理等具体要求,开展厕所革命、退耕还林还草、配套公共服务等工程建设,加强城市与乡村、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通过对农业农村原始生产状态与生活风貌的保护利用,充分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与美丽乡村建设,逐步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生态文明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建立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市场体系,将乡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强化城乡生态文明融合体系建设。
“明者因时而变”。城乡融合发展是以社会和谐稳定为前提的,而创新社会治理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城乡融合社会治理中离不开各种制度、理念、技术的运用,这就要求更加注重广泛的参与性、协调性以及协同性。新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已经明确了各主体责任,这是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制度保障,既关系到人民安居乐业、城乡社会和谐有序和国家长治久安,又是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有效途径。
目前,要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治理体系,借鉴“枫桥”社会治理经验,借助于信息化技术手段,建构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多维合一治理机制,通过信息化“微平台”,提供网格化“微服务”,开展多元化“微调解”,强化社会化“微治理”,弥补城乡社会治理的时空短板,加强我国城乡社会治理体系智能化、立体化和网格化建设,不断提高城乡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促进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良性发展。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三级飞跃”的伟大奇迹,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也印证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科学性、时代性。“经国序民,正其制度”。制度的生命在于落地生根,有效落实的制度才能将优势转化为治理的效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擘画了我国“十四五”发展蓝图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当下,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牢牢坚持党的领导,扎实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现代化治理,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成效、新水平、新景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