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姚成二 青山子
“青岛不只是青岛人的青岛,青岛还是山东人的青岛;青岛拥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不能满足于过自己的小日子,要有引领全省发展的责任意识。”
青岛,真的很拼!
今年以来,青岛接连发起了“15个攻势”,与之相对应的是,15个攻势的作战方案答辩会持续进行。截至6月10日,已举办10场,场场在晚间举行,场场爆满,场场接近凌晨结束。
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青岛市长孟凡利亲自坐镇,每场答辩会都有约600位领导干部共聚一堂,商讨青岛经济发展的“作战方案”。
青岛作为全国5个计划单列市之一,北方第三座跨入GDP“万亿俱乐部”的城市,却错失上一轮互联网经济大潮,跟南方经济发达城市相比,已出现“经济疲态”。在省内,青岛多年来一直被视为山东经济的龙头,如今正面临济南的强势挑战。
这些,都暴露出科技创新实力不够强、营商环境有待优化、民营经济不够活等等诸多问题。
急迫的青岛,将目光转向南方,瞄准发达城市,提出“学深圳、赶深圳”,并发起15个攻势,希冀在北方再一次“脱颖而出”。
“山东济南、中国青岛”
在国家的战略版图中,青岛一直是重要的“存在”。
在《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青岛发展定位提升为“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和滨海度假旅游城市,国际性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正因为如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海军节阅兵等大活动接连在青岛举办。 两次成为展现国家实力的“主场”,青岛承担了重任,也被寄予了厚望。
尤其是上合组织峰会之后,***总书记对青岛提出了“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指示。
在山东民间有句话广为流传:山东济南、中国青岛。抛开这8个字背后的地域之争因素,多年来青岛在国际上成功塑造了良好的声誉,是不争的事实。
被称为“东方瑞士”、孕育出多个世界品牌的青岛,如何借助重大活动的东风乘势而起,成为新时代赋予青岛的新命题。
如何“搞活一座城”、国际化大都市的内涵是什么?
今年以来,青岛对此有了新的解读。5月9日,在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上,王清宪说了这样一番话:青岛作为“一带一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主要节点城市和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就是要融入全国开放大局,做山东这个高地中的高地。对内与京津冀、沿黄流域、东北三省形成發展互动,对外面向东北亚、联通日韩,打造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是青岛在未来国家开放战略中的地位,也是青岛必须创新发展的“势”。青岛意图很明显,不能拘泥于山东,要摆进国家的大局,起码在东北亚确定自己的坐标。
就在青岛“科技引领城建设攻势作战方案答辩”的5月16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项目推进会暨“双招双引”工作表彰大会,宣读了2018年度全省“双招双引”考核结果,青岛市、济南市、烟台市获一等奖。
“奖状”发出之后,济南和青岛的态度截然相反。
第二天,济南日报用整个头版 刊登了这一“喜报”,满满当当发表6篇相关稿件,洋溢着兴奋之情。反观青岛,领奖之后不仅没有隆重的庆祝,反而进行了一番自省。
青岛日报在评论文章《用高质量“双招双引”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指出,以青岛的经济体量优势,以及对资本、人才等资源的巨大吸附能力,青岛理应当好全省第一,率先走在前列。
同为一等奖,济南和青岛的反差表现着实耐人寻味。其背后,一方面折射出山东“双城”实力的此消彼长,省会济南要强势崛起,当了多年龙头的青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2019年初,莱芜市整体并入济南,一直强调首位度的省会“地盘”和经济体量再度提升,经济总量直接反超烟台,逼近9000亿元,跃居全省第二,与青岛的差距缩小为3000亿元左右。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青岛新的方位。跳出山东看青岛,青岛需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使命感,在更大坐标、更高标准中审视自己。
放眼全国,青岛坐不住,也等不起,更慢不得。2008-2018年,青岛在全国城市经济总量上的排名由第9位下降到第12位,相继被强省会成都、武汉、南京赶超,且差距有不断拉大的趋势。
大城市要有大担当,青岛要重振雄风,还必须增强辐射带动力。2018年7月,青岛被中央巡视组点名批评存在“小富即安”心态,“头雁效应”不够强。
“青岛不只是青岛人的青岛,青岛还是山东人的青岛;青岛拥有这么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不能满足于过自己的小日子,要有引领全省发展的责任意识。”王清宪多次强调。
青岛很“着急”
获得第一后表现出的“低调”,并不代表着青岛没有想法。
5月7日出版的青岛日报,发表了一篇非同寻常的评论文章,标题为《勇当全省“绝对第一” 提升青岛的首位度》。绝对第一、首位度,这两个词首次同时出现在青岛官媒的报道之中,其指向性不言自明。在青岛的目标中,是要走在全国前列,勇当全省绝对第一。
青岛市委要求,对于综合考核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要向市委市政府、全市人民说明理由,给个说法。这是鞭策,更是一种知责、尽责、负责的落实。
如何成为绝对第一?新旧动能转换的彻底程度,是实现青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青岛未来的高度。
作为制造业名城,青岛曾缔造了一大批品牌,海尔、海信、青岛啤酒、双星、澳柯玛等一大批轻工业企业成为带动青岛高速发展的引擎,“五朵金花”成为青岛对外的一张靓丽名片。
然而由于新兴产业缺失,新企业成长乏力,“五朵金花”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青岛都没有出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制造业新星。
“尽管青岛近年来也崛起了特锐德、明月海藻等新‘金花,但由于知名度、体量和对城市发展带动作用尚未完全释放,直到现在,人们提起青岛,首先想到的还是几十年前那几朵老‘金花,这不得不说是青岛产业的尴尬。”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程国有分析说。这些年,除了以高铁为代表的装备制造外,青岛在制造业上的布局乏善可陈。
新兴产业的捉襟见肘,与青岛创新水平直接相关。
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的主要载体,2018年,青岛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112家,不仅远低于深圳1.44万家、广州1.1万家,还低于东莞5798家、苏州5416家、佛山3900家,排在全国第12位。2018年,青岛研发投入307.1亿元,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占GDP比重2.78%,低于杭州、南京、武汉、合肥等城市。王清宪说:“一个城市,经济体量再大,制造业规模再大,没有科技引领能力,也成不了一流城市。”
而在体现城市经济活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民营经济上,青岛同样“不够强,不够新”,缺乏亮点。
在“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青岛仅有5家上榜,不仅与杭州36家、深圳22家、宁波17家差距特别大,而且还低于省内的东营17家、淄博8家、滨州7家、潍坊7家和临沂7家。
在副省级城市中,一共有37家民营企业进入100强,青岛只有1家(青建集团),并列第9名,远远低于第一梯队杭州8家和深圳8家。民营企业10强中,副省级城市一共有7家,南京3家、深圳2家、广州和大连各1家,而青岛一家没有。
新兴产业少、科技创新带动力不强,缺乏品牌引领和龙头带动的民营大企,让青岛很“着急”,怎么办?青岛开出了“15个攻势”的“药方”,分别为海洋、招商引资招才引智、“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壮大民营经济、科技引领城建设等攻势,涵盖经济民生发展各个领域。
其中,“海洋攻势”摆在“15个攻势”之首。青岛港常年不淤不冻,是中国长江以北最好的港口,但一直以来,青岛港只是一个运输港,没有成为贸易港,只能挣点车马费。“运输港只有成为贸易港,港口的效应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带动一个城市的发展。”
青岛的渴望是通过“15个攻势”的开展,力求补齐短板、打造高峰,趟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这15个攻势,就是15个山头,就是15场战役。”王清宪说。
青岛,准备好了吗?
定位清晰了,“如何搞活一座城”关键看行动。
在具体操作上,青岛将学习目标对准了深圳,提出“学深圳 赶深圳”。这是继上世纪末青岛将大连列为追赶对象之后,首次明确要对标某个城市,“找准差距,列出清单,奋勇争先”。
青島与深圳,一北一南,一个身处黄海之滨,一个位于南海之畔;一个是山东的龙头,一个是身处广东的全国第一个经济特区,二者对于各自所在区域的作用举足轻重。两地同为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副省级城市,直到今天,在外贸、利用外资等多项数据统计中,仍然“同列同行”,始终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阵地。
3月18日,青岛日报推出“学深圳 赶深圳”报道第一篇,文章指出学深圳、赶深圳,首先要澄清认识上的一个误区:学一学还可以,赶是赶不上的。
如果单从经济总量来看,青岛和深圳的确不在一个“量级”上。青岛有6倍于深圳的面积,但经济总量只有深圳二分之一。这是事实,却不是事实的全部。与深圳相比,青岛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有发展纵深,辗转腾挪的空间亦大。
3月25日至28日,王清宪率青岛市党政考察团一行30余人到深圳考察学习,并在深圳举行了“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介会。
在会上,彼时刚刚主政青岛不足两个月的王清宪现场承诺改善营商环境,“凡是深圳能做到的,青岛都要做到”。这传递出明确信号:在新时代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国家战略中,青岛要打造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重要战略支点,“投资青岛,就是投资国家战略”。
王清宪表示,“学深圳、赶深圳”,首先要“学深圳人、赶深圳人”。其中,核心问题是干部。为此,青岛提出,选派一批又一批年轻干部到深圳体悟学习。
两个月后的5月18日,青岛第一批150名选派干部即将启程。王清宪现场寄语:“身临其境,深入其中,体悟深圳发展生态,体悟深圳的企业,体悟深圳市场化、法治化、专业化、开放型的环境和干部素质,渗透到青岛干部的血液中去,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
而就在青岛党政考察团归来之后,青岛行动的步点明显加快,多个重大活动密集上演。
4月10日,“央企助力 搞活青岛——2019春季央企青岛行”走进青岛,时任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肖亚庆带领21家央企负责人到场,现场签约重点合作项目18个,涉及总投资额235亿元。
4月27日,科技装备 青岛力量——全国工商联科技装备业商会助力青岛行活动在青岛举行,现场签约青岛市科技装备产业园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天谷东北亚总部协议等重点合作项目3个。
5月9日至10日,以“打造开放新高地、建设科技引领城”为主题的2019全球(青岛)创投风投大会在青岛举行,容纳1200人的会场,有超过5000多人报名。
当然,中间还穿插举行了5场“作战方案答辩”,如此“拼”的节奏,起码近年来青岛少见。一连串高频度的动作背后,是青岛勇争绝对第一的决心。
5月9日,也就是青岛召开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之日,传来了一个令青岛振奋的消息:《2018年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发布,山东上榜的企业均来自青岛,共4家,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8,打破了青岛之前“零入选”的尴尬。或许,这是一个好兆头。
莫道游人爱汇泉,一湾海水抱远山,观海亭中凭阑坐,满眼波光满眼帆。青岛,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骨子里传承着拼搏、进取的基因,融入青岛的血液。如今,青岛给自己定下了新的目标: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
当海滨之城的劲风,再一次吹拂琴岛的大地,不禁让人发问:青岛,你准备好了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