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夏艳芳
[关键词]古希腊文明,初高中衔接,学科能力,细节归纳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7)13-0018-04
中学历史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在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会重复出现。面对同一个历史知识点,初中和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处理?在郑林教授主持的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研究中,笔者有幸承担了初中课的研究任务,所授课题为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18课“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初中阶段古希腊教学应该给学生呈现哪些内容?第二,如何呈现才便于学生理解?第三,初中生可以进行哪些能力训练?第四,如何在教学中实施能力训练?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设计
“蓝色的地中海文明”这节课包括古希腊文明和古罗马文明。为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初高中对比研究,笔者对教材内容重新整合,将课题更改为“古希腊的城邦文明”。初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是,“知道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但是,怎样才算是知道古希腊城邦和雅典民主?课程标准中并没有说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初中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结合历史学科能力的分类分层理论作进一步的拆解,制定出明确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
初中世界古代史,课程标准是从文明史角度建构知识体系。古代希腊部分选择了城邦和雅典民主两个典型知识点,希望学生通过这两个知识点的学习,感知、了解古希腊文明的主要特征。古希腊文明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内容。按照唯物史观,本教学设计先呈现城邦的经济与社会生活,再呈现政治。文化方面的内容则在完成上述两个教学重点之后,概括叙述。雅典民主政治是通过几次改革建立起來的。初中阶段只需学生对雅典民主有个整体印象即可,因此笔者确定以雅典民主的极盛时期——伯利克里时代作为代表,向学生展示。
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绝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而应有一个过程。一节课的教学,不宜承载过多的培养任务,应以二到三项能力为主。在本课中,将能力培养目标重点定为概括和评价。根据初中生的特点,教学中尽可能地提供具体形象的图文材料,利用演示和教师的讲解,让学生充分感知历史事实。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分析思考,理解什么是古希腊城邦,什么是雅典民主。在认知历史的过程中,学生的概括和评价等能力得到培养。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从图文材料中提取信息,概括古希腊城邦的社会生活状况,理解民主政治的社会背景和物质基础;
(2)利用政治制度示意图和材料,概括雅典民主制度的特点;
(3)评价雅典民主政治;
(4)探讨古希腊文明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地位。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展示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示意图,引导学生解读地图,从“岛屿密布”“多山靠海”“平原狭小”等方面概括古代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在这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古希腊人是怎样生活的?由此导人新课。
(一)城邦的社会生活
1.何为城邦
展示配有文字说明的古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和城邦遗址图片,补充对比信息:“周王朝320万平方公里,人口2000万”,“广土众民”,然后提出问题:古希腊城邦有何特点?学生通过感知、对比,概括出古希腊城邦林立,独立自主,“小国寡民”的特点。
2.城邦中的人们
在了解了城邦的地理分布和整体特点之后,借助大英博物馆网站资料,展示古希腊公民的家庭成员、居室。学生根据家庭成员示意图和房屋的功能结构图,结合前面城邦的特点和教师的讲述,感知古希腊人的基本生活状况和经济特点。通过一个公民家庭的成员结构,了解以雅典城邦为代表的古希腊社会的阶级结构。
教师归纳小结:当时的雅典城邦社会主要由公民、奴隶和外邦人构成。奴隶承担了主要的生产劳动,但是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男性公民有资格参与政治活动,而女性则没有资格。外邦人也没有政治权利但有人身自由。
3.城邦的经济
展示陶罐图饰、漫画,补充古希腊的农业、手工业发展状况。此外,将文字材料转绘为“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海上贸易示意图”,配合幻灯片动画,演示了古希腊的海上贸易。并出示材料:
材料1:(雅典公民)不仅可以享受阿提卡的橄榄油和葡萄酒,而且可以食用黑海的谷物和干鱼,品尝腓尼基的椰枣和西西里的干酪,可以穿波斯的拖鞋,睡爱尔兰的床铺,枕迦太基的枕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城邦经济状况的差异,如雅典主要依靠海外贸易,经济活动较为开放;斯巴达则因平原面积较大,农业发达,而经济较为封闭。进而,启发学生思考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制度差异,建立经济基础与政治制度的联系。
设计意图:教科书中对于古希腊城邦的介绍只有四行字,用抽象的概念诸如小国寡民、依赖海外贸易、商品经济发达等等描述城邦的状况。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些概念背后的史实,就无法理解教科书中的描述。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笔者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的原则来设计教学。通过古希腊城邦分布示意图、城邦面积、人口与中国周朝面积、人口对比等材料,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出古希腊城邦林立和小国寡民的特点。然后以一个雅典公民的家庭为例,认识古希腊社会的阶级结构。通过家庭生活拉近古希腊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由探究公民家庭成员结构拓展到古希腊社会的阶级结构,为后面全面认识、评价雅典民主政治作铺垫。政治制度的产生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雅典民主产生的背景,笔者拓展了城邦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内容。启发学生理解:不同的经济必然会影响城邦的政治制度。古希腊各城邦经济的差异导致了其政治制度的不同。自然过渡到下一子目的学习。
(二)城邦政治
承接上节的内容,以斯巴达和雅典为例,简单介绍古希腊城邦的主要政治类型有贵族寡头制和民主制。联系今日西方的政治制度,导出雅典民主制度对后世有着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从而过渡到对雅典民主政治的学习。endprint
借助政治结构示意图,介绍雅典伯里克利时代的权力机构——公民大会、元老院、陪审法庭、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的成员产生方式、主要职责及其间的权力关系;利用饼状图凸显公民在社会各阶层总人数中的比例;利用流程图演示五百人会议的人员抽签和轮流值班。
通过上述图文资料,让学生体验雅典民主,然后提出问题:雅典民主政治有哪些特点?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图文资料的分析归纳,概括出“主权在民”“直接民主”“轮番而治”等特点。最后,让学生结合文字材料评价雅典民主,升华对雅典民主政治多角度的理性认识。
材料2:雅典民主政治,是历史上最狭隘亦是最充实的。最狭隘,是指其享受民主权利的人之少;最充实,是谓全体公民在管制立法及治理公众事务上的直接与平等权利。
材料3:立法权仅限于有资格参加议会的人,鼓励煽动并滥用贝壳投票,放逐贤能之士。以拈阄与轮流方式决定公职人选,年年换人,造成政府的混乱。党派相互倾轧,永远使政府的领导与治理骚扰不宁。
——[美]威尔·杜兰特:《世界文明史》第2卷
在评价雅典民主政治这一活动环节,教师启发学生拓展思维,从多角度思考。例如,在城邦中什么人享有民主权利,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公职人员用什么方式選出?这种方式有什么好处?有什么不足?学生联系本课所学知识,对雅典民主提出自己的看法。
设计意图: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心理特点,第一子目的教学,旨在用图文材料呈现出古希腊城邦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给学生一个体验情境,在历史体验中形成对古希腊城邦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整体认知。有了第一子目的铺垫,原本枯燥抽象的政治内容就有了可被理解的基础。第二子目的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政治制度多为抽象的概念,对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存在一定难度。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枯燥的政治概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大量利用图示和动画演示,将抽象的文字转换成形象的画面,呈现雅典民主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运作方式,增加课堂的趣味性。通过层层引导,深入浅出,突出教学重点,同时培养学生从具体史实中抽象出本质特征的概括能力。在学生对具体内容有了整体认知以后,给出活动任务: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学生可以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从多个角度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既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又训练了历史评价能力。
(三)文明摇篮
在课程的最后,展示一组古希腊历史名人图片,如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让学生选自己熟悉的人物来介绍,不熟悉的则由老师介绍,将本课内容由政治扩展到文学、哲学、科学、体育等领域。启发学生探寻今天的社会与古希腊文明之间的联系,如戏剧、绘画、建筑等,说明古希腊缘何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
设计意图:这部分是在教材内容基础上的拓展升华。教材只介绍了古希腊文明成就中最重要的内容——雅典民主政治。但是,古希腊文明的内容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还包括文学、哲学、艺术等等。为了让学生对古希腊文明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有个全面的整体的印象,特意拓展了这些内容。有了这些,学生对古希腊文明的认知就比较全面了。
综上,本课的教学按照初中生学习历史的认知顺序,设计了“体验古希腊城邦生活,认识古希腊政治制度——感受古希腊文明的深远影响,探究其何以成为西方文明的摇篮”的学习过程。拓展了教学内容,建立起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课后学习历史的热情。
三、教学反思
通过参与此次课题研究,很多抽象的教育理念经过实践之后,变成了切实可操作的行为指导。笔者以为要落实新课改的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充分了解学情。采取问卷或访谈的方式,调查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学习的兴趣点,分析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据此来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第二,设计具体的能力培养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中用知道、了解、认识等行为动词表述对某个知识点的要求,比较笼统。教师在设计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时,需要具体化,用能力指标体系将课程标准的要求拆解,清晰地表明要培养哪一项能力。
第三,选择适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根据初中生的认知特点,选择讲解法、描述法、图示法等方法创设情境,在感知具体史实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历史。
第四,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虽然是过去存在的事物,但还是可以与学生认知、生活建立联系。比如古希腊的家庭生活,纵使过去与现在千差万别,但总逃不过衣食住行,可以找到能引起学生共鸣之处。
[责任编辑:王雅贞]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