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代城市的“新宜居观”

时间:2024-04-24

秦德君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城市的实际宜居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城市治理的实际状况。提升城市宜居层级,不仅是提升居住质量,更是在推进城市文明进步。

在我国,城市宜居理念的形成,是个历史性的进步。2005年1月,国务院在批复当时北京城市总规的文件中,首次提出“宜居城市”的概念。同年7月全國城市规划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宜居城市”作为我国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后包括北京上海在内的100多个城市,都提出了建设“宜居城市”目标。重视宜居成为各地新一轮城市规划的共同点,反映了从重视GDP到重视“以人为本”城市观念的转变。

城市治理的进步,集中反映在城市宜居质量综合条件的改善上。新时代推进城市治理,提升城市宜居,有三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第一,提升我国城市的宜居质量,重在多做城市治理的基础性工作。要多做实际层面的切实推进。当“宜居城市”被设定为一种桂冠,而定期不定期评选时,很难不落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窠臼。如曾出现评选“十大宜居城市”时“候选”城市全部上榜,评选“十大宜居城市”同时又评选“中国十佳空气品质城市排行榜”“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等乱象。当下各种评选损耗着包括信誉资源在内的大量社会资源。公众是理性的,对于什么是宜居,公众是有认知的,并非一定需要刚性的专门评选。

第二,把宜居仅仅局限于生态绿化,是“挂一漏万”。当下一些被评为的“宜居城市”,多为人口密度相对低、空气绿化相对好的城市,这其实只是宜居的一部分内容,我们应建立更全面的“新宜居观”。哥本哈根自2008年以来已多次被英国生活方式杂志 Monocle选为“全球最适合居住”城市,Monocle重视的是社会综合安全度、城市建筑、公共交通、环境,还有城市书店的数量。在纽约《大都会杂志》评选的2016 世界最宜居城市排名中,哥本哈根是头名,《大都会杂志》关注的也不只是绿化生态之类,而是城市住房、交通、可持续性和文化以及房租、上下班时间、给予艺术家的资助等综合性要素。

第三,以更为开阔的眼界看,城市宜居更是一座城市的心灵与文化命题。我国城市的当务之急,是如何合乎人性要求更好地推进精细化治理。各种形式主义的花拳绣腿,对于提升城市环境和生活质量并无多少实际意义。要按照十九大提出的要求,注重完善城市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注重优化城市文明的综合形态,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等方面,下更多的治理功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