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小人物看大历史

时间:2024-05-10

[关键词]普通民众,大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4)13-0027-05

一、设计思路

本文的“小人物”指的是普通民众中的一员或者某个群体,“大历史”指的是以宏观历史之思,从历史的纵横总体联系上把握微观的历史研究对象;同时,在微观对象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宏观态势。之所以取名叫“大历史”,是希望与“小人物”形成一种某种意义上的具有戏剧意味的冲突。或许历史的味道在这种冲突中能够充分地散发开来,亦或许这种冲突能碰撞出更多的智慧火花。本文即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的教学设计片段来实践这些思考。两极世界,大国纷争,风云变幻,波澜迭起。大人物们以全球为舞台,挥斥方遒,他们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在这之外,小人物的命运如何呢?普通人的生命轨迹能否体现出整个时代的变迁呢?如果能的话,我们又该怎么去展现?本文所载之史料主要涉及两极格局之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以期能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来观察国际格局的演变以及其对社会生活造成的影响。

二、教学片断呈现与分析

片段一:导入

呈现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教导儿童应对核攻击的宣传片,配音文字如下:

有一只名叫Bert的乌龟

这只乌龟非常警惕

一旦危险降临它总不会受伤

它知道如何应对

它会卧倒!

然后掩护!

卧倒!

并掩护!(男声)它所做的是我们都要学会做的

(男声)你(女声)和你(男声)和你(男声)还有你!

(爆炸声)卧倒,然后掩护!

师:这是美国政府于20世纪50年代拍摄的宣传片,曾在学校和社会上风靡一时。你可以想象一群孩子整天被教育着我们要遭受核打击时心中的感受吗?

生:我想多半很恐慌。

师:是的,我想肯定是不好受的。从这点看,我们比他们幸运得多,至少我们现在坐在这里上课不用这么担心哪个国家会向我们扔颗原子弹过来。我想你们应该都知道为什么当年美国要拍摄这样的宣传片来教育他们的民众吧。

生:知道,因为美苏对峙,而且两国都掌握核武器。

师:是这样的,那美苏为什么要进行对峙,他们的对峙又是怎么形成的,他们的对峙又给世界甚至于我们今天带来了什么影响,这就是我们本课要探讨的内容。

意图分析:偶然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中学历史教材上看到一幅图,展示的就是老师教学生们弯下腰来并躲在桌子下的场景。后来上网搜了一下相关内容,找到了这段视频。这段史料直观地展示了美国人在两极格局之下学校教育的一面。将这段视频用于本课的导入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眼球,将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上来。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这段视频直观地感受到冷战之下美国民众的生活片段,并从中揣摩他们的心理活动。这就是从小人物的生活看大历史的变迁。经过教师的引导,将当时的生活与今天的生活相对比,自然完成珍惜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片段二:探究马歇尔计划

1.课堂活动:历史与你

师:当你和别人就一个观点展开争论时,除了采用各种办法证明自己的观点以外,你还会采取什么办法使自己赢得这场争论?

生1:可以争取除对方之外的其他人赞同我的观点,从而组成同盟。

生2:我还可以采取武力强迫对方接受我的观点。

师:确实可以采取以上两种做法。当年美国和苏联采取的是哪种办法?

生:第一种。

师:为什么不采取第二种?

生:因为他们双方实力相当,所以无法通过武力解决争端。

师:这样看来,在生活中,我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类似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情景。所以,读史使人明智。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马歇尔计划所产生的影响。

2.马歇尔计划

材料1(呈现图1):

图1说明:奥地利孩子开心地拿到了美国援助的皮鞋。

师:这张照片生动传神地为我们展示了奥地利的孩子拿到美国皮鞋的欣喜之情。想想看在你生活中你有没有像这个小孩一般的心情呢?

(学生议论纷纷)

师:大家再想想看这个小男孩会对美国产生什么感情呢?

生:我认为会感激美国,认为美国很好。

师:我也是这么想的。大家再看这段话。

材料2:人们对美国空间是爱多一点还是恨多一点,取决于我们被视为朋友还是恶霸。20世纪40年代,我们的优势比现在还要明显,马歇尔计划帮助我们获得了软实力。

——约瑟夫·奈《软实力》

师: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

生:赞同,就像那个奥地利小男孩一样,人们接受了美国的援助多半会对美国产生亲近之情。这样就增强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师:确实是这样,不过马歇尔机会真的仅仅是这样一个温情脉脉的计划吗?大家再来看一个观点。

材料3:美国就利用冷战的阴影,把“遏制”共产主义的计谋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了。

——齐世荣、钱乘旦、张宏毅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兴衰史》

师:你们对这一观点怎么看?

生:赞同。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国家,这样就可以让他们成为抵制苏联的工具。

师:没错,这是美国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目的。那怎么看待“制造商与出口商的热情”?

生:因为美国要用工业制成品援助欧洲,比如美国援助奥地利皮鞋,那么国内的皮鞋制造商和出口商就可以获得利润。

师:所以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产生了诸多效果。它既援助了西欧,从而遏制了苏联的西扩,又增加了美国在国际上的声誉,同时给美国带来了诸多经济效益和控制西欧的砝码,可以说是“一箭数雕”。其实,历史与现实从来不是割裂的,今天国际上还有很多类似当年“马歇尔计划”的活动,大家课后可以结合相关国际新闻来思考一下马歇尔计划的现实意义。

意图分析:为什么要选这张照片?因为这张照片是一个大时代背景之下小人物的直接写照。对于马歇尔计划的教学处理,我以前习惯于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分析,列举美国对西欧援助的金额等数据。但我总感觉缺了一些能够让人心弦一动的东西。直到看到《国家地理杂志》上的这张照片,才意识到原来我缺乏的是对微观的展示,是对小人物的关注,从而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感性认识。这张照片拍得非常传神,小男孩身上破旧的衣服和手上的新皮鞋形成了鲜明对比,脸上欣喜的笑容直指人心。从对这样一个小人物的关注,学生清晰地感受到了马歇尔计划对欧洲人的援助这一事件在他们心中的分量。这种感性认识一旦构建,学生就不难理解马歇尔计划对西欧以及美国产生的影响,再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和史论材料的阅读,对马歇尔计划的多重理性认识就可以慢慢构建起来了。

片段三:探究冷战产生的影响

1.柏林危机与两德分裂

图片介绍:现年38岁的康妮·赫尔布里彻和乌瑞卡·莱辛巴赫是一对同卵双胞胎姐妹,出生在前民主德国(东德)。她们不仅有着相同的长相、脾气和兴趣爱好,就连个人生活经历也惊人相似,可是直到26岁那年她们才知道彼此的存在。原来,她们出生不久,便被东德西德两个不同的家庭分别收养。1995年,这对被柏林墙隔断的孪生姐妹花在失散26年后终于骨肉相聚。

师:这对姐妹被拆散有很多的原因,然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则是因为冷战之下苏联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势力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尤其从1948年来,为了遏制西方势力的渗透等原因,苏联用武力封锁了西柏林通往东柏林的通道,并于1961年修建起柏林墙。于是,一道水泥墙,无数铁丝网、机关枪将柏林一劈两半,隔断得不仅仅是两边的交通,更隔断了很多普通民众的亲情。

意图分析:几乎相同的面庞,却完全不同的生活经历。这样的失散双胞胎的故事自古以来可能并不罕见。不过这样的故事如果加上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就会被赋予很多新的意义。柏林危机以及之后的两德分裂通过什么来展现?分裂对于普通民众情感上的割裂是最让人震撼的,所以,选取这段史料,目的无他,依然是希望从一个小人物的视角看待两德分裂这段历史。

2.亚洲的热战

材料4:歌曲:Where have all the flowers gone(1956年,美国)

中文大意:花朵到哪里去了/被姑娘们采走了/姑娘们到哪里去了/嫁给了年轻的小伙子/小伙子到哪里去了/当兵上了战场/士兵们到哪里去了/牺牲后被埋进了坟墓/坟墓到哪里去了/上面覆盖了鲜花。

歌曲:master of war(1962年,美国)

中文大意:你制造枪/你制造飞机/你制造炸弹/但是你躲在墙后、躲在桌后/我想告诉你/我早已看穿你的面具。

师:这两首歌我们虽然都不会唱,但是我们可以从歌词中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生:作者想表达对战争的憎恶和对战争发动者的咒骂。

师:确实是这样。由此可见大国争霸给普通民众带来的苦难。大家可以结合两首歌曲诞生的时间推测出两首歌曲诞生的历史背景吗?

生:第一首歌应该是哀悼朝鲜战争中丧生的美国人。第二首有可能是指责美国政府发动越南战争。

师:我的看法也是如此。此外我还带来了一组越南战争的图片,没有战场交火的情况,只是一个人的照片。

材料5:

师:我不知道大家第一眼看到这组照片是什么感受。我的感觉是震撼。图3与图4中的这个赤裸小女孩名叫潘金淑,当年9岁。在越南战争中被燃烧弹烧伤,留下了不可修复的疤痕。如今她已为人母,图5中就是她和她的孩子。但是她背部的伤痕依然让人触目惊心。我想,在当时,与这个小女孩有相似经历的人有很多,甚至有更多的人遭受到比她还要残酷的命运。

意图分析:材料4、5是冷战时发生的战争的史料。两则史料选取的角度不一样,第一则反映的是美国人的生活,第二则说的是越南人的灾难。战争巨兽只要一出笼,对交战双方都会造成灾难。这种灾难的苦痛在民众身上或许体现得更为刻骨铭心。越战之时,美国正逢摇滚乐时代,所以此时的摇滚乐很多都带有反战的色彩,体现了这个时代中普通民众的影响和诉求。第二则史料是三张照片,反映了一个越南小姑娘在这场战争中所受到的伤害。三张图片按时间顺序呈现,直观得令人震撼。摄影家苏珊·桑塔格曾经这样写道:“像1972年占据了世界上大多数报章头版位置的照片——一个赤身裸体、刚被美国凝固汽油弹喷烧的南越儿童沿着公路跑向照相机。她张开双臂,痛得放声尖叫——在激起公众对战争的反感方面,很可能比一百小时的电视广播的暴行起作用得多。”历史证明,她的话是中肯的。我想,这两则史料放在这,对学生教育意义是很强的。

3.古巴导弹危机

师:图6由两部分组成。左边展示美国政府向民众宣传家中必备的应急用品,以应对核战争的爆发;右边是一个美国平民在自己家的后院里挖地下掩体以防止核打击。能想象你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吗?

(学生开始议论)

师:大家注意这张图片反映了当时美国人怎样的心理状态?

生:对时局的紧张还有恐惧。

师:没错,所以这种情绪导致美国如何应对苏联在古巴的举动呢?

生:美国以武力威慑要求苏联撤除部署在古巴的导弹。

师:面对美国的强硬态度,苏联是如何应对的呢?给大家看一张当时的政治漫画。

师:图7中躺着的是卡斯特罗,其口中的牙齿都是导弹,漫画家诙谐的把赫鲁晓夫比喻成一个拔牙的医生,正欲从卡斯特罗口中拔除导弹。这幅画有什么寓意?

生:寓意赫鲁晓夫与美国妥协,撤出了部署在古巴的导弹。

师:确实如此,你们觉得这一举动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当时苏联比美国弱,所以不得不屈服。

师:有道理。不过仅仅是这样吗?不妨反过来想想,当然历史是不可以假设的。我们只是做一个推测:如果苏联比美国强大,他也可以对美国的武力威胁视而不见吗?

生:可能不行。如果双方都不让步很有可能爆发新的战争。而再爆发战争对人类很可能是毁灭性的。

师:我很认同你的观点。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不认为苏联撤出了导弹这一件事情就说明了苏联的弱势,这场危机的和平解决反而说明了双方的明智。同时,通过这次危机的和平解决,大家认为美苏的均势客观上对世界有没有积极作用?

生:美苏均势客观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师:是的,冷战之中也蕴含着稳定的因素,所以冷战时期恰恰也是20世纪最长的和平时期。除了我们以上所讨论的,美苏冷战的影响实际上还有很多,这种影响甚至波及今天。由于本课的时间有限,所以关于冷战影响这个话题以课后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

意图分析:这里选了两则史料,第一则是反映小人物的。之所以选这则材料是为古巴导弹危机在做铺垫。如果不直观感受当时的美国民众对苏联可能存在的核打击的极度恐慌,那么就无法理解美国政府对于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所产生的反应。第一则史料很传神地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再次感到,将宏观的时代变迁分解到小人物身上去,将复杂抽象的历史概念还原到生活中去,这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突破难点的方法。除此之外,让我很高兴的是,他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通过对最后一幅漫画的讨论,他们也可以对美苏均势生成一些不同的认识。

三、思考与感悟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两个关于“树叶”的典故,一个叫一叶知秋,另一个叫一叶障目。前者意味着洞察与远见,后者暗示着片面与短视。在对“大历史”的把握上,选择小人物的史料一定要典型,具有代表性,不然就会落入“一叶障目”的陷阱,此外,对小人物的观察是一个切口,其直接目的在于抓眼球和吊胃口,继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小人物的层面上。在对小人物进行分析之后要及时上升到对当时历史时代的总结,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真正达到“一叶知秋”的效果。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宏观的线索,但绝不能放过对微观的关注。宏观往往通过微观呈现,“大历史”的变迁往往在“小人物”身上表现得最为清晰;而众多小人物的集合就构成了“大历史”的潮流。

【作者简介】郑远,男,1986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学二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吴丹】

生:可能不行。如果双方都不让步很有可能爆发新的战争。而再爆发战争对人类很可能是毁灭性的。

师:我很认同你的观点。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不认为苏联撤出了导弹这一件事情就说明了苏联的弱势,这场危机的和平解决反而说明了双方的明智。同时,通过这次危机的和平解决,大家认为美苏的均势客观上对世界有没有积极作用?

生:美苏均势客观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师:是的,冷战之中也蕴含着稳定的因素,所以冷战时期恰恰也是20世纪最长的和平时期。除了我们以上所讨论的,美苏冷战的影响实际上还有很多,这种影响甚至波及今天。由于本课的时间有限,所以关于冷战影响这个话题以课后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

意图分析:这里选了两则史料,第一则是反映小人物的。之所以选这则材料是为古巴导弹危机在做铺垫。如果不直观感受当时的美国民众对苏联可能存在的核打击的极度恐慌,那么就无法理解美国政府对于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所产生的反应。第一则史料很传神地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再次感到,将宏观的时代变迁分解到小人物身上去,将复杂抽象的历史概念还原到生活中去,这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突破难点的方法。除此之外,让我很高兴的是,他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通过对最后一幅漫画的讨论,他们也可以对美苏均势生成一些不同的认识。

三、思考与感悟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两个关于“树叶”的典故,一个叫一叶知秋,另一个叫一叶障目。前者意味着洞察与远见,后者暗示着片面与短视。在对“大历史”的把握上,选择小人物的史料一定要典型,具有代表性,不然就会落入“一叶障目”的陷阱,此外,对小人物的观察是一个切口,其直接目的在于抓眼球和吊胃口,继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小人物的层面上。在对小人物进行分析之后要及时上升到对当时历史时代的总结,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真正达到“一叶知秋”的效果。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宏观的线索,但绝不能放过对微观的关注。宏观往往通过微观呈现,“大历史”的变迁往往在“小人物”身上表现得最为清晰;而众多小人物的集合就构成了“大历史”的潮流。

【作者简介】郑远,男,1986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学二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吴丹】

生:可能不行。如果双方都不让步很有可能爆发新的战争。而再爆发战争对人类很可能是毁灭性的。

师:我很认同你的观点。所以在这件事上我不认为苏联撤出了导弹这一件事情就说明了苏联的弱势,这场危机的和平解决反而说明了双方的明智。同时,通过这次危机的和平解决,大家认为美苏的均势客观上对世界有没有积极作用?

生:美苏均势客观上防止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师:是的,冷战之中也蕴含着稳定的因素,所以冷战时期恰恰也是20世纪最长的和平时期。除了我们以上所讨论的,美苏冷战的影响实际上还有很多,这种影响甚至波及今天。由于本课的时间有限,所以关于冷战影响这个话题以课后读书笔记的形式进行。

意图分析:这里选了两则史料,第一则是反映小人物的。之所以选这则材料是为古巴导弹危机在做铺垫。如果不直观感受当时的美国民众对苏联可能存在的核打击的极度恐慌,那么就无法理解美国政府对于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所产生的反应。第一则史料很传神地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点。所以我再次感到,将宏观的时代变迁分解到小人物身上去,将复杂抽象的历史概念还原到生活中去,这可能是一个有效的突破难点的方法。除此之外,让我很高兴的是,他们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上,通过对最后一幅漫画的讨论,他们也可以对美苏均势生成一些不同的认识。

三、思考与感悟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两个关于“树叶”的典故,一个叫一叶知秋,另一个叫一叶障目。前者意味着洞察与远见,后者暗示着片面与短视。在对“大历史”的把握上,选择小人物的史料一定要典型,具有代表性,不然就会落入“一叶障目”的陷阱,此外,对小人物的观察是一个切口,其直接目的在于抓眼球和吊胃口,继而引发学生的思考。所以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小人物的层面上。在对小人物进行分析之后要及时上升到对当时历史时代的总结,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从而真正达到“一叶知秋”的效果。所以我认为,我们在教学中应抓住宏观的线索,但绝不能放过对微观的关注。宏观往往通过微观呈现,“大历史”的变迁往往在“小人物”身上表现得最为清晰;而众多小人物的集合就构成了“大历史”的潮流。

【作者简介】郑远,男,1986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学二级教师,江苏省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教学。

【责任编辑:吴丹】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