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樊君明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的第一课,在讲这节课时,我用大量史料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包括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起了很好的作用。
一、国内
(一)经济方面:
材料1.(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少一耕稼之人。——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2.清代沿用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包揽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彭雨斯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3.(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习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李文治编著《中国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设问,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材料1中雍正帝是如何看待农工商关系的?他重农抑商的根据是什么?
(1)农业为本,工商业为末,重农抑商。
(2)他认为农业为四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民富国宁。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2.材料2和3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
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杂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3.这种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什么影响?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影响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根据上述分析,引导学生得出:鸦片战争前,清政府经济上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结果导致土地高度集中,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经济落后。
(二)政治方面:
材料4.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易金贿大府,以博一喜。至于大饥人相食之后,犹借口征粮,借名采买,驱迫妇女逃窜山谷,数日夜不敢归里门,胥差又至矣,门丁又至矣,必罄尽其家产而后已。——《张享甫文集》
引导学生分析,设问:
1.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清政府贪污行贿成风。
2.本质上反映了什么?政治腐败。
(三)外交方面:
材料5.大皇帝君临万国,被四表,无论内地外夷,均系大皇帝百姓。
材料6.英王乔治三世于1787年任命马戛尔尼率团使华,要求中国扩大通商,优待英国,并允许英国派使臣驻华。还准备提出六项具体的要求,(1)英船能到浙江、天津等处停泊;(2)在京设立商行;(3)将舟山附近小岛一处给英商停歇和储存货物;(4)在广州附近拨一块地方给英商居住,或准许澳门居住,给英商出入方便;(5)英国自广州下澳门,由内行走,货币不上税或减少上税;(6)确定船只关税条例,照例上税。
乾隆帝在致辞英王的第二道敕谕中说:"昨据尔使臣以尔国贸易之事,禀请大臣等转奏,皆系更张定例,不便准行。向来西洋各国及尔国夷商赴天朝贸易,悉于澳门互市,历久相沿,已非一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假外夷货币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帛,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得日用有资,并沾余润。今尔国使臣于定例之外,多有陈乞,大乖仰体天朝加惠远人,抚育四夷之道。且天朝统驭万国,一视同仁,即广东贸易者,亦不仅尔英吉利一国,若俱纷纷效尤,以难行之事妄行干渎,岂能曲循所请?念尔国僻居荒远,间隔重瀛,于天朝体制原来谙悉,是以命大臣等到向使臣等详加开导,遣令回国。恐尔使臣回国后禀达未能明析,复将所请各条缮敕,逐一晓谕,想能领悉。"——《东华续录》(乾隆朝)卷四七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1.上述材料5反映了什么现象?
清朝统治者闭目塞听,虚骄自大,愚昧无知。
2.材料6第一段反映了英国什么要求?
要求扩大对华贸易通商。
3.英国为什么提这样的要求?
因为英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
4.①材料第二段反映乾隆帝怎样对待英国使团的?
乾隆帝坚决拒绝了英国使团的非分要求。
②有何意义?
在当时有维护中国主权和抵制外来侵略的意义。
③当时清政府实行外交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在当时推行的是对外限制政策,实质上是"闭关锁国"。
④如何评价它?
清政府把自己封闭起来,固步自封,根本不想去了解外国,以"统驭万国"的"天朝"自居,表明了统治者虚妄无知。
⑤从长远来看,对我国产生怎样的影响?
从长远来看,以"天朝物产丰盈"拒绝通商交往,顽固地维护封建的经济基础,不利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使中国丧失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
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清政府对外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更加落后。
二、国际方面
材料7.(英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运往各地销售。——《共产党宣言》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1.上述材料反映什么现象?
英国使用国外的原料、产品销售到世界各地。
2.其本质是什么?
英国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而积极对外扩张。
3.结合世界史有关内容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18世纪60年代到1840年,英国的工业革命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物质上增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展,资本主义各国大肆进行殖民侵略扩张,抢占市场,形成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4.当时英国的国情如何?
(1)政治: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国力强盛。
(2)经济:繁荣,是"世界工厂"。
(3)对外:为掠夺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而积极对外扩张,抢夺殖民地。
(4)思想文化:产生自由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繁荣,科技领先。
根据上述分析,引导学生将鸦片战争前中英情况归纳为下表:
从此表可以分析得出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可能性、根本原因。
再给出关于鸦片输入的有关材料:
材料8.
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单位:箱
材料9.苏州之南濠,湖广之汉口……近来各种货物销路皆疲。凡二三十年前,某货物越万金交易者,而今只得半之数。问其一半售于何物,则一言以蔽之:鸦片烟而已。——林则徐《湖广奏稿》卷五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鸦片大量输入,并逐年上升。
2.结合课本内容分析,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大量输出鸦片?
在中英正常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英国处于入超地位,英国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输出鸦片。
三、关于鸦片输入的危害
材料10.自道光三年至十一年(1823-1831年)岁漏银计一千七八百万两;自道光十一年至十四年(1831-1834年)岁漏银二千万两;自十四年至今,渐漏至三千万两之多……若再数年,银价愈贵,奏销(国家开支)如何能办,税课如何能清,设有不测之用,又如何能支出?——1838年黄爵滋上道光书年份一两白银兑换制钱数1823-18241249文1828-18291337文1833-18341363文1838-18391638文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上述材料反映什么社会现象?试分析其对中国经济产生的直接影响。
(1)鸦片大量输入,并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上涨;
(2)破坏了我国传统的商业活动,造成商业萧条;
(3)危及清朝的税收和财政支出;
(4)农民以白银交纳国家税收,实际上加重了人民的赋税负担。
材料11.现在直省地方,俱有食鸦片烟之人,而各衙门为尤甚,约计督抚以下,文武衙门上下人生等,绝无食鸦片者,甚属寥寥。——《查禁鸦片烟案》。《鸦片战争》(一),第414页
材料12.马克思:"中国人在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是英国人腐蚀中国当局、海关职员和一般的官员。浸渗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偷偷运进了天朝。"
——《鸦片贸易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页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1.上述两则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最初主要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及其依附者吸食鸦片烟。
2.产生怎样的后果?
鸦片输入导致清政府政治更加腐败。
材料13.林则徐:"迨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奏稿》,第601页
设问,引导学生分析:
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
鸦片输入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减少清政府财政收入,削弱军队战斗力,危及清朝统治。
2.作者主张如何?由此引发什么运动?
严禁鸦片。引发中国的禁烟运动。
由上述分析可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鸦片输入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人民的身心造成巨大危害,所以中国开展了禁烟运动。可耻的鸦片贸易不仅给英国资产阶级带来血腥暴利,而且是英国政府重要的财政收入,因此为了保护其非法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政府决定对中国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中国的禁烟运动仅是鸦片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上述材料,学生不仅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提高了历史的可信度,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结论,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也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江苏张家港市沙洲中学)责任编辑:蔡世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