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周百鸣
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心理负担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实行减负增效的主要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注重以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原理指导中学历史教学,切实提高中学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就普遍性而言,成就大的人和成就少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异不在于智力因素(如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思维力等),而在于非智力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情绪、意志、性格等)。中国古代也有句话叫“非不能也,是不为也”。其中的“能”属智力因素,“为”属非智力因素,意思是: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肯做。这句古代名言形象而深刻地说明了非智力因素对人们行为处事所起的重要作用。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能否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能否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能否升华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品质,这些都是牵涉到我们教学成败的关键问题。因此,我们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化。
第一,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注重优化学生的学习动机。要使学生懂得:学习历史不是为了应考,主要是通过学习历史明白做人的道理。学习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培养诚实、勤奋、忠诚、谦虚、自信等良好品质,树立上进心、责任心、荣誉感、义务感和高尚理想;陶冶道德情操,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不断提高人格素养,树立为人民幸福、民族振兴、国家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向。学好历史,还能深刻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以史为鉴,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提高能力,这对于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和今后的工作、生活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在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强调学习历史对个人修养、充实自我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和意义,教师更要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和教育心理学原理,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发出学生以良好、愉快的情感体验去积极探究事物的心理倾向,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可以巧设悬念引起学生兴趣,然后导入新课;可以根据历史教学内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然后教师及时介入,边讲边议,引导启发学生,以科学的观点、方法去积极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历史教学,使历史教学更生动、形象,历史教学过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还可以采用“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快反馈”的成功教学法,在学生的学习进步不断得到确认和鼓励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不断增强。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抓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点,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兴致勃勃地观察、思考和分析、解决问题。然而要强调指出的是,并非培养任何兴趣都是优化非智力因素,因为兴趣有倾向性,有的高尚,有的低级趣味。是培养高品位兴趣,还是培养低级趣味,这是优化还是恶化非智力因素的重大问题。史载,唐朝中后期的专权太监仇士良准备回乡,回乡前仇士良对其朝中党羽面授机宜:“天子不可令闲,常宜以奢靡娱其耳目,使日新月盛,无暇更及他事,然后吾辈可以得志”;“慎勿使之读书,亲近儒生,彼见前代兴亡,心知疑惧,则吾辈疏斥矣”。这也就是说:培养了皇帝的低级兴趣,仇士良及其党羽等奸佞之辈便可得志专权,如养成皇帝的高品位兴趣,则奸佞小人就要被排斥。唐中后期之所以经常出现宦官专权和朝纲混乱腐败,与此不无关系。以史为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决不能试图用一些低级趣味、庸俗、不科学的东西来引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而必须以科学的方式、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而把兴趣同责任感、理想、崇高目标相结合,让兴趣深化为志趣,使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转化成主动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出教学的主体性作用。
第三,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师生感情。师生感情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是否对教学内容发生兴趣的关键之一。教师对学生的厚爱、信任、期望和鼓励都能成为激发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强化机制,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心理学规律。瑞典著名教育家罗森脱尔曾进行过一次具有经典意义的心理学实验:他宣称,他“精心”挑选了一批中、小学生,然后把挑选出来的学生组成18个班级,同时在这些学生及其老师的面前郑重宣布说:“你们这些学生的‘智力高,特别有发展前途。”听了这些话,这些班级的任课教师人人精神振奋,对这些学生的教学充满信心。教师们的厚爱、期望和信任、鼓励对这些学生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们情绪高涨,学习信心大增。过了8个月,罗森脱尔进行了对比实验测试后发现,这18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优于其他班级。此时罗森脱尔才说明真相:这18个班的学生并不是他所谓的按学生智力高低“精心”选出来的,而完全是随机抽样录选的,这些学生的智力、反应能力等与其他学生相仿,并无特殊之处。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充分重视并运用上述教育心理学原理。应努力去当学生的朋友,而不要当严厉的师长;要把学生当作科学文化知识和真理的共同探索者,而不能把学生假设为无知者;要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要信任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要体贴关怀学生,严格要求学生,积极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点滴进步都应表示赏识,即使对学习落后的学生,教师也要寄予热情的期待,帮助、鼓励学生走出学习困境,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从而激发出积极向上的学习激情。
第四,在历史教学中要加强情感教育。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社会主义事业、热爱中国共产党、追求科学与真理的真挚感情的过程。因此,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投入自己的“情”,进入“角色”,应该饱含感情,准确生动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从而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如讲述陈胜、吴广起义时,就应有奋力反抗暴政而天下响应的气慨;讲述屈原时,就要油然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之怅恨叹息;讲述日本侵略军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时,就应悲愤填膺,告诫学生要永远牢记日本法西斯的滔天罪行;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况和意义时,就应欢乐激昂,生出一股“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扬眉吐气的自豪感。历史教学中教师饱含情感的一言一行,都会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逐渐形成优良的学习情感,并进而迸发出对真理和科学的积极追求。当然,历史教学中的情感交流是双向的,师生之间情感的互相感染和影响在教学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此,在积极开展历史教学双边活动的同时,教师不但要调控好自己的情感,还要善于了解和引导、把握、调节好学生的情感,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意志是人确立自己的目的,并支配和调节其行为去实现这一目的的心理过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决心、信心、恒心和坚韧性、自制力、果断果敢性等优良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塑造,要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懂得:古今中外的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之所以能最终成就伟大事业,常常是同他们具有的博大的精神境界和超人的意志力分不开的。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一些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力克服困难的历史事例来教育学生,如汉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本人也是在蒙受冤狱和遭到肉体、精神双重折磨情况下,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写作了18年才完成巨著《史记》。通过诸如此类的史实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反应方式来对待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从困难与挫折中吸取教训,运用发散性思维,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增强信心与恒心,使意志品质得到升华。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与学习其他学科一样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学习的实际成效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靠日积月累、厚积薄发,正如古人所云:“才(才智)不如力(努力),力不如不息(恒心)。”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制订切实有效的学习计划,培养学生勤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讨论分析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与恒心。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委教研室)ぴ鹑伪嗉:林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