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梁爰如 刘建彪 杨凤英
山西省2000年高考具有两大显著特征:其一是首次采用了3+X模式,并分文、理科进行综合能力测试;其二是在第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试验的基础上,首次依据新课程大纲和新教材进行命题。这就决定了认真分析今年山西省综合科目考试试题的特殊意义。本文试就文科综合试题,尤其是历史学科部分发表粗浅看法。
一、文科综合试题的特点
1.从命题意图来看。今年的试题坚持“三个有助于”的指导思想,在保证高校选拔优秀新生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高考对中学课程改革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命题追踪时政热点,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体现人文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很好地发挥了高考的社会教育功能。
2.从考查内容来看。命题进一步确立“以能力立意”的原则,突出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命题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率。综合能力测试的探索积极稳妥,以学科内综合为主,适度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以山西省省情作为新情景组题,既合乎情理,又独具匠心。主观型试题评分标准灵活开放,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鼓励多向思维和开拓创新。
3.从试卷结构来看。试题涵盖历史、政治、地理三个学科,分值比例大致为104∶78∶78。试卷基本上按照学科采用板块式结构,题型简约,进一步挖掘选择题的考查功能,第Ⅰ、Ⅱ卷中单项选择题合计达144分,占全卷总分的55%。
4.从试题难度来看。据抽样统计结果分析,第Ⅰ卷平均得分为84.38分,难度系数为0.66;第Ⅱ卷平均得分为73.72分,难度系数为0.55;全卷平均分在158分左右,难度系数为0.60。试题难度控制在合理的取值范围之内,符合选拔性考试的测量要求。
二、历史学科部分试题分析
历史学科在文科综合科目考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分值比例大,而且还是培养和考查跨学科综合能力的重要突破口。下面就结合历史学科的情况,进行重点分析。`
1.试题特点(1)学科内综合进一步加强。今年试题继续强调古今中外史实的融会贯通和对知识体系的宏观驾驭。许多题目都以某一历史现象为“切口”,考查这一主题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及横向、纵向的相关知识。如第13~16题,考查了从两汉魏晋,历经隋唐、宋代直至清末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变化;第20题,比较分析了近现代国际关系上的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和雅尔塔体系;再如第35题,对比明末清初的黄宗羲、戊戌维新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民主主义者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思想主张等。
(2)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考查历史现象。今年命题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设问方式,在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覆盖率,但还要坚持考查主干内容的情况下,另辟蹊径,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猜题押宝”。第17~19题从原因、后果等方面连设三问分析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盛衰;第37题第(2)问要求考生结合历史、民族、大国态度等分析以色列建国的原因,第(3)问考生也只有熟悉掌握美国及中东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知识才能分析出美国插手中东的原因及手段。
(3)突出历史思维能力考查,鼓励创新。试题突出历史阐述能力的考查,多数题目要求考生通过比较异同,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如第12、13、15、20、21、35题都体现出这一特点。尤其是第35题,要求考生将三派思想家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进行分析,并创造性地用自己的语言加以准确表述,真可谓“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即使单项选择题也同样如此,备选项设计改变了教材原有的表述结构和表达方式,考生只有深入理解、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才能正确取舍,真正体现了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
2.试题不足(1)知识覆盖面太小。尤其表现在中国近现代史部分,涉及本部分知识的37分主要集中在上册教材,只有一个4分的选择题“擦边”下册内容,中国现代史竟成为盲区,这不能不令人遗憾。同时,量小分高,不仅不利于全面评估考生的知识功底,也使运气成为影响考生得分的重要因素。
(2)个别试题设问措辞不够严谨。如第37题第(2)问,从参考答案可以推断出命题者的立意旨在考查考生对以色列建国情况及原因的掌握、分析,既然如此何不在“建立”后面加上一个“了”字呢?因为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大决议巴勒斯坦“分治”,是要建立一个犹太国和一个阿拉伯国家,只不过犹太人的以色列国于1948年建立了,而阿拉伯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而已。一字之差增加了分析难度,也为考生解题人为地设置了心理和思维的障碍,甚至动摇了考生做好试题的信心和勇气。
(3)个别试题参考答案的“瓶颈”制约依然严重。如第35题第(3)问,该题设问立意深远,富有拓展性,但参考答案显得过分拘谨、呆板,不仅忽略了对明清时期实行文化专制、北洋军阀统治下“尊孔复古”等文化背景的考虑,甚至还“没收”了评卷教师酌情给分的权利,严重制约了考生思维,也影响了评卷的信度和效度。鼓励孩子长大脚,却总给他穿小鞋,未免显得不够一致。
(4)学科能力考查不够全面。今年试题将综合性较强、思维含量较高的材料解析题题型取消了,我们认为这是无法原谅的一大纰漏。因为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是历史学科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之一。甚至可以说,不学会处理材料就谈不上学历史。再者说,“材料处理”是历史科高考“四项十条能力要求”中的重要一项,草率取消,有失慎重。
另外,今年试卷设置过程中未考虑到分科阅卷的实际,第37、38两道综合题只各设计了一个“得分”栏和“评卷人”签名栏,给评阅卷工作带来很多不便等。
3.考生答卷分析抽样统计结果显示,历史学科部分平均得分为53.13分,难度系数为0.51。
(1)选择题部分。平均得分为28.31,难度系数为0.59。以通过率来看,第12、16、18、20题高达80%以上,第13、19、21题在60%~80%之间,第14、15题为50%左右,第11、17、22题低于40%,尤其是第11、22题竟不及20%。这反映出考生对世界史中的一些重要内容如罗斯福新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清教徒等还缺乏深入细致、准确灵活的把握,因此世界史教学仍需加强。
(2)第35题。多数考生能依据教材内容就第(1)、(3)两问较好作答,本题平均得分为14.63分,难度系数为0.49,说明考生对中国近现代史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明显好于往年。但多数考生不能结合具体的时代背景通过分析、比较给黄宗羲反封建思想及民主主义者的民主要求以准确定位和恰当表述,更少有人能从制度层次上考虑。可见,对能力要求层次较高的试题考生尚不能适应,能力培养任重道远。同时,审题不清、“多多益善”的现象仍很严重:或者将“工商皆本”思想作为黄宗羲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主张列出;或者不厌其烦地答三者主张的意义、影响;或者前后问重复,上下抄挪。
(3)第37题第(2)、(3)问。本问考查中东热点,通过答卷可知考生对时政投入了更多的关注,多数考生能结合美国的霸权政策分析其插手中东的原因。第(3)问均分为5.66,难度系数为0.57。而第(2)问则不然,均分只有2.21,难度系数为0.18。究其失分原因有三点:首要问题是考生识图能力差,不能准确判断其地理方位,这成为制约考生知识水平发挥的一道“高门槛”。首先,多数考生误认为是巴尔干半岛、印度次大陆,还有的判定为朝鲜半岛、巴拿马地区、外蒙古,甚至答为新疆、西藏、台湾等。其次,切入点错误,不少考生只结合自然条件如疆域、资源、物产、交通、气候、地理位置等方面分析以色列建国原因,而具体从历史、宗教、民族等方面入手分析者甚少。第三,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如对中东、巴勒斯坦、阿拉伯民族、犹太民族、以色列、伊斯兰教、穆斯林等重要概念理解不准,出现地区、民族、国家、宗教混淆乱用。有的认为以色列建国是为了缓和民族矛盾,维护世界和平,有的则把以色列建国视作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所以说世界史教学仍有待改进。
(4)第38题第1问。该题实属考查再认再现能力,但通过率并不理想,只有50%左右,虽然也存在着朝代与世纪转换的误差,但更主要地反映了考生面对“厚如砖头”般的《中国古代史》教材的茫然和无奈。
三、教学建议
综合科目考试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能尽早适应并促进高考改革,迎接挑战,我们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历史教学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1)作为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合作精神。每一位教师都要把改革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动力,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启知识的“源头活水”。不仅要拥有扎实的文科功底,还要能同政治、地理等各学科的教师协同作战。同时,树立人文精神,伸展教学空间,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开辟理论联系实际的“用武之地”。
(2)以历史学科为主阵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能力测试不是一门新的课程,不需要专门开设以应对综合能力测试为目的的“综合课程”。历史教学要首先使自己能“独挡一面”,并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联系与拓展,互相沟通,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综合能力培养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
(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还学习的权力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变“教学生学会”为“教学生会学”,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开拓创新,努力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4)知识与能力并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升华,能力的获得离不开知识,没有知识空讲能力,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突出能力考查的今天,仍要将夯实基础作为历史教学的首要任务。
(作者单位:梁爰如,山西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刘建彪,长治市屯留一中;杨凤英,阳泉市教委教研室)责任编辑:林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