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历史创新教学

时间:2024-05-10

○余祖孝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先进的民族之林”。怎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历史教学的重要任务。下面结合我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的历史创新教学活动谈谈自己的体会,以求教于同仁。

摸拟创新。摸拟创新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扮演角色,主动参与,进入历史情景,感受历史过程,认识历史问题,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从而增进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认识情感得以发展。

模拟创新教学过程是:教师先分析教材中历史人物的行为、性格,确定学习目标和活动内容。学生体验相应角色的活动,然后进行角色摸拟,以深化历史认识。例如,西安事变爆发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而复杂的反响,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充分利用角色摸拟创新,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代表中共,张、杨,日本,亲英美派,中间阶层和广大西北人民等。让学生结合西安事变爆发前后国际、国内复杂形势,作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和交流。之后,进行角色模拟,表明各派的立场和态度,把西安事变的问题推向了高潮。学生通过角色模拟,既对历史人物、事件产生了情感,又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强化了历史知识,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范例创新。范例创新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向学生提供个别典型的历史事件的具体学习,促使学生掌握同类历史知识的普遍性和共性的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最本质的、规律性的知识。在对个别典型认知的基础上,以个案为起点,与同类知识类比,在学习中举一反三,得出同类知识的认知结构。

其过程一般是:范例性的阐明“个”和“类”,再范例性掌握历史规律,然后检查强化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例如,在指导复习《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和《工农武装割据形成》这两节内容时,采取的是范例创新教学活动。就是以国民政府前期的统治为范例,按政治、经济、外交与中共的关系为线索,让学生对国民党前期的统治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接着让学生以工农武装割据形成为范例,阅读教材整理出:大革命失败后,中共面对国民党的反革命屠杀,采取武装斗争来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召开八七会议纠正陈独秀的右倾投降错误,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工农武装割据”的星火。1931年在瑞金建立工农民主政权。进行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反革命围剿。从而使红色政权和革命力量保存和壮大起来。

情景创新。情景创新是指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利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丰富的史料再现,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出趣味横生的教学场景,让学生置于历史情景中去观察、分析和发现问题,达到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情景创新教学其步骤是:创境激情→感悟情境→激情设问→主动创新→实现目标→效果评价。例如,在指导复习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内容时,我把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相关场景制成多媒体进行播放,并挂出圆明园大水法和远瀛观残迹照片,使学生进入历史情景之中。接着用投影仪打出下列材料:中国社科院近代史专家茅海建先生呼吁:“……请不要重修圆明园。”然后教师设问:(1)圆明园是中国近代史屈辱的见证,近代中国的沉沦和被动挨打由哪些因素造成?当前社会上部分人要求重修圆明园,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认识。(2)茅先生主张“……让那些残破颓败的废墟昭示国耻!……如果我们是一个敢于正视现实的民族,是一个真正有民族自尊心的民族,我们就应留着这块伤痕,让它时刻警醒我们:勿忘国耻,奋起直追!”对此你作何评价?(3)为避免火烧圆明园这样事件的重演,我们每个中国人特别是你们青年学生应怎样做?通过以上教师创设和转换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的强烈仇恨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启迪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启发创新。启发创新是在教师启发指导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发现问题,弄清历史内在联系,以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活动。

启发创新教学过程是: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这是中国人民又一值得庆贺的日子。教师可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实况转播,播放《七子之歌·澳门》,提出一些有关澳门的思考题,如,(1)澳门名称的由来。(2)葡萄牙是什么时候开始长期占据澳门的?为什么在1999年12月20日收回?(3)澳门回归是什么政策的结果,具有什么历史和现实意义?(4)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启发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澳门历史的回顾和对未来的展望,从而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作者单位:湖北宜昌三峡高中)

责任编辑:倪金荣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