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沈为慧
[关键词]启蒙运动,教学设计,情景
[中图分类号]6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6)07-0042-05
一、设计心思路
“启蒙运动”属于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模块三,即思想文化领域的学习内容。“思想文化领域的活动和政治、经济领域的活动一样,皆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核心内容,皆是人类人断走向文明进步的基本表征。”对于这一学习内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是:“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并要求借以“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通过对思想文化史的学习,了解该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要了解历史事件,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人物,因为历史事件必定是由历史人物做出的;要了解历史现象,也离不开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因为历史现象不是抽象的,它必定表现为若干历史事件或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只有将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历史现象具体化,才更有利于学生理解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有学者指出:“伏尔泰通过对英国革命的辩护,是为了证明英国革命的合理性与合法性,更是为了论证人的自由与权利。”而且,“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同时又是革命家和社会活动家,特别关注社会变革和政治斗争,富有现实性与战斗性”。因此在“启蒙运动”的教学中,让学生直接了解启蒙思想家的观点并非最佳选择,应当让学生先了解启蒙思想家的基本情况及相关历史事件,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其主要观点。
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教学中,应有意识地选用适当的文字与图片资料,借以向学生传授运用相关资料的基本方法。并且通过教科书以及补充的课外资源,引导学生将启蒙运动置于当时的历史进程中,分析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发挥的影响等。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对“启蒙运动”这一教学内容设计如下。
二、教学设计
导入呈现材料:处死查理一世图
教师:1649年1月30日,英国议会处理了查理一世。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对于处死国王,有人异常兴奋,有人悲痛欲绝。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正在法国流亡,听到这一消息后,围绕此事进行了深入分析:
人在自然状态中你争我夺,彼此仇杀。为摆脱这种恐怖的状态,人订立契约,交出每个人全部的自然权利,让一个绝对主权的“利维坦”来统治。这个利维坦可以是一个人,或者是全体人,也可是一部分人。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设问:在霍布斯看来,君主的权力从何而来?(参考答案:人民)
教师霍布斯以“人民契约”的观点,否定了“君权神授”的主张。但同时,他又拥护“一个人”的统治。在克伦威尔实行独裁统治时,霍布斯回到了英国。但克伦威尔死后不久,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了,并且逐渐恢复原来的政策。英国再次面临革命,但议会采取了和平的方式。
材料呈现:威廉与玛丽登基图
教师:图中可以看到国王接受了议会的《权利法案》,并从议员的手中接过了王冠。议会取代国王,成了权力的中心。这种现象是否有理论依据呢?洛克对此进行了深入分析:
为保障社会的安宁,就必须组成政府。为此,个人就必须交出一部分权利,人由此而进入“文明”。尽管在文明社会中,个人丧失了一部分权利,但自由、平等和财产权被保留下来,成为人的基本权利。
——钱乘旦、陈晓律:《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
设问:洛克的观点与霍布斯有何不同?(参考答案霍布斯认为,个人交出了全部权利;洛克认为,个人只交出了部分权利)
教师:洛克认为,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就应当对君主的权力加以限制。为此他提出了分权的办法,即立法权归议会,行政权、外交权归国王。
过渡:正当英国人讨论“光荣革命”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时,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在英国逐渐流传开来。
教师:牛顿用数学方法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三大运动定律。牛顿运用这些定律,把星星、地球和自然界所有的力量都放在了他建构的世界内,并告诉世人:自然界存在着规律,而且规律能够被认识。
这本书为牛顿赢得了很高的声誉,以至于在他去世的时候,政府为他举行了国葬。出殡那天,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行;抬棺椁的,是两位公爵、三位伯爵和一位大法官;在哀歌中,王公贵族、政府大臣和文人学士们一起向这位科学巨人告别。最后,牛顿被安葬在王公贵族的墓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牛顿成为第一个安息在此的科学家。
在送行的人中,有一位法国人,他的名字叫伏尔泰。
伏尔泰刚出世时,身体很弱,接生婆根据经验判断,这孩子只能活几天。但这个判断有些误差,伏尔泰共活了84年。由于体质较差,伏尔泰很少外出,多待在家里写文章。17岁那年,他就出版过一本书。但是,伏尔泰经常嘲笑贵族。20多岁时因写诗讽刺摄政王是“愚蠢的孩子”,被投入巴士底狱关了11个月。后来,听说国王为节约开支,准备减少王室的马匹数量。伏尔泰说,最好的办法是减少蠢驴的数量。加之与贵族打架,伏尔泰被驱逐出境。
伏尔泰辗转到了英国。他目睹了牛顿的葬礼后,对牛顿产生了极大兴趣,也感受到了英国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伏尔泰认为,牛顿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民众的权利是有保障的。他把自己在英国的体会,写信告诉亲友。后来,伏尔泰的25封信组成了《哲学通信》一本。其中写道:
英国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达到节制君主权力的唯一的国家;他们由于不断的努力,终于建立了这样开明的政府在这个政府里,君主有无限的权力去做好事,倘使想做坏事,那就双手被缚了……
——伏尔泰《哲学通信》
问题:当时的英国确立了怎样的政治体制?(参考答案君主立宪制)
教师:伏尔泰在信中介绍了一次争论:恺撒、亚历山大、成吉思汗、克伦威尔,谁最伟大?有人回答,牛顿最伟大。对此,伏尔泰评论道:
像牛顿先生这样一个十个世纪以来杰出的人,才真正是伟大人物……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役人的人,是认识宇宙的人,而不是歪曲宇宙的人。
——伏尔泰《哲学通信》
问题:为什么说牛顿最伟大?(参考答案:牛顿的成就,利于人们认识宇宙)
教师:伏尔泰专门写了两封信,向法国人介绍牛顿的力学体系:
牛顿力学体系的精髓是:惯性是物体的根本属性,惟有外力才能克服物体的惯性。其蕴含的价值观是:崇尚人的价值,因为人有能力改变和控制自然。
——林德宏《牛顿力学所蕴含的价值观》
教师:伏尔泰回国不久,孟德斯鸠来到了英国。孟德斯鸠本是法国一个地方法院的院长,但他卖掉了院长的职位,在巴黎以及法国周围几个国家旅行,并在英国呆了18个月。期间,孟德斯鸠结交英国的文化名人,了解英国的制度,并根据所见所闻所学,撰写了《论法的精神》一书。孟德斯鸠认为:
在实行专制政体的国家中,既无法律,又无规章,君主按照一己的意志与反复无常的性情领导一切在实行君主政体的国家里,虽也有国王,但他得通过议会来治理国家;在实行共和政体的国家里,由全体人民自行治理。基于“道德”的共和政体虽好,但难做到;专制政体基于“恐怖”,必须坚决反对。
——吕一民:《法国通史》
问题孟德斯鸠认为政体有哪几种?应实行什么政体?(参考答案专制政体、君主政体、共和政体。君主政体)
教师:为了防止君主政体演变成专制政体,孟德斯鸠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是三个部分掌握,并相互制衡。他还强调“法的精神”。“法的精神”并非具体的法律条文,而是一种法律观念、规则意识。如果缺失了法律观念,再多的条文也是没用的。
过渡在孟德斯鸠撰写《论法的精神》时,一位年轻人正为了生存与命运抗争。此人叫卢梭,他出生在瑞士的日内瓦。卢梭小时候先后失去了母亲、父亲,成为孤儿,靠打零工如替人抄写,艰难度日。成名后他的生活依然十分贫穷,甚至把自己的五个孩子都送进了孤儿院。卢梭在分析自己命运的基础上,撰写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
材料:自从人们觉察到一个人据有两个人食粮的好处的时候起;平等就消失了……不久便可看到奴役和贫困伴随着农作物在田野中萌芽和滋长。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设问在卢梭看来,“不平等”现象起源于什么?(参考答案:私有制)
教师:卢梭指出,随着国家的形成,不平等加深了。专制的暴君出现后,不平等也发展到了极点。因此卢梭认为,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君,并且指出:
既然人民主权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每一个人也就都享有主权,同时也须服从主权。换言之,在最高主权面前人是平等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如有人不服从,社会契约就强迫他服从……
——吕一民《法国通史》
设问:(1)此前哪几位思想家倡导过“人民主权”“社会契约”的观点?(参考答案霍布斯、洛克)
国卢梭又提出了怎样的新观点?(参考答案:民众有权强迫他人服从公共意志)
过渡状尔泰并不赞成卢梭的观点,认为这样等于使人回到四肢爬行的落后状态。但另一位思想家狄德罗赞同卢梭的一部分观点,但是,向卢梭伸出了援助之手,给他提供生活援助,并邀请他参与编写《百科全书》。
教师《百科全书》是一套系列丛书,全书共有35卷,编写耗时21年。该书囊括了18世纪中叶以前欧洲人所取得的全部科学成果,并对各个领域的学术和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通过编写《百科全书》,狄德罗将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联合了起来,形成了“百科全书派”。这一派别的纲领是:
崇尚科学,认为科学可以合理地阐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增进人类知识,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正如狄德罗所说,编写《百科全书》的目的是“改变思维的一般方式”。
——刘苏荣《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对西方自然观的影响》
设问:为改变思维方式,应突出哪方面的知识?(参考答案:科学)
教师:狄德罗高度评价了牛顿等人的作用:“多亏这些伟大人物的工作,世界才不再是一个神,而是一架机器,有它的齿轮、缆索、滑车、弹簧和悬摆。”既然自然界犹如一架机器,人就有能力改变和控制它。这种观点激发了法国人的探索热情。
过渡在当时的巴黎,每周都会出现由贵妇人发起或主持的文化沙龙(Salotto)。沙龙主人宣读旅行者的来信,一些作者向读者介绍自己的最新作品。为了得到更多人的响应,一些知识分子用历史、小说、戏剧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使政治体制之类的抽象问题,变得生动起来,一些家庭妇女甚至普通农民也参与了讨论。这种讨论从巴黎蔓延到法国的其他城市,还传到了周边国家。
教师:当有人问康德,是否认为他生活在一个开明的时代时,他回答说:“不,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启蒙的时代。”康德提出了一个概念:“启蒙时代”,由此创造了一个术语:“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谅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康德:《答复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启蒙”?》
设问怎样才能改变“不成熟状态”?(参考答案:能运用自己的理智)
教师:当人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时,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懵懵懂懂、糊里糊涂,如同被蒙起来一样,存在着偏见或错误。那么,怎样才能运用理智呢?科学就是一种必要的工具。科学成果可以使人更加清楚地认识事物,如同把蒙在事物外面的东西揭开,这就是“启蒙”。
在自然科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时代,人们对世界、对人类社会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对于那些习以为常的现象,比如君主的权利从何而来?专制体制是否合理?都需要做进入分析,分析其是否合理,为什么不合理,如何改变才算合理。这种分析被康德称为“理性的批判”。
材料呈现:处死路易十六(图略)
设问:康德听到处死路易十六的消息后,会有何感想?(参考答案:不同意剥夺路易十六的生命权)
教学小结:革命可以推翻暴政,但未必能使人获得自由。要想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在康德看来,“自由”并非仅指政治自由,更不是行动上的为所欲为,还包括思想自由。
三、教学反思
思想史教学不同于讲授单纯的哲学。哲学侧重于思想家的观点,而思想史侧重于那些观点出现的背景,以及所产生的影响。只有把那些观点与特定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真正认识启蒙运动,进而认识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当然,这种联系不应是虚幻的,而应是可感知、可理解的。
美国学者塞勒(J.G.SaybretaD等人,曾就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三个隐喻:
隐喻一:课程是建筑的设计图纸;教学则是具体的施工。设计图纸会对施工作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的说明,施工必须严格按照图纸进行。
隐喻二:课程是球赛方案,这是赛前由教练员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教学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的方案,但如何实现这个意图,则完全依赖场上的球员。
隐喻三:课程是乐谱;教学则是作品的演奏。对于同一个乐谱,不同的演奏者会有不同的演奏。
教科书属于课程的一部分,而课堂教学则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过程。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应是建筑工匠,应当是赛场上的球员或乐谱的演奏者。也就是说,教师完全可以结合学生的情况,根据自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进行教学设计,而不必拘泥于教科书,甚至不拘泥于最初的教学设计。
[责任编辑:吴丹]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