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探初中数学“分层走班制”模式教学

时间:2024-05-10

黄锦

【内容摘要】初中教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按地区划分进行集中授课教学,由于不再经过考试选拔,会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显著存在的。

【关键词】数学分层 走班 因材施教

初中教学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按地区划分进行集中授课教学,由于不再经过考试选拔,就会发现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是客观显著存在的。面对此类现象,我们教师是深有感触的:为顾及全体,上课被迫降低难度、放慢进度,但学优生学习劲头随之减弱;稍加难度,学困生们便跟不上……师生都体会不到教与学成功的快乐!

为更好的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优的发展,我校教师近年来对学生进行“分层走班制”模式的探索,在实践中,有成绩,有经验,也有不足。

一、“分层走班制”的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姆曾经提出“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动机等多方面就會变得十分相似”,换个角度理解就是如果学生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条件(包含掌握知识所付出的时间单位、接受点对点的指导、被提供全新的学习机会等),那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别将会无限制的缩小。

要反映出数学教学的素质教育,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学生的潜能充分显现出来。由于学生的起点水平有限,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知识结构水平和个体思维能力都存在着差别,所以在对多年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后发现,以初中数学教学为例,以初中生为对象,分层教学能提升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进而较快地提高教学效果①。

二、“分层走班制”的具体实施

1.学生分层

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学生报名、家长支持、学校审核的基础上,结合测验结果,以学生的知识基础水平和学习认知态度等考虑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为了防止基础较差学生对分层有心理负担,所以在分组的对应关系上稍作调整,具体为:A组为基础组,该组学生基础较弱,缺乏自觉性,成绩欠佳。B组为提高组,该组学生基础普通,但学习自觉,成绩中等。C组为竞赛组,该组学生基础扎实,知识接受能力较强,成绩优异。这种做法能够较好的对学生心理进行预防,同时向学生明确指出每学期会根据考试成绩进行滚动,激发学习动力。

2.教学内容分层

在将学生个体进行分层的基础上,以课程标准和学生能力水平为指导,制订出独属于每个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首先,对基础组的学生,要求他们对课本例题做到理解,熟记公式,能够进行简单运算;对提高组的学生,要求他们对课本例题的基本原理和运算做到掌握,在完成课后习题的基础上能够做些简单的新题;对竞赛组的学生,则是侧重对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的能力培养,还需要求他们对公式的推导内涵进行理解并掌握,重视逻辑思维的养成。

3.授课方法分层

当授课对象是基础组的学生,教师要注意知识点的由浅入深,以理解基本概念为前提,掌握必要的解题技能,多练习基础题型,着重提高该批学生的学习兴趣;授课对象是提高组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要先复习再讲新课,侧重基础知识的讲和练,在熟练掌握基础题型解题技能上下功夫;授课对象是竞赛组的学生,教师在授课时可将课堂内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可适当放宽,实行少讲多练,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4.评价分层

随堂测试是掌握学生阶段性学习效果的方法之一,一般测试题由必答题和选做题两部分组成。在教学过程中,教研组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将测试题分为必答题和选做题,其中必答题占80分,为必答题;选做题占20分,竞赛组和提高组的学生完成;对于基础组的学生则专设附加题一道20分。对于学生完成本层次题目的基础上完成高一层次的题目,则该部分得分加倍。

三、“分层走班制”的实施效果

1.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于授课对象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性,增加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机动性和多样性,这就对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开展好课堂教学,如何更好的传授知识点,如何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从被动学习转变成主动学习,这都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思考解决办法,总结出经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研究水平。

2.满足学生的需求

“分层走班制”的实施能够满足各类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通过将处于同一层次能力的学生集中授课,这种新方法能够较好的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需求,便于学生降低被比较的不适感,排除杂念,较好的投身于学习的浪潮中,从而获得不同程度的提升。

3.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性

“分层走班制”的实施能够让每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充裕感,不再感到知识的被传输过程是不足或过溢状态。学生在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增强自己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内在素养得到了提升②。

自从实行了“分层走班制”新模式后,学生的数学成绩有了新改观,数学组间协助、团队、创新等意识明显增加。在实践过程中,数学组教师团队将对分层走班制进一步的创新和完善,使其效果最优化。

【注释】

① 史宁中. 《数学课程标准》若干思考[J]. 数学通报,2007(5):1-5.

② 王锋. “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的案例探究分析[J]. 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1(9):24-26.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附属初中)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