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许卫国
当下天热,中小学生补习班、辅导班、培训班更热,还是看看过去的暑假,凉爽一下。
——题记
割青草
那时小城里的孩子放了暑假,虽然没有各种以教书育人为幌子敛财的补习班,沒有繁重的暑假作业,但是,老师也不会让这些城里的孩子太舒服,那时候人们都这样认为,人太舒服了,那一定会出问题。那问题可能是精神上的,也可能是肉体上的,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劳动,劳动健康身心。城里孩子怎么劳动?学校安排,开学时,每人要带三十斤干草到学校。
城里没有,就得到农村,农村在哪里?不就是郊外嘛。那时的懒鬼都比现在勤劳人劳动强度大,这些学生不少是干部子女,对于炎热基本失去抵抗能力,何况还要割草,割完还要晒干,晒干还要保管好,等到开学凭草去报到。那时学杂费很少,大家都交得起,可就是这草是个问题。但是,那时劳动是最光荣的,是社会共识,你官再大,你不劳动,没人看得起你,县长不是还要每年参加集体劳动三十天嘛。
于是,人们暑假里可以看到衣着鲜亮的孩子在田埂、河坡上割草,他们没有农村的孩子那种专业的割草工具比如镰刀和粪箕子,即使有镰刀,那也是临时凑合,不好使,也不锋利。他们盛草的工具,有的是网兜,有的是纸箱,乡下人就说,你看,那都是城里的孩子来割我们的草呢。那时庄稼长得艰难,草也很少,半天割上几斤青草,背回来,摆在门前或房顶上晒干。有时乡下的泼皮,他们不曾读书,也不畏惧知识,看不起这些像演戏一样割草的孩子,就不许他们割草,就要没收他们的战利品。有头脑灵活的就想起附近有个同学什么的,果然,一打听就和泼皮一个庄上,同学闻讯赶来,骂了泼皮一顿,还帮助城里的同学割草,不一会儿,泼皮也来帮忙了。泼皮实际上内心是惧怕这些读书人的,吓唬他们是因为占据地利,显示大老粗的风度,实则是虚张声势而已。
城里的学生在割草过程中,爱草情深。有的学生见到青草,比牛马对青草还亲切,一棵一棵,一把一把,晒干,藏好,那干草的味道沁人心脾,好醇厚啊。有个同学中午睡大觉,不幸暴雨袭来,惊醒时分,看到已经半干的青草漂在门前水里,顿时泪如雨下,赤脚下去捞起青草,晾在屋檐下。家长看到孩子这般爱劳动,多欣喜,多放心了,孩子只要爱劳动,就会前程无量啊。
开学了,沿途运草的队伍全是小城中学的,有的抬,有的背,有的拎,由学校工宣队师傅统一过秤。老师傅认真负责,公平合理,超额完成的就上光荣榜,没完成的继续补充,正常完成的就去报名领书吧。
这些草,学校一根不要,全部送给农村生产队喂牛,也可谓取之农村,用之农村,社会主义大家庭,工农一家,城乡一体,全国人民心连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些劳动还真培养了学生劳动兴趣,增进了和劳动人民的感情,令他们走向社会都能自立自强。学校知识未必学到多少,但是对未来却具备了发展的基础和潜力,具备了应付各种困难的适应能力。正是经过了劳动,也知道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一旦有了学习机会也更加珍惜,会忆苦思甜。现在的学校,吃饭时广播里还在字正腔圆地播送“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再看地上,到处撂的是馒头、肉片,那唐诗好像是在鼓励他们这样做。
拾瓜皮
当小城已经有了几座大楼,几条水泥柏油马路,有了亮如白昼的路灯,以及有了现代城市的基本模样,但在小巷子里还残留着乡村的风情。有院子的人家总要喂上几只鸡、几头猪,鸡只是生活的点缀,猪就是生活的主角,一头猪喂肥了,相当于一个上班人拿工资呢。可是猪要吃东西,靠洗锅水剩饭连维持猪的生命都不可能,要买饲料成本太大,家长们有办法,到了夏天就叫孩子们去拾西瓜皮,那东西香脆甘甜,别说是猪,人都爱不释手。
夏天,四乡八邻都把西瓜往城里拉。他们知道,指望乡下人买那都得卖馊了,乡下人不稀罕这些东西,都说不能当饭,乡下的孩子喜欢,他们也不需拿钱去买,瓜瘾上来,到瓜地偷几个即可解馋。
小城夏季,满街西瓜,有整卖的,有切成几个等份卖的。整的是有钱人买回去吃的,切开的是路人随机购买走着吃的,瓜瓤吃完,瓜皮就随心所欲扔出去,也很快意。这时会有眼疾手快的拾瓜皮孩子冲过去,瓜皮还在地上打转就被拾起来。他们用一根铅条,尾部绑一根小棍子来阻挡西瓜皮脱落,拾一块就穿一块在铅条上,顺地拖着,长龙一样。
拾西瓜皮并非易事,发现一个吃西瓜的人,就要紧跟上去,吃西瓜人细嚼慢咽,生怕西瓜消失,就尽量延缓西瓜在嘴外的时间。一块西瓜伴随漫长的路,拾西瓜皮的孩子得要有耐心,总不能上前催促和征收。有的吃西瓜人显然觉得比拾西瓜皮人高一等,吃完瓜瓤,已经有几个小孩跟着,就故意往他们中间扔,引得几个孩子争抢,最后,手快的可以争得整块。他们的速度几乎是同时的,一块瓜皮就成几分之几了——他们未必懂“瓜分”是什么意思。这些孩子虽然是小城里人,但是属于下层,知道家境,知道肥猪给他们带来的美好的结果,他们就没有虚荣,就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意思,倒是每每拖着长长的瓜皮很有成就感。有的孩子就不愿意干,家长威逼利诱他也不干,家长就说,那既然你不愿干这个,你就去跟瓦匠干小工。跟瓦匠干小工很苦,和泥,拎小桶,一时不闲着,而且早顶早,晚顶晚,太阳晒,雨水淋,拿瓦刀的师傅就是领导,一时要泥灰,一时要砖头,不想干就回去,要不是看熟人熟事还真轮不到你呢,哪天没有十几个放暑假的孩子来找事做?真是要面子活受罪了。那些拾瓜皮孩子自由自在,逛大街,乘阴凉,看热闹,回家还受夸奖。有的老师偶尔看见,不知内情,还夸奖某某某暑假学习雷锋,义务拾垃圾,做爱国卫生有心人。他说得没错,一开始,满街瓜皮给环卫所添了不少麻烦,还经常听说有人不注意踩了西瓜皮摔了骨折,西瓜皮还惹得苍蝇满街飞舞,今年暑假倒是很干净,功劳全在于这些拾瓜皮的孩子。可居委会却说,大街上干净了,我们街道里卫生检查就不合格了,你瞧家家猪圈鸡圈,苍蝇一个不少,大街上苍蝇都飞咱们这里了。
开学时节,孩子们上学了,西瓜季节也过去了。只有猪还在怀念西瓜皮。endprint
卖凉水
在没有冰棒之前,夏天,小城有卖凉水的,这些工作都是孩子们所为。这些孩子們有的是放暑假的学生,有的是辍学在家的孩子,总之人尽其力,不能吃闲饭,天热了,去卖凉水去!
凉水不要成本,从井里打上来,两个孩子抬到街上就卖钱。一根扁担,一只水桶,两个肩膀,在人群中穿行。早期,生意还没开张,怕水晃荡出来,就摘些干净无异味的碧绿的树叶放在水面,也意外使水更加灵动和鲜丽,好像太阳永远也提高不了这里的温度,让它始终是凉水。这些孩子多是穷人家的孩子,这也正验证了那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俗语,他们没有虚荣,他们理解父母的难处,这难处也切切实实难到他们身上。他们想买个鞋子,买本小人书,都只能想想而已,唯一能做的就是减轻家长的生活压力,给自己加点压力,这压力就是抬水。虽然肩膀稚嫩,脚步趔趄,但是行走是硬道理,他们边走边吆喝:凉水凉水,一分钱尽情喝。凉水凉水,一分钱尽情喝。这吆喝声有韵味,有节律,有内涵,是一句不可多得的精彩的广告语,简明扼要,不算重复,仅仅八个字,就把产品的性质和价格以及服务标准都说得清清楚楚。路人若有需要,听到这句话,会毫不犹豫地走过来,说,来,我喝。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一分钱是最小单位,“尽情喝”是最大限度,你能把一桶水喝了,我也没有意见,也不会任意调价。因为广告语里说得明明白白,人人记得。喝水的人基本是乡下人,一根冰棒半斤盐,不是他们小气,他们勤劳节俭是美德,美德不是人人都有。他们喝凉水消费得起,也很适应,喝凉水是他们世代、日常解渴的主要方式,别说井水,在田里劳动时,渴了,河里沟里水都能捧起来喝。也因为劳动,出力流汗,日晒雨淋,他们有高强的抵抗力,估计细菌什么的到肚子里还没有施展,就会立即毙命,毫无发挥余地。他们喝凉水,也确实是“尽情喝”。拿起挂在水桶把子上的瓷缸子,一连喝了三四杯,稍停又能来半杯,有的孩子嘴说“尽情喝”,还是说,要喝,就一气头喝,不能歇歇再喝啊。
小城有几条主要街道,是卖凉水的好地方。有牛市街那里,有粮行那里,有码头那里,那里劳动人民最多。夏日里摩肩接踵,汗流浃背,所以喝凉水的人也最多。孩子们不会到小巷子里,那里都是住家户,谁家没水呢?
有了冰棒,卖凉水的依然与卖冰棒的和谐相处,并不矛盾,喝凉水也依然是劳动人民的首选。那甘冽,那清凉是自然的,那甜丝丝的味道经得起回味,别看冰棒洋气,那甜味来自糖精,常常会品出苦味来呢。
乡下人常说某某喝凉水都胖,这话有道理,凉水确实养人。裴庄两个孩子常年喝凉水,养得四大白胖,你看领导主席台上现在摆的不都是凉水吗?
凉水凉水,一分钱尽情喝。也许我们现在再也喝不到那种没有污染的凉水了 ,即使有,也不会一分钱尽情喝的。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