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窝里横”:原生家庭问题的“后遗症”?

时间:2024-04-23

唐婧

中文俗語“窝里横”形容了这么一类人:在外人面前,他们畏畏缩缩不敢表达自己的不满,在家人面前,却克制不住地挑刺。时间长了,他们在外面吃了不少小亏,家里的小矛盾也连续不断。

我的来访者欧女士是一位全职妈妈,就有这样的烦恼。她总担心四岁的孩子可能有问题,每天都在纠正孩子的“小毛病”。最近,孩子性格突然变腼腆了,见人不爱打招呼,欧女士非常着急,多次纠正无果后,欧女士认为是孩子的心理层面出了问题,将此归咎于丈夫对孩子的陪伴不够。跟丈夫沟通后,丈夫做出了很多改变,但总达不到欧女士的要求,为此夫妻俩频繁发生争吵。丈夫认为,不管自己怎么努力欧女士都在挑刺,从不肯定自己;不管孩子怎么表现,欧女士也都觉得他有问题,从不肯定孩子。

与此同时,在外人面前,欧女士则总是无意识地讨好别人,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家里请的阿姨做事不认真,她不好意思直接指出,装作很满意,等丈夫回家后跟其抱怨,让丈夫去批评阿姨。孩子的兴趣班退费,她明知道老师多扣了钱却装作无所谓,回家让丈夫去投诉机构……欧女士自己也知道这种讨好毫无必要,但就是害怕冲突,似乎自己的挑剔和不满只敢在家人面前表达,而在外人面前只能压抑和讨好。为此,欧女士也常常自责,觉得自己活得太怂,只敢“窝里横”,在外太胆小怯懦了,但就是难以改变。

欧女士的情况我们称之为“向内指责、向外讨好”型人格特点。其形成需要向家庭寻找答案。

在欧女士的记忆中,从小到大妈妈一直在指责。小时候妈妈总骂爸爸没出息,说不该嫁给他。每次只要欧女士犯了错,她就会一直数落,爸爸从旁劝解两句,妈妈就会转而数落爸爸,说“养不教父之过”“有其父必有其女”,生个孩子也像他一样没出息。

有一次欧女士考试得了第二名,开心地拿回去给妈妈看。妈妈第一反应是怀疑她作弊。她委屈得大哭,妈妈不以为然,反而指责她小气,说“我是你妈,我生你养你,说你几句就不行了,考了第二名有什么了不起,这么来劲,有本事你考第一名啊!”后来高考欧女士考上了北大,妈妈说“有什么好骄傲的,考上北大的人这么多,将来也不一定都有出息。”欧女士知道自己总忍不住讨好妈妈。

有了家庭以后,欧女士发现自己的一些行为和妈妈很像,也总挑剔丈夫和孩子,对外人却忍不住讨好。她想改变,却似乎无法自控。

欧女士的“向内指责、向外讨好”的人格特点是在其指责型家庭氛围中形成的。“指责型”原生家庭氛围指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以指责、打击、否定或嘲讽为主,缺乏认可和鼓励。在“指责型”原生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人,往往性格压抑敏感,容易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他们因长期自我压抑,心理压力大,往往焦虑水平很高。由于在家庭中常年经历指责,很容易内化这些“攻击”而形成“自我指责”的模式——总关注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得不好、不对的地方,并以此自我否定、自我怀疑甚至自我攻击。

走出这种困境,最直接的办法是把关注负面角度的习惯逆转过来。你可以为每天的生活做一个“积极复盘”——把做得好事情或者每件事情中做得好的部分一项一项都记录下来,把周围人的优点和好处也记录下来,作为呈现给自己的“证据”,并基于这些积极内容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做出积极正面的评价。

记住,在“复盘”的时候,只能关注那些你做得好的地方,而非那些你做得不好的地方或不满意的地方。当你察觉到自己又被“负面关注”的惯性所绑架,又开始写不好的方面了,没关系,用笔把它们划掉,在旁边重新写你做得好的地方。多多练习,你就会逆转负面关注的心理惯性,你的自信心以及安全感都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在养成这个“积极关注”的习惯后,你的自我怀疑和否认、以及由此引发的焦虑,都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