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践行创新教育新理念构建初中化学新课堂

时间:2024-05-10

邓燕华

摘要:“改变至今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练习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善学、乐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关键词:创新教育;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新理念;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056

“改变至今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量反复练习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的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这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因此,笔者在教学中认真思考如何践行创新教育新理念,构建初中化学新课堂,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获得化学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也成为理解化学、进行科学探究、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和形成科学价值观的过程,抛弃传统教学思维模式,重构化学新课堂,在继承了原有光荣传统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并不断向更高的目标攀登。本文是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自己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堂化学课就是真实的情境衔接、转换与推进。从一堂课的导入到巩固练习、总结评价、作业布置的设计,都要充满惊奇、有趣、新颖,且有针对性、有启发性或者有探究性价值。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单一、乏味,且缺乏实质性关系的转换模式,并使课堂的每个阶段都成为一幅幅精美的“情境图画”,每个问题都成为一颗颗晶莹的珍珠;为了给学生创造轻松的、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作为教师,我们就要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设适宜的情境,不仅在课堂内,而且在学生实验、在课外兴趣活动乃至在习题中,都可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二、积极鼓励,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敢于向旧知识挑战,通过探究式学习,对旧知识产生质疑,进而提出问题。

古人云,疑者觉悟,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科学研究、探索活动尤其需要质疑。疑而启思,疑而生变。在教师的质疑中,学生不是以一种被动接受的闭合的思维方式参与到认识过程中,而是主动地以开放式思维解疑。

例如,许多学生都提出了质疑:为什么实验室是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CO2,而不是用稀硫酸呢?而制取 H2 就是用锌粒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呢?笔者微笑着说:“这个问题提的相当好,让我们做个实验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当学生把少量大理石和稀硫酸放入试管中后,仔细观察现象,然后发现:只有反应刚开始时,才有少量气泡产生,不一会儿就停止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学生兴趣很浓。笔者不急于解释,只是适当点拨——硫酸钙微溶于水,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在不断的认识冲突中获得自我释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可以说,通过这样的质疑和解疑的科学探究,学生将避免解决问题途径的单一性,而是多角度、多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探究活动,进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设计实验、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实验探究题是中考题中最容易失分的题型,所以,在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中,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究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而设计性实验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高层次要求,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一定的实验技能,通过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多种思维活动设计出实验的具体方案,并用实验加以验证。比如,指导学生设计实验组合装置,组织环保小组测定水体污染等课外实验,能让学生亲自尝试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飞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合作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都可以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此外,教师还应教学生学会观察实验。一是要求学生明确目的,抓住重点;二是强调认真观察,一丝不苟;三是让学生掌握观察实验的方法和规律。其次,指导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对于每一个学生实验,都要求学生按实验要求,一丝不苟,认真操作、观察、记录、总结。同时,按教材要求认真布置完成家庭小实验,通过自己实验,领悟新的理论、启迪新的创造、获得新的见解。

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众所周知,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学好学科知识的前提。笔者在教学中就从以下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初中化学:

1. 学会阅读

(1)课前阅读

首先,教师要找出与新课有关旧知识,通过复习来做好知识准备;其次,是通过阅读全文对新内容有个大致了解,并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提纲,发现问题,以便带着问题参加课堂学习。

(2)课堂阅读

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阅读时间,此时的阅读是在教师提出的问题引导下进行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课后阅读

课后阅读是一种巩固性阅读,在这种阅读中要进一步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根据听课和讨论的情况,整理课堂笔记或写出课时小结。

2. 科学记憶

(1)要点记忆

将一些重要的概念、理论知识概括成要点,使记忆内容简单化。

(2)对比记忆

对于本质特征对立的并列知识,在相互对比的基础上成对记忆,这样只要理解和记忆对立概念的一面,就可以推出和记忆其另一面,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网络记忆

我们让学生将每一章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按照一定的图示结构设计成网络图。

(4)歌诀记忆

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将识记材料通过词语上的适当加工,赋予外在的音韵和节奏,并借助声音及听觉的相似联想,使材料顺口成诵,既增加材料得趣味性,又便于学生牢记。

3. 学会运用

(1)重视与实际生活、科技成果、环境保护相联系

化学与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简称STSE)很紧密。因而化学考题通常起点高,落点低,与生活、科技、环境等息息相关。常选择最新科技成果,与社会生活联系密切的材料(如药物、食品、新型材料等)作为载体,问题设计依据考纲,知识源于教材,最终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因而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深刻地认识化学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污染、空气污染、酸雨等。作为化学教师,我们平时应多收集、积累环保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把收集到的材料自然渗透到教学中,使化学教学更为生动活泼,紧密联系实际。在实验操作中,还要教育学生一定要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学生一味追求趣味而乱动手摆弄,特别是在制取有毒气体时,尽量利用少量的反应物来制取少量的有毒物质,把污染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让学生知道化学学习的重要性。

(2)重视与学科知识间相互渗透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口、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等问题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多学科的协同努力。化学与物理、生物、地理等学科有很多的联系,所以,笔者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设计一些跨学科的学习课题,使学生在已有各学科的基础上,对问题的认识尽可能全面,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①二氧化碳与光合作用;②溶液与生命运动;③土壤的简单分析;④水系的变迁及水资源的分布;⑤赤潮和水华现象;⑥水溶液的导电与金属的导电;⑦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⑧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作用及不良影响。这些课题的学习中,学生体会到化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决策能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总之,创新教育是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创造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对学生思维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只有把教学看作是启迪学生的智慧,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智力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研究,给学生创新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化学教学活动中善学、乐学,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才能培养出跨世纪的创造型人才。

(作者單位:广东省清远市清城区松岗中学 5115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