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2016年申论命题解析

时间:2024-04-24

赵琳

在备考的关键阶段,题海战术已经失灵,需要准确把握申论科目的命题特点与趋势,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

2016年国考笔试已经落幕,接下来还有省考。在公务员考试备考的关键阶段,题海战术已经失灵,临考“抱佛脚”,需要准确把握申论科目的命题特点与趋势,明确备考重点和方向,有的放矢方能事半功倍。因此,了解申论命题规律和方向至关重要。

主题有偏重

题型有变化

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社会五大领域,申论命题无出其右。从近年国考申论科目试卷所选主题看,从单一领域逐步演变为涉及多个领域,目前,命题较为热衷于社会与文化领域,经济与生态也偶有涉及,但多用作背景。

国考具有立论高、统揽全局的特点,在材料的主旨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时关注当前的政策方向。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同时,还有当前重视民生、科技创新等时代主题。所有这些,都受到申论命题者的密切关注。

从2011至2015年副省与市地10套试卷所用材料看,材料字数一般在6000-8000字,除个别年份外,如2011副省试卷,“给定资料”所用材料均较为可读,且案例材料居多。案例之余,数据材料、观点材料也多有出现,但所占篇幅较少,而且专家学者观点往往成为“给定资料”的“点睛之笔”,是考生把握材料的关键。

从给定资料的组织逻辑来看,副省与市地两套试卷的材料逻辑一般都较为常规,体现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维逻辑,涉及到问题、原因、影响、对策、意义等范畴。

国家公务员考试自分为副省级和市地级以来,各题型不断推陈出新,而从副省级与市地级两类考试看,试卷题量基本稳定,2010至2012年均为四大题五小题形式,2013、2014、2015三年为五题。国考申论试卷题量已基本稳定为五题模式,涉及归纳概括、提出对策、贯彻执行、综合分析、申发论述五大题型,试卷能力测查较为全面。

在五大题型中,各题型配置则有所侧重。在副省与市地两套试卷题目中,归纳概括题型独领风骚,除了2013年副省级考试未设置归纳概括题外,其余年份无一错漏,尤其是市地级考试更是对归纳概括情有独钟,在2014年试卷中甚至连中二元(第一、二题);从副省级与市地级两套试卷来看,副省级试卷更青睐综合分析题型,2010至2014年的副省级试卷均命制了综合分析题型。在2015年,副省级试卷(第二、第四题)有两道综合分析,市地级考试则有两道贯彻执行题。

出题形式灵活

2014年以来国考申论试卷大幅缩减了理论型材料,案例型材料几乎贯穿始终,并且难度也有所增加。如果不能通篇联系材料,把握全文主旨,势必会给作答增加困难。这就需要考生阅读案例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多领悟、思考案例的启示。

同时,出题形式更加灵活,题目要求更加具体。如,2015年地市第一题概括标题,并且要求部分出现“标题分条罗列,每个要点不超过20字”等。再如,2014年国考市地级第三题中出现了问卷设计的具体要求,如“设问应当分类并对每类中的每个设问标注序号”等。这就需要考生在作答过程中必须更认真仔细审题,灵活应答,严格按照题目要求组织答案。

应用文写作题目更加贴近公务员实际工作。从最初的公文写作到现在的应用文写作、编者按、导游词、讲话稿、调查问卷、倡议书等,国考对应用文考察形式更加灵活。这也启示广大考生要多做题,尽可能多地见识和准备可能会出现的文种,另外需要对题干进行仔细分析及挖掘。该类型题目分值近年来一直保持在20分左右。2013国考副省级试卷中达到了40分,首次超过了申论写作的分值。随着分值提高,题型难度也有所提升。

2014年和2015年的申论试卷均为五道大题,从题型看,前两题是归纳概括题;第三、四题为应用文类题目,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一道为议论文。2014年作文分值由2013年的35分上升为40分,字数要求也变为1000至1200字,体现出更注重考查考生思考水平的趋势。文章分值提高,写作重要性凸显。因此广大考生要多加练习,勤练笔。

另外,材料主题侧重于社会领域,注重体现人性化的思考。纵观2014、2015年两年四套真题,都体现了对考生社会观察能力、感悟能力的考察。

如,2014年的主题是“幸福和缺陷”、“慢生活”,就需要考生有对社会心态的理性认知和人性化思考。2015年虽然考察科技,但也是和文化、社会领域有交叠,考察如何理性、以人为本地认知新技术。

因此,考生在备考中可多关注社会、文化领域热点,多对热点事件进行理性、辩证思考。

策论文式微

作文评分革新

受自身习惯、能力所限,考生在申论作文中常以大段大段对策的方式,呈现个人对话题的理解。而从2015年国考的文章写作实际判分来看,策论文,即以对策的方式构成作文主体结构的写作模式,渐渐难以获得考官的青睐。在这一颠覆性的作文评分革新局面下,广大考生如何见招拆招,成为了当下备考的重要课题。

作文在公务员考试中,被称为申发论述题,申论即得名于此。如何申发,如何论述,显然不仅仅是谈对策可以囊括全面的。除了写“怎么办”,还可以写“为何办”,即进行充分的分析。不仅仅是分析原因,还可以就话题的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如主题自身的内涵外延,如主题自身的内部关系,如主题的背景与现状,如主题缘何成为热点,如主题所带来的正反影响等。一言以蔽之,即分析话题的内涵、关系、现状、原因、影响。

了解了分析型文章的写作角度,那如何才能写得出彩?论述深刻关键在于十二字原则——“论点源于材料,论证高于材料”。即无论分析主题的任何角度,思路出发点都要从材料出发,不能无中生有;结合材料后,具体的论据和论证应当高于材料,照抄材料素材并不能获得考官青睐,只能表明个人思想的贫瘠与内容的空白。

如,2014年山东省考C类试卷命题作文《红线与红利》,在开头分析红线、红利的定义与两者关系后,分论点再分析红线对红利的影响之时,论点必然要源于材料,如红线(保护)是红利(发展)的前提,在材料2第2段有所支撑体现,如牛羊数量超出湿地草场的承载量,大量野生动植物消失,沙化带出现等等。但在具体论证保护是发展前提时,则不能完全照抄相关论据,需要由材料内的事实拓展到材料外的事实,可从湿地上升至生态环境。

把握好了写得准的原则,只能保证作文分数尚可,如何冲击二类卷乃至一类卷,是最后一道关卡。想要分析得好,除了解决上述思路问题,还需要内容充实,有思想性,语言规范等等,而这不是方法、技巧所能弥补和应对的,需要日常的积累与总结。

一是理论政策,包括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公报,2015年各省政府工作报告等;学习时由章节框架到小标题,再到段首句,最后至具体内容。二是理论书籍:改革热点面对面系列丛书,《之江新语》等。三是期刊杂志:《中国新闻周刊》、《瞭望东方周刊》、《南风窗》、《求是》等。四是时事政治APP: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腾讯新闻客户端等等。

综上所述,在申论作文备考中,应避免“无脑”写对策,而是适当增加分析的内容;把握好分析的底线,论点源于材料,论证高于材料;日常勤于总结,多学习范文、时评分析的风格。

(作者为中公教育专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