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扫灰称重”的黑色幽默

时间:2024-04-24

汤齐山 刘圣中

“扫灰称重”,从地上的灰尘里,寻找治理天上雾霾的办法,其科学性、有效性令人质疑。这种形式意义大于实际意义的做法背后,是环境保护的形式主义。

【城·事】

河南电视台民生频道《民生大参考》栏目在一期“治污出狠招,按克来称重”的报道中说,针对郑州市空气污染指数频频爆表,市政府为治霾出了一记“扫灰称重”的狠招。具体措施为:在一条马路上任选三个点,放置一个一平方米的木框,清扫木框内的尘土和小石子称重,重量大于10克就算超标。

该消息一出,被众多媒体转载,引发网友热议。更有网友质问:“路面的灰尘,到底对城市雾霾有多大影响?”

其实,这种做法并非郑州首创,而是借鉴了宁夏中卫的经验。不仅如此,住建部也认可了这一经验。今年7月25日,全国城市环卫保洁工作现场会在中卫召开,住建部肯定了“以克论净”的做法,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制定清洁城市行动计划。

另据相关媒体报道,郑州市早在今年8月就开始引入这种考核办法。“十一”期间,郑州对多条路段的尘土“按克计量”,其中惠济区三全路尘土最多,每平方米达150克。

【剖析】

形式大于内容

用“扫灰称重”治理雾霾,究竟能够产生多大效用?

网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部分网友认为,“扫灰称重”这种量化考核的形式对治霾或许有用。道路扬尘本就是城市治霾的一环,郑州市也并没有说这就是治霾的全部。而作为城市环卫的工作标准,这种量化考核标准是有必要的,认真执行一项措施,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

另一部分网友则认为“扫灰称重”有点滑稽,不仅治标不治本,而且本末倒置。城市雾霾的成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不可能是路面灰尘。治理雾霾应该从源头着力,清理雾霾的“制造者”。

孰对孰错,不妨先对“扫灰称重”这项措施的目的进行梳理,即分清楚其目的究竟是为了治理扬尘还是治理雾霾。

如果其目的在于治理城市扬尘,此举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扬尘治理也是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据环境保护专家介绍,大气污染主要分为粗粒子污染与细粒子污染。粗粒子污染主要就是扬尘或沙尘,而路面的灰尘只与粗粒子污染有关。治理扬尘虽然可以减少大气中的粗粒子、改善空气质量,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扬尘并不是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只要城市环境卫生搞得好,无论南方城市还是北方城市,通常都不会存在粗粒子污染问题。因此,“扫灰称重”治理扬尘的这一目的基本可以忽略。

那么可以推定郑州实施“扫灰称重”,为的是各地“久治不愈”的雾霾。而雾霾是与细粒子污染相关联,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来自于细粒子污染,即PM2.5导致的雾霾天气,与路面灰尘的粗粒子关系不大。也就是说,郑州市的雾霾主要是由工业生产活动所带来的废气污染和各类机车尾气排放所导致的,减少灰尘与治理雾霾基本没有关系。

这样看来,郑州市政府试图从地上的灰尘里,寻找治理天上雾霾的办法,是否是缘木求鱼?其科学性、有效性不免遭到质疑。且不论对错,至少这种做法的形式意义可能比其内容意义更大一些。

【深度】

环境保护形式主义的根源:

发展与保护两难

“扫灰称重”的做法本质是环境保护形式主义在作怪。这种形式主义在各地都不罕见,而且还有各种不断翻新的做法。那么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环保做法,根源究竟是什么?

首先,“打靶找错靶”,即没有找准雾霾产生的原因。环境主管机构不去下功夫研究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没有搞清楚雾霾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只是根据表面感觉,认为扬尘是雾霾的主要原因。故而,有了“扫灰称重”这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治霾做法。环境气象专家吴兑教授指出,城市雾霾的成因有很多,但不可能也绝不会是路面灰尘,灰尘充其量只能作为污染带来的结果。郑州市环境保护部门的这一做法实际上是靶向错位,没有找到正确的“靶子”,无的放矢,乱打一通。

其次,“张冠李戴”维护政绩形象。明知扬尘不能治理雾霾,却故意而为之,其目的不过是在做政绩的形象工程,以此向上级政府和社会显示其治理雾霾的决心和行动。至于选择何种做法,实际治理效果怎样,并不是地方政府关注的重点。

为何环境保护工作中政绩工程屡禁不绝,层出不穷?这就要追溯到体制性的根源问题,即地方政府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上的两难。一方面,地方发展离不开一些重大项目,而大项目高税收的背后往往是高污染、高能耗。面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面对百姓的就业需求,即便是污染企业,地方政府也不敢说“不”。另一方面,环境保护又是压着地方政府的另一道“红线”。

面对两难境地,做好表面文章,应付好上级及舆论压力,成为各地主要做法。通过一些形式大于内容的治理,既向上级政府表明了治理的决心,向社会彰显了治污的行动,又不会因环境治理而影响经济增长、影响政绩,岂不两全其美?遗憾的是,这种做法让主政者们“受益”,却将雾霾顽固地留给了无辜的社会和纯净的天空。

【路径】

治霾是复杂的立体工程

摆脱环境保护形式主义该从哪下手?如何既拥有“金山银山”,又留住“绿水青山”?是每个地方政府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是破除体制性矛盾,走出两难选择的困境。在政府政绩考核中,对于发展与环保的两难,应该坚持平衡发展的原则。改变过去在政绩考核中以GDP论“成败”的做法,减轻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考核中的压力;提高环境保护的考评权重,更加注重环境安全和环境质量,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因素在政绩考核中的分量。

二是确保环境问责的执行,让新《环境保护法》落到实处。随着“史上最严”环保法的实行,环保工作进入“高标准、严要求”的新常态。各地政府在环境治理中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让“史上最严”环保法真正发挥作用。

三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改能源消耗型、环境破坏型的粗放式增长为环境友好型的精细化、可持续性增长;注重绿色GDP的发展,将环境保护纳入到经济增长中来,使二者有机结合;大力发展环境友好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品质经济;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由低附加值的传统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创意产业、文化产业以及绿色产业。只有从发展模式和增长方式上谋求突破,才能真正破解环境污染的困局,才能摆脱发展与保护两难的困扰。

四是源头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源。对于工业生产带来的废气、施工粉尘和汽车尾气,地方政府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根治这些雾霾真正的污染源。清查每一个源头,建立数据库,严密监测其污染情况;从大抓起,逐一整改污染企业;严格执行新车排放标准和油品标准。

五是科学治理,科技治霾。雾霾治理是一项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的工作,在治理中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至关重要。抗雾霾新型催化瓷砖材料、矿山粉尘防治技术、人工干预天气系统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手段,都应在雾霾治理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决策者在项目引进、项目规划、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应集结多方意见,多征求环境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整合力量,共同协作,谋求治霾的最佳途径。

总之,治理雾霾是一个复杂的立体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无论是形式化的措施,还是简单的土办法,都无法取得真正成效。只有从实际出发,综合调动各种力量,理清各个方面的障碍结点,顺藤摸瓜,才能找到污染的症结所在,从而有的放矢,才能让“扫灰称重”这种环境保护黑色幽默剧不再上演。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公共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