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彭金强
摘要:由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中对课堂教学要有导入环节,本文对课堂导入展开深入的研究,通过日常最关心的生活问题,最有趣的故事典例和最简单的问题,以及具有好奇、困惑、质疑的悬念等实例,说明导入要生活化、故事化、简单化、悬念化。
关键词:课堂导入;生活化;故事化;简单化;悬念化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112
新课标的数学教学,要求数学课堂要有导入环节。导入环节就是要求教师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乐于走进新的数学世界,使他们进入数学学习的新境地。那么,怎样导入?如何才能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本文从教学实例中说明如何进行导入生活化、导入前沿化、导入简单化、导入悬念化等导入方式。
一、导入生活化
在数学导入环节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学习情境,是导入能否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那么,这样的学习情境来自哪里?来自生活,生活中的各种各样就是我们学习的素材,而且从生活中取来的素材也最能激起学习兴趣。例如:
【实例1】在对《变量与函数》的教学时,导入如下:
师:同学们到过“中国第一滩”吗?你知道从我们学校到“中国第一滩”多远吗?如果你不知道,那么解答下面一道数学题就知道啦!教师有一次开车去“中国第一滩”用了30分钟,教师的车速平均约为30千米/时,请大家说说,从我们学校到“中国第一滩”有多少千米?
生:S=νt=30× =15千米(千米)
师:现在提出一个假设:由上题知道从我们学校到“中国第一滩”的路程约为15千米,
(1)如果教师必须在20分钟赶到,问车速是多少?
(2)如果教师可以在50分钟去到,问车速可以是多少?如果是10分钟、15分钟等呢?
生:(1)ν= = =45千米/时;
(2)ν= = =18千米/时……
师:s、ν、t三个量中,s相对不变,而ν、t相对可变,并存在依赖关系,即速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大千世界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中,数学上如何进一步研究这些运动变化并寻找规律呢?
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变量与函数”,进入建立函数概念的学习。
【实例2】再以《变量与函数》的教学为例,也有教师是这样导入的,如下:
师:大家这次的期中考试都得很好,为了表扬成绩优秀的同学,教师准备买笔记本作为奖励,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笔记本每本3元,奖给一位同学一本笔记本,奖励10位同学,要支出多少钱?
生:30元(30=3×10)。
师:同学们的计算速度又快又准,那如果我要奖励15位同学呢?
生:45元(45=3×15)。
师:如果是奖励20、25……呢?
生:……
师:现在回过头来观察上面的计算过程,笔记本每本3元是固定的,奖励的支出就随着奖励的人数改变而改变。生活中像这种某些量随着某些量的改变而改变的例子很多,那么,数学上又如何将这种关系表达出来呢?引出课题,板书课题:“变量与函数”。
以上两个实例的导入都是取材于生活,把生活中学生最熟悉的东西搬到数学课堂上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是来自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的影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这也是我们数学课堂导入的主要目的。
二、导入故事化
导入中所选的例子还要有故事性、趣味性,要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
【实例3】在《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时,先以下面的数学故事导入:
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一首打油诗:
李白提壶去买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与花,喝光壶中酒。
试问壶中原有多少酒?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这样的:李白的壶中原来就有酒,每次遇到酒店便将壶中的酒增加一倍;李白赏花时就要喝酒做诗,每次喝掉一斗酒(斗是古代装酒的器皿)。这样反复经过三次,最后将壶中的全部喝光。问李白原来壶中有多少酒?
学生对此会产生很大的兴趣,都跃跃欲试,先由学生按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想用小学的算术方法计算,但发现很复杂,然后教师再提出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决,并由此引出课题。
从以上教学实例可以看到,有趣的故事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而数学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姿多彩的故事史,有数学家呕心沥血孜孜求索的故事;有闪耀广大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故事;有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为人类做出不朽贡献的故事……这些故事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智慧、拓宽视野,又是很好的导入素材。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加以利用,为我们的新课导入服务。
三、导入简单化
高深的导入当然是越简单越好,所提的问题要简单,所做的实验要简单,具体如下:
【实例4】在讲《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时,有下面的导入过程:
让学生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拼在一起,在实践中总结出内角和等于180度的结论,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从上面的实例可以看到导入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简单,所要学生动手去做的事情也要求容易做成,这样才能使学生便于思考,容易接受。
四、导入悬念化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时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设置悬念的导入手法,在影视剧和故事中经常被运用,我们对此并不陌生。而我们所任教的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难免有缺乏趣味的内容。针对初中学生的好奇心理,教师能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使学生产生探求问题奥妙所在的心理,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实例5】下面是《二次根式性质》的课堂导入:
师:同学们,天下竟有这样的奇事,大家信不信?
生:……?
师:蚂蚁和大象重量相等!
生:啊?!
师:大家肯定和我一样想,即使是最大的蚂蚁与最小的大象,它们的重量明显不是一个数量级的,但是下面的“推导”确实让你感到蚂蚁和大象一样重!
教师推导,学生关注。
设蚂蚁的体重为x,大象的体重为y,且x+y=2a。两边同乘以(x+y)得
(x+y)(x-y)=2a(x-y)
x2-y2=2ax-2ay
x2-2ax=y2-2ay
两边同加上a2得,x2-2ax+a2=y2-2ay+a2, 即(x-a)2=(y-a)2,
于是, = ,可得x-a=y-a,所以x=y。
师:这里竟然得出了蚂蚁和大象一样重的结论,岂不荒唐!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你能找出来吗?
生:(愕然、好奇、困惑、议论、质疑、思考、期盼……)
师:同学们,学了今天的课,我们就可以破解这个谜底了(导入课题)。
本实例用了一个荒唐的故事,产生了一个悬念,使学生愕然、好奇、困惑、议论、质疑、思考、期盼……产生激烈的认知冲突,涣散的注意力即刻得到集中。教师如果能在这个节眼上导入课题,就可以使学生欲罢不能了。这也是激发学生学习最有效的导入方法。
五、结束语
好的导入是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关键,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上好每一节课的导入环节。
(作者单位:广东省茂名市第十五中学 5250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