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王秀勤
摘要:幼儿出生后4—6年,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健康除了指生理正常无病痛外,还包括心理健康。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心理发展达到相应年龄组幼儿的正常水平,情绪积极,性格开朗,无心理障碍,对环境有较快的适应能力。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是情绪反应适度,社会适应良好。能较好的适应幼儿园按或其他新环境及新的生活。早期的心理健康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尤为重要。因此,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关键词:幼儿;心里教育
注重幼儿园精神环境建设,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的课程。精神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潜移默化性,持久性等特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的幼儿来说,精神环境的影响更是重要而深刻。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
1.热爱关注幼儿 冰心老人说;‘‘有了爱便有了一切”。爱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关注,赞扬和爱,师生同伴关系的
内涵;如温暖,关怀,宽容,安慰,奖励,赞扬,信任等等。每个孩子都渴望教师的爱与关注,都会企盼鼓励的目光与真挚的友情,都需要热情的赞美与灿烂的的微笑。幼儿会说喜欢某某某老师,因为:“她帮我梳小辫”,“她常摸我的头,她还常常让我分玩具;……….老师的这些行为常是无意的,但在幼儿的心里都代表着教师的爱和关注。同时教师还应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帮助引导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
可以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尊重,信任幼儿 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生活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个幼儿,还要努力成为幼儿的朋友,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不随便训斥,体罚孩子。教师应允许幼儿犯错,并给予幼儿改正错误的机会。这样孩子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才能心情愉快,茁壮成长。
二、创设适宜幼儿发展的物质环境
活动是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儿童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在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多方位,多层面的环境更能激起幼儿对周围的关注和探索,建立于他人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因此应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及周边自然,社区等环境,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幼儿自由自在地活动。例如活动室的书架和玩具柜要设成开放式的,高度一般以幼儿自由取放为宜;根据幼儿的特点,设置语言区,美工区,表演区等等多种活动区域,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的选择;另外要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自由的观察和探索,放松自己的思绪,自由想象与思考。
我们总感到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比较困难。其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不是虚幻的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是十分实在,可以随时随地实现的。
一位幼教专家赴台湾考察,参观了当地11所幼儿园,印象最深的是3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表情牌”。幼儿园准备了3种不同脸部表情的进园牌,分别放在3个小桶里,幼儿每天进园要在自己的名字下挂一块进园牌。幼儿今天如果很高兴,就选一个快乐的表情牌挂在自己的名字下;如果不高兴,就选一个沮丧的表情牌;心情一般,就挂一个表情一般的牌子。幼儿心地纯真,他们不会掩饰自己的内心世界,教师如果发现哪个幼儿连续几天不高兴,就会和家长一起寻找原因,设法改变幼儿的情绪,让幼儿心情愉快地生活。第二个活动是“赞美时刻”。幼儿园每天下午專门安排一段时间进行“赞美”,分大班,中班,小班进行,小朋友互相赞美优点,老师也一起赞美小朋友的优点。赞美的范围很广,诸如哪个小朋友会动脑筋;哪个小朋友前几天不高兴,今天高兴了;哪个小朋友画画得好;哪个小朋友有进步了。然后园长给取得进步的小朋友发奖。第三个活动是“今天我最高兴的一件事”。孩子们一起谈自己最高兴的事 ,在活动中孩子们快乐的情结互相感染,可以调整每一个幼儿的心理状态。以上都是非常有效的做法。
三、注重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纲要》指出;“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每个幼儿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差异。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每个幼儿,必要时可建立个人档案,对每个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每个活动的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改变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幼儿的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幼儿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扰。在进行个别辅导的同时,还要密切和家长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齐心协力,步调一致地做好工作,使家园教育形成合力,促使每个幼儿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这3个活动都非常“小”,它们都是幼儿园常规活动中巧妙地运用 心理学原理的实例,这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个幼儿园都可以学习的。“表情牌”实际上是引导幼儿自然地表现心理状态,它的成功之处,一是在于每天都做,十分自然;二是用适合孩子的方式,让孩子把真实的心理状态表达出来;三是对每个幼儿进行心理“调查”,及时掌握每个幼儿的情况,通过挂牌引导幼儿释放不良情绪,这对幼儿心理健康显然是十分有益的。事实上,有些幼儿园也有类似的做法。例如,上海有幼儿园开设了“心理宣泄室”,当个别幼儿遇事想不通时,可以进去击打各种沙袋或在纸上乱画,借此宣泄心中积郁的怨气,怒气,这种方式要比教师强制孩子接受说教效果好的多。还有的幼儿园开始实验“游戏治疗”,有针对性的对任性,孤僻的幼儿存在的心理问题,创设趣味性强并有针对性的集体合作游戏活动,提供有关道具和情景,引导幼儿的行为,疏导幼儿的心理。
幼儿之间的交往是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必要途径。幼儿从小家庭进入集体环境,会有许多不适应,如生活上吃,睡,脱衣服穿鞋等自理能力差;情绪上的依恋,不熟悉老师,同伴,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人际关系上的不协调,不像在家中可任意得到自己需要的玩具,独生子女没有和同伴合作,分享,等待,轮流玩的经验,常常会为了玩玩具发生争吵哭打等不良行为,产生不愉快情绪;行为约束方面还不太理解集体的规则,不会很好地和老师,同伴配合遵守,过多的约束难以适应,缺乏自制力等。消极的适应会产生消极情绪,积极愉快的体验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性格是个性中最核心,最本质的表现,它反映在对客观事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心理健康的幼儿一般热情勇敢,自信主动,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情绪乐观。而心理不健康的幼儿则表现出冷漠自私,胆怯自卑,被动孤僻等行为。
当然,从总体上讲,和台湾幼教界相比,我们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方面存在一些差距。有位台湾幼教老师不解的问我们,幼儿园园长要求教师搞科研做课题,投入大量时间,人力,财力,究竟能解决多少问题?有多少价值?这种疑惑不无道理,我们对课题研究,游戏研究等投入比较多,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比较困难的问题有些敬而远之。像‘‘表情牌”“游戏治疗”等这些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活动,我们的教师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原因可能是没有把精力放在常规活动的科学化上来。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做法,贴近幼儿的生活,了解幼儿的心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上多做深入思考,在实实在在的小事上下功夫,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如果能够把我们的教育教学成果从纸面上,论文里转化出来,从常规入手,从幼儿的心理表现入手,为幼儿创设表现的环境,道具,方法,就能解决实际问题,取得实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