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唐婧
你見过“角色错位”的家庭关系吗?比如:明明是孩子,却表现得像父母;明明是父母,却表现得像孩子。通常而言,一个健康的原生家庭里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角色上——父母是彼此的伴侣,孩子是被父母照顾与保护的对象,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之间彼此是平等互助的关系。这个生态系统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有对应的位置。假如位置发生了偏差,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我的来访者T女士就有着这种烦恼。她被人称为“扶弟魔”,对弟弟百般扶持:为弟弟还房贷,为弟弟买重疾险,为弟弟找工作,弟弟生孩子她给请保姆。弟弟一边花着她的钱,一边还不领她的情: 她介绍的工作弟弟不喜欢;她买的保险弟弟总想退;房子的贷款弟弟从不过问,一副理所应当的样子;她请的保姆,弟弟和弟媳天天挑剔。
此外,T女士对父母也是百依百顺:父亲想换高档车,T女士明知没必要,自己手上也没那么多钱,却依然贷款给父亲买;母亲做手术让T女士垫付医药费,说等医保报销下来就给她,结果医保报销了,母亲却把钱拿去打麻将,输光了才告诉她;母亲的远房亲戚结婚,父母让T女士给大红包,为他们绷面子…… T女士经常觉得,自己就是全家人的大家长和钱袋子,没有人真正心疼自己。
不难察觉出,T女士的家庭角色出现了问题:T女士明明是弟弟的姐姐,却活成了弟弟的母亲;T女士父母像不懂事的孩子,而T女士却像溺爱孩子的父母。如此错乱的角色混淆是如何发生的?
T女士出生在农村,五岁开始做饭。父亲外出务工,母亲喜欢打牌。上小学的时候,T女士每天中午都要回来给母亲做饭,做好了饭挨家挨户去找在打牌的母亲。有时候母亲正打在兴头上,她只能饿着肚子在一边等着;母亲打牌输了迁怒于她,她还得哄着。弟弟比她小七岁,几乎就是她带大的,只要她一放学,母亲就把弟弟丢给她,自己出去打牌。她背着弟弟做饭、背着弟弟学习,家里还摆了个小摊儿,她还得背着弟弟摆摊卖货。
在父母心中,T女士似乎从来就不是个孩子,而是这个家的小家长、顶梁柱。他们总觉得弟弟年纪小、能力弱,需要姐姐多照顾,而T女士似乎没有什么做不到的事,并且永远不会有脆弱和累的时候。
原生家庭中的角色错位常见于两种情况:孩子充当了伴侣的角色,孩子充当了父母的角色。 在角色错位的原生家庭中长大的人,容易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角色混淆、对自己定位不清。他们常常压抑隐忍、委曲求全,过度承担和损耗自己。背负着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承受过多的压力。同时,他们还易被别人侵犯边界,也易侵犯别人的边界,常遇到人际关系困扰。总的来说,生活得很累又费力不讨好,常有过度付出后的亏空感和不公平感。
令人不解的是,在角色错位的家庭中,子女明知自己被过度索取却无法拒绝,甚至自己主动去承担。这是为何?在这其中有一条隐形的控制线,叫做“内疚”——父母用爱的名义绑架子女,如果子女不遵从父母的意愿,内心就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道德评价(不爱父母、不孝顺、没良心),从而陷于自我攻击的痛苦中,继而迫使自己去服从父母。这,就是原生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心理控制逻辑。
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顺从父母就是对父母爱的表现,实则不然。要知道,爱和控制是两回事。爱是心甘情愿的付出,并且在付出的过程中双方都有心理获益,而即使你不为对方付出,也不会因此而承担内疚和痛苦。但“控制”却相反,它是由一方的委曲求全,去成全另一方的一意孤行。爱带给我们的是滋养,而控制带给我们的却是压力和负担。
放下内疚,勇于保护自己的边界。在你该在的位置上承担你应负的责任,用自己舒服的方式向父母表达爱。放下生活中的不该承受之重,实现更加轻松和舒展的人生状态。
345750033829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