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发“一问”而动全文,“长文短教”模式的实践和探索

时间:2024-05-10

罗成义

摘要: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从而节省课时,成为现如今教育教学中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教育者要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问”,发好“一问”而动全文,其教学价值不可低估。发好“一”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发好“一”问,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语文课堂;长文短教;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112

从目前高中实施的苏教版教材来看,所选的篇目多且文章都比较长,特别是现代文阅读,语文教师普遍感到课时不够甚至紧缺,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效率从而节省课时成为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在高中优质课推广课和新课程样本课展示活动中,笔者上了一节样本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个人认为这是“长文短教”模式的有益尝试。

一、实践探索

笔者上《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时,在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带着一个大问题去速读全文:“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思考伽西莫多为什么流泪,他的眼泪可能包含哪些情感因素?”学生很快找到文中关键性的一句话:“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流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抓住重点词语并结合有关伽西莫多心理、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的句子展开分析和争辩,体悟和概括出泪中的情感因素。1.感激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他极其口渴时喂水他喝,充满了无限感激。2.自责之泪:伽西莫多原以为爱斯梅拉达上刑台也是来报复他的,但是他错了,他为自己误解爱斯梅拉达而流下了自责之泪。3.悔恨之泪:伽西莫多不辨好坏,听信克洛德·孚罗洛的话,劫持爱斯梅拉达,他为自己的荒唐行径感到悔恨。4.开心之泪:对爱斯梅拉达在被他劫持后,自己受鞭刑的时候,能帮助自己,觉得异常的开心。5.觉醒之泪:伽西莫多从爱斯梅拉达身上看到了希望,他既然知道劫持爱斯梅拉达不对,那么他也应该会想到克洛德·孚罗洛行为的不当。而当他因劫持受到笞刑时,克洛德·孚罗洛作为伽西莫多的惟一希望却弃他而去,这多多少少会令伽西莫多伤心痛苦,故而这一滴泪可能是他开始觉醒之泪。

通过这样一个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学生在揣摩语言的背后读懂了人性的美丽与复杂,而这正是这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根本意义。在把握文章主要情感的基础上,笔者又创设了以下几个小问题并逐步加以引导解决。

(1)从这滴泪中,折射出人物怎样的性格?学生明白了爱斯梅拉达的美丽和怜悯、克洛德·孚罗洛的丑恶与冷酷,群众的麻木无知,以及伽西莫多自己内心的善良和觉醒。

(2)由此可见,本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完成了“学习多角度对比表现人物性格和主题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3)能讲讲自己关于泪的故事吗?如果没有,谈谈经典著作中泪的形象。通过学生自己的讲述加深了对小说情感的体验,最后笔者把自己珍藏的成长中的一滴泪跟学生分享,升华了学生对人性的理解。

二、实践反思

1.现场反思。笔者上《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能紧扣这一专题教学主题——“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按照问题探讨的主要教学方式,抓住小说中的“泪”的形象进行散发式的提问,解读出主角伽西莫多“泪”的情感,“泪”所折射出的人物性格,再融进师生自己珍藏的“经典泪”,一球紧扣一环,既培养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更提升了学生的人文情操和人文素养。这种“大珠串小珠”的提问方式展现了笔者精湛的处理教材的能力,也使笔者在课堂中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教材。

2.再度反思提升。问题的解决,不仅会产生成就感與自信心,又可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重要动力源泉。笔者和潘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能注重创设问题情境,注重用问题探讨的模式引导教学。我们都能在认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问”,发好“一问”而动全文,其教学价值不可低估。

(1)发好“一问”与新课程的联系

发好“一问”,立足于精,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构成问题“空缺”的知识经验。这两堂课在整个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师生同处一个起点,平等参与,并做到过程与结果并重。另外,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令笔者欣慰,课堂气氛活跃而不失和谐。新课程的教材内容繁重,通过这两堂课的实践活动可见,发好“一问”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让精减课时成为一种可能。

(2)发好“一问”基于对教材的深入研究

笔者为创设这鲜活的“一问”,在研究教材上花了不少心思,潘老师也不例外。教师只有精心研究教材,才能融会贯通的理解和驾驭教材,依托《新课程标准》和《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发问,所设计的问题方能具有操作性和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材。

(3)处理好“一问”与其辅助性问题的关系

新课程不提倡“满堂问”,但也不仅有“一问”。为解决主干问题,可以设计几个小问题服务于“一问”,也是为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把大问题分成若干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发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没有大问题,一味地发问,将使教学过程繁琐而零碎;没有小问题,教学将过于空泛而不具体,上述两堂课都很好地处理了这二者这间的关系。

(4)宜于文章精妙关键处发好“一问”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少提问的误区,或过于简单,或过于空泛,或过于繁难,往往造成教学的被动甚至失败。笔者抓住小说的情感内蕴和主旨进行提问,大处着眼,潘老师于细微处发难,恰到好处。平时教学宜抓“文眼”提问,从位置上看,“文眼”常出现在文首、文中、文首尾、篇末、标题等地方,如《荷塘月色》中开篇句“这几天笔者心里颇不宁静”,《绿》中结束句“笔者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从“文眼”句的表达方式看,因“文眼”是用以传神达旨的,所以在表达上常常是议论或抒情句。从文体特点来分析,文眼往往是散文的“神”,议论文的中心观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发好“一问”,可以使教师执简驭繁,做到“长课短讲”;发好“一问”,强调师生,生生平等讨论,允许争鸣,充分肯定学生的创见;发好“一”问,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由此可见发好“一”问,是语文教学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作者单位:浙江省永嘉县博文实验学校325100)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