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探究的培养

时间:2024-05-10

◎黎洪福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与培养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的认识。

一、创设探究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创设导课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创设情境的方式多种多样:妙趣横生的游戏、引人入胜的故事、设有悬念的实验、促人深思的发问等都可作为创设情境的方法,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聚拢起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以故事的外景为引子,以探索的内容为正文,从点到面,由表及里,艺术化地表达出科学世界就在生活的点滴内,真真地投入到了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践中了。这时我们会惊叹,学生的创新潜能是难以估量的,而课堂也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答案而变得精彩。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发现问题,积极探究的欲望,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探究的积极性,激活探究的思维。比如,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一个“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其间,使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例如,《电磁铁》一课,让学生准备好电池、导线等,上课时教师把要求和注意事项告诉学生,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进行比赛,鼓励学生看谁做的电磁铁磁力大,学生分组探究,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学生既分工又合作,班内充满了竞争的气氛,探究活动就由此开始了。

二、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环节设计要有开放性,幅度要大,这样学生才有可能真正进入探究状态,进行充分的探究;只有开放的幅度大,学生才可能少受教师的遮断刺激。如在《教学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一上课就出示了带底电池和灯泡,让学生用电线接亮小灯泡,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活动,却还是难住了学生,学生上台演示时,接来接去都搞不明白这线该接在何处,后来请同学们共同探讨,终于得出了结果,原来只要把底座的弹簧压倒,就能把电线插进去就行了。虽然花去不少的时间,却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合作探究。

从以上的教学环节看,教师没有过多的干预学生的活动,只是作为一个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的角色参与,保证学生研究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学生才能真正独立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体,体现他们的自主。

教学《热胀冷缩》时,学生只对吸管中的水滴会往外推,向里流感兴趣,到底是水还是空气在热胀冷缩,全然不顾。一节课下来,热热闹闹,为动手而动手。究其原因,是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思维相脱节,探究只成为一种外在形式。让学生体验到收获的喜悦和兴奋,否则总是探究不出什么结果,学生也会丧失对探究的兴趣和信心。

三、关注探究的课堂过程,促使学生体验成功

科学探究学习决定了其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和生活化,教材中有大量的反映人们生活的内容,但更多资源还在生活世界中。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心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主动性,不要把学生禁锢在教室这样一个狭小的空间里,不局限于40分钟的课堂教学,更不拘泥于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而把学生引领到校园、大自然、生活的大环境中去。

在学习《我们周围的动植物》一课时,老师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收集观察部分动植物,一小组学生提出:“我们小组到花园里摘些叶子回来研究。”但另一组的学生马上反驳:“不能这样。植物是有生命的,把它的叶子摘了会很痛的。”学生提出了许多建议,最后大家提议可以到花园里去实地观察或者收集落叶观察。又通过小组间的交流,综合大家意见,做出完整的结论。当学生通过亲历整个过程得到鼓励时,学生充满了自信,同时,从中体会到了快乐。

四、巧用资源,让学生勤于探究

科学课是综合课程,涉及面广,因此,它的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存在于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学生提供许多无法亲身体验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深入实际的探究能力。比如《寻找有生命的物体》一课,让每个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用瓶子装一个小昆虫,拿一片树叶或小草到学校来交给我,这样上课时就有了大量胜过多媒体图片的实物。不但解决科学课教学仪器的短缺问题,而且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习惯于探究,在活动中发现,在应用中拓展,在探究中学习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科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不受时空限制,实现科学的应用价值,将探究活动引向纵深。

总之,科学课的探究过程是将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的过程,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使学生真真欣赏到“科学素养”的内在之美。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