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0
◎卢一笑
现在无论是商场饭店、还是在我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上一旦得空,双手解放很多人就会低头看着手机。“低头族”一词的出现就是对当今社会现状的恰当描述。随着科技的进步,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已完全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当我们的生活逐渐被手机所控制,我们缺失的东西会越来越多。如手机会缩短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从而减少了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导致孩子的问题家长不能及时发现,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验证自己的想法,于是我利用假期的时间在我生活的城市的主要街头进行了一次随机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包含了两项内容:一、您在家玩手机的时间为多少小时?另一项:您注重孩子习惯培养时期应该在哪一个时期?一共发出去了1000份的调查问卷,收回了976份调查问卷。(调查问卷的主要发放对象为年龄在30-40岁之间的人群)。
调查问卷(一)——您在家玩手机的时间
从统计结果来看:每天在家玩手机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内的只占5%,在家玩手机的时间在一个小时以上两个小时以内的只占8%,每天在家玩手机在两个小时以上三个小时以内的占43%。每天在家玩手机在三个小时以内的占36%。每天在家玩手机在三个小时以上的占8%。
调查问卷(二)——您注重的孩子习惯培养时期
从统计结果来看:86.7%的人认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幼儿期培养;13.3%的人认为孩子的行为习惯应该从小学培养。14.3%的人认为孩子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幼儿期培养;67.6%的人认为孩子的学习习惯起应该从小学培养;18.1%的人认为孩子的学习习惯应该从初中培养。在我们随机调查过程当中,有一个调查者说培养习惯,那是老师的事情,跟我们家长有什么关系?难道习惯的培养真的是像这位家长所说的是老师的事情吗?是这样的吗?
现在无论是从广播、媒体、杂志、报刊、手机等传播工具一直都在传出校园欺凌现象;青少年得抑郁症出现低龄化趋势;在我们的身边经常能看到、听到:现在的孩子很自私,不懂得与他人分享,只知道索取,不愿意付出;孤独,安全感极度缺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比较低;越来越多的孩子普遍存在言语,行为上的暴力倾向。随着我们现在的生活条件的逐渐改善和提高,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投入也越来越多。目前,受某些考试的影响,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而忽略了孩子心理的需求。有些家长一味追求分数,对自己孩子各方面要求完美,这些要求增加了孩子的心理负担,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和自尊。但是当孩子出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时,我们就能把所有原因全都归结于孩子本身吗?常言说:“养不教,父之过”。家长光是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报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儿,想办法进最好的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而忽视了在日常孩子的养成教育上采取积极正确的方法。忽视了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习惯的培养。钱是投入了很多,但家长真正投入多少情感?难道这与我们现在的家长玩手机没有直接的关系吗?
我们试想有这么一个场景:孩子今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一些争执,本想着回家之后与父母把这事情沟通一下。吃完晚饭了,“爸,今天我在学校与我们同学发生了点儿事情。”此时的父亲正在看手机,当孩子叫了几声之后,父亲没有反应。于是孩子,走到父亲跟前拿走了手机。“爸,今天我在学校与我们同学发生了点儿事情。”“你看你这个孩子,同学之间有多大的事情,你没看我忙着呢吗?找你妈去。”于是父亲就把手机又拿了回去。孩子于是去找了母亲。“妈,今天我在学校与我们同学发生了点儿事情。”“等我洗完锅了,你再来跟我说,自己先去写儿会作业。”等孩子写了一会儿作业出来又去找母亲。此时母亲朝孩子摆了摆手。“先去写作业,我电话打完了再说。”直到孩子睡觉父母亲都与孩子没有沟通,今天孩子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这样几天过去了。直到孩子在校园发生了校园欺凌事件。此时的家长还在埋怨孩子为什么不早点跟家长及时沟通。
场景二:小明这几天上课一直睡觉,作业也没写完。于是老师请了家长,把这几天小明在学校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了沟通。老师觉得有可能是这几天孩子在家一直用手机打游戏,要么就是看小说。家长觉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因为孩子手上就没有手机。于是老师让家长回去再把孩子观察一下。而这种状况又持续了几天。老师再次电话联系了家长。希望引起家长的足够重视。于是家长假装睡觉了,再在悄悄起来,看看孩子在干什么。掀开孩子的被子一看,原来孩子真的在玩手机。手机是孩子用过年的压岁钱偷偷从网上买的。
场景三:孩子们经常会给家长说“当我这个做好了,你就给我买个手机。”你给我买个手机我就好好的学习;手机拿上了就开始拼命的玩,把学习抛之脑后。或者是家长没有买手机,孩子就开始无休止的闹,摔东西,撕书,不上学,直到家长妥协。
场景四:帮我写下数学作业,回头给你发五块钱微信红包。
这些情景在我们生活当中,现在随处可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必须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特别是与孩子交流时,要学会平等与孩子交流,要善于换位思考注意自己的言行,关注孩子的心理感受,这样会减少孩子与父母的隔阂,让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在言行举止上父母首先要教孩子尽可能把信息完整的表达出来,让别人明白意思,这样可以方便孩子与他人沟通,其次要让规范孩子的行为,让孩子举止得体大方。当孩子出现问题,父母尽可能做到用事实教育,就事论事,减少主观评价。如果我们想为孩子安排什么时,我们应给予孩子不是强迫的,而是建议,让孩子自己决定。这样在今后的生活中孩子就会形成一个换位思考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掌握一种直达人心的说话技巧,更好与他人沟通,这点可以直接体现人的情商和修养。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用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传递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做好引领示范作用,懂得欣赏和赏识孩子,这样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就会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有魅力,有个性的孩子。
作为家长不但要在生活,学习上关爱孩子,更要体察孩子的心理,同时也有意识的带孩子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比如参加一些拓展训练营,空间逃生游戏。孩子在参加有挑战性的活动中会通过思考,动手实践来解决眼前困难。要教孩子一些正确的应变对策,引导孩子思考的同时,教会他们自救的技能和面对挫折,我们应该怎么办?你就会发现孩子的在观察模仿,解决问题中逐渐增强自身的能力。这样就培养孩子愿意主动去思考,只有随时调整自己,才能使自己始终处于主动地位的习惯,会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和懂得解压。
只有家长设身处地的去关心孩子,孩子才会在欣赏中健康成长,才会约束并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才会自我管理。才能养成在任何时候都能有良好自我形象的一个习惯。充满自信能积极大胆的做事。
我觉得孩子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有一个良好的性格和一个良好心里承受能力。这样我们才能适应这个社会,而不能让社会来适应我们。
孩子不亲近你,你很难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智能手机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家长如何使用,如何自控,如何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并及时地向孩子传达:我已经开始放下手机了,我在关注你,我想听你说,我愿意与你交朋友,孩子你感受到好了吗?成功的家庭往往能培养孩子更优秀的素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