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宿州“试验田”

时间:2024-04-24

■本刊记者 王运宝

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为什么种地?这些成为全国关注的公共话题。拥有两块国家级招牌的宿州市,在打造农业版“经济特区”的路径探索中,能否贡献出解答三个疑问的新启示?

3 月初春,皖北平原上的阵阵晚风仍然略带寒意。张亚洲站在土地流转后的麦地田埂上,把用标准A4纸打印的《十年以后谁来种地》拿给本刊记者。从这份材料上看,定稿时间是2012年2月19日。

宿州市埇桥区时村镇植保协会会长、濉河村村主任张亚洲说话声音洪亮,站在他的小麦地头,张亚洲把自己日思夜想的一个大问题——谁来种田、如何种田,重复了许多遍,并一再强调要把他写的材料看完。

这称得上是一位中国普通农民的“忧思录”,他的背后是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严峻现实。因此,怎样找到一条农业经济发展的新道路,像张亚洲这样发自最基层的声音,更有意义。

但是,这个问题不能仅仅停留于思考层面,在基层实践与国家层面的规划中,张亚洲所在的埇桥区、宿州市,已经迈开探索新路径的铿锵脚步:2011年12月,宿州市成为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是安徽省唯一一家市级试验区;此前的2010年8月,埇桥区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安徽省获批的只有两个,另一个是芜湖市南陵县。

有了这两块“国字号”招牌,宿州被称为现代农业“试验田”、农村经营组织体系创新的“样板区”,在打造农业版“经济特区”的路径探索上,又将有怎样的启示?

“地保姆”

在位于宿州市埇桥区时村镇的办公室里,张亚洲的办公桌对面墙上,写有“科学发展观”5个大字。在办公室的四周,是各种各样的照片,有农业新机械、集约化种植、农田服务队的照片,还有描写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和土地流转的诗歌,这些散发着淳朴乡土气息的诗歌与领导视察的照片,并排放在一起。

土生土长在宿州埇桥的张亚洲,1989年开始在家经营种子和农药,到20世纪90年代初,张亚洲尝试进行土地集约化种植,被称为埇桥区第一人。

在接受本刊采访前,张亚洲特意带着我们走进他承包的麦地,绿油油的小麦随风摇曳,但一埂之隔的另一家农田里,小麦明显泛黄,一眼就看出区别。张亚洲介绍说:“这就是管理到不到位的差别,同样的天时,只要多施一遍肥,效果马上显著。”

“最开始做土地管理服务是因为什么?”当本刊记者提出这个问题时,张亚洲讲述了一件发生在8年前的小故事,恰是这件小事触发了他。

2005年的小麦打农药时节,一位老太太弯腰驼背提着一篮子鸡蛋,来到张亚洲的农药店,她要用卖鸡蛋的钱来买农药。但由于儿孙们都在外打工,她看不懂怎样用农药,而且她也干不了打农药这种体力活,于是,老太太对张亚洲说,“你能不能帮我家打农药,我多给钱都行。”看到这种情况,张亚洲就帮忙找人到老太太的麦田里打农药。

打完农药后,老太太又特地来表示感谢,这件事让张亚洲萌生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成立一支队伍,给农民做田地管理服务?于是,植保协会在张亚洲的牵头下诞生了,一场被称为“土地服务承包运动”的田地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张亚洲对《决策》记者作了一番比较分析,实行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外出务工人员像“候鸟”一样往返城乡之间,来回一趟进行几亩地的田间管理,一是浪费了打工时间少赚钱,二是花费来回路费。但是家里的几亩地又不得不进行除草打药灌溉等田间管理,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这种情况下,由留在农村的人组成一支管理服务队,就可以进行田地集中管理。“这是一种能够实现外出打工者赚钱、田地管理和粮食丰收的双赢办法。”张亚洲告诉《决策》:“我就是一个联结点,需要进行田间管理的地块告诉我,我打电话组织人来进行管理,每亩地收取6元左右的服务费,每一位参与管理的人还可以获得一定量的报酬。”

张亚洲将这种模式总结为“三统一代”:“就是统一粮种、统一耕种、统一管理,代收粮食。外出打工者不愿意回家种田的可以自愿委托给服务队耕种管理,为农户服务的田块产量保证不低于农委每年的上报产量,低于上报产量的,服务队按上报差距赔款,收获后结账。责任服务收费种田,省钱、省事、增产。”由于张亚洲解决了众多外出务工者的后顾之忧,被当地人称为“地保姆”。

实际上,早在2007年,张亚洲第一次500亩连片经营就已成功。到2008年,他又总结推广了多种土地组合服务形式,有单季承包、保底承包、收服务费、全包。张亚洲告诉《决策》:“这些操作模式就是给农民工做个后方的‘大管家’。”从实践效果来看,2008、2009年连续两年粮食产量比单户种植增产20%,成本降低15%,两项相加相当于增收35%。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呢?张亚洲告诉《决策》:“因为连片大面积集约化种植,有利于大型机械操作,好管理,能及时防治病虫害,使用测土配方肥料和良种换代,还可以秸秆百分百还田有效利用。”

2010年,张亚洲的“三统一代”集约化种植,扩大到4186亩。同年,宿州市委、市政府以宿发〔2010〕12号文的形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张亚洲也许不会把自己的集约化经营实践与宿州市的文件联系在一起,但这份12号文件,已经成为宿州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总纲。

张亚洲7年的集约化种植证明,这种模式可以有效地发挥高科技、先进农机的作用,充分利用水利资源设施,减少土地浪费,还便于推广优良品种,节省开支多打粮食。于是,当地便流传起这样4句话12个字的顺口溜:“交出地、去打工、多收粮、乐轻松。”在宿州当地,多家专业合作社纷纷仿效推广,仅宿州市科技专业合作社,一年就集约土地2000亩。

“农业达人”

在担任时村镇植保协会会长的同时,张亚洲还有个身份,是天益土地流转合作社负责人。

2010年,天益土地流转合作社与时村镇红旗村108户农民签约土地流转合同,签约面积366亩,合同金额18.3万元。天益合作社对签约土地实行连片种植,2010年收获小麦平均亩产1050斤,比分散种植单产增加10%。张亚洲告诉《决策》:“土地流转承包合同5年一签约,500元一亩,现在我流转有600亩地。”

在张亚洲的办公室里,有一段他自己创作的诗,来形象地概括土地流转:“农业要想大发展,土地必须要流转,统一耕种统一管,粮食绝对能增产。耕地还得集约化,省了时间把工打,挣到钞票寄回家,生活改善新变化。”虽然没有严格的诗词押韵,但朴实无华的文字中,流露出张亚洲对土地的无限情感。

如今,天益土地合作社已成为埇桥区土地流转的3家试点之一。在2011年,全区共流转土地35万亩,并在25个乡镇建立起土地流转服务中心,325个村全部建立流转服务站,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化、快速化,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不仅仅是埇桥区,在整个宿州市,土地流转的形式创新正在涌现。萧县天之润土地流转农民专业合作社于2009年3月正式注册,现有社员2000多人,带动农民30000多户,已成功流转土地10000多亩。还先后带动40000多农户与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国家甘薯中心、安徽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合作,采用订单生产,亩均增收70多元。

实际上,张亚洲不仅仅是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实践者,还是个地道的农机发明家。在张亚洲合作社的一楼,展示着他的许多发明,有电捕虫器、高效轻松喷雾器,还有灭茬播种联合机、肥料播撒机等。其中,利用电光原理发明的捕虫灭虫灯,早在2004年9月就申请了专利,张亚洲告诉《决策》:“我得到了发明型、实用型两种专利,还有2000元专利费。”2009年,张亚洲被评为宿州市“十佳科技致富之星”。2011年10月,又获得了埇桥区专利优秀奖。

为了能够获得更多的农业信息,从未上过学的张亚洲,不仅自学农业科技知识,还学会了使用互联网,并注册了名为“关注三农”的网易博客。用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张亚洲称得上是一位“农业达人”。对于现代农业如何发展,这位“达人”也有自己的思考,张亚洲告诉《决策》:“就是要鼓励年轻人科学种田,一个村不用太多,只要有3位懂科技会管理的年轻干部,现代农业就会迅速发展。”

3月14日,当本刊记者走进张亚洲的办公室时,一张农机分布网络图格外引人注目。目前,张亚洲的合作社拥有大型农业机械6台,打药机械128台,每台农机在什么地方,这张图上一目了然。

但张亚洲仅仅是一个缩影。截至2011年11月30日,宿州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62个,社员发展到3041人,服务农户24.8万户。2011年耕、种、收、灌溉、植保等作业服务面积达到530万亩,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服务总收入达1.02亿元,比2010年增长153%。

实际上,在整个宿州市,像张亚洲这样的“农业达人”越来越多,比如伟丰种植合作社理事长李伟、意利达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素兰、化东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化东、八张村党支部书记张茂义……他们共同支撑起宿州现代农业“试验田”的创新实践,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问题,可以概括为三个字——“人、地、钱”。

“人、地、钱”

“我作为农村基层干部,深知农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投入和科技问题,更重要是‘人’的问题。虽然科技投入改变了传统的种植模式,现代机械把劳动力从繁重的耕种收中解放出来,但这些只是种田的一个环节,要想从长远角度提高粮食产量,必须依靠科技,必须依靠‘人’来实现科技。种地成了打工者的负担,依靠老人、妇女、儿童组成的农民队伍是无法胜任科学种田的。当前农民队伍出现断层,十年以后广袤土地靠谁来耕种,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社会问题。”张亚洲在《十年后谁来种地》的开篇部分,就提出了问题的核心——什么人来种地。

以濉河村为例,全村共有人口3253人,土地5208亩,18-60岁的劳动力外出打工者占96.8%,年轻妇女和女青年外出打工者占68.6%,全家外出的占总户数的12.3%。

就在张亚洲写出这份调查报告的一个月前,1月12日,农业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了全国24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宿州市成为其中之一,具体承担“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试验项目。

就在张亚洲成立植保协会的2005年,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宿发〔2005〕)17号)。截至2011年12月底,宿州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66个,“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到一个数量持续增长、质量逐步提高的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依托主导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宿州市委政研室和宿州市农委的联合调研报告如是说。

距离张亚洲所在的时村镇20公里的灰古镇,是埇桥现代农业示范区核心区。灰古镇八张村富民瓜菜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7年12月,在会长王守兴的带领下,现有社员130人,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户2400户。富民合作社施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在产业操作上“五统一”:统一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指导、统一田间检测、统一商标品牌、统一市场销售。

宿州市委政研室和宿州市农委的联合调研报告认为,农业内部缺乏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经营主体,是最突出的问题。本刊记者在采访中获悉,宿州市农村改革试验区的主要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培育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三大经营主体。

从实质上来说,张亚洲一直眷恋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解决好“三流”,即农民流动,土地流转,资金流向,分别对应的核心就是三个字“人、地、钱”。不管是张亚洲的天益合作社还是富民合作社,都是宿州创新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生动实践。

当下,工业扩张、农业提升和城镇扩容是宿州崛起谋划实施的三大战略。放在这样的背景下观察,拥有两块国家级金字招牌的宿州,将可能在现代农业“试验田”中耕耘出一条新路,不仅仅解答张亚洲提出的“谁来种地”,更是为破解“如何种地”提供新的解答思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