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青岛走向“深蓝时代”

时间:2024-04-24

■冷 静

“蓝色硅谷”建设所依托的海洋科技优势相对突出,“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的根本要求,将会助其成为国内引领海洋经济高端发展方向上的领头羊。

20 12年3月1日,青岛陆地与海域面积内,“一区一带一园”500多平方公里被盖上“蓝色硅谷”印章,这是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复一年后,青岛为自己展开的新蓝图。

所谓蓝色硅谷,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青岛涉海机构集中、海洋研发人才密集的优势,培育海洋科技的研发中心、科研成果的孵化中心、科研人才的集聚中心,国内外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与经贸合作中心。

业界认为,山东半岛成为国内首个以海洋经济为鲜明特色而晋级国家战略的区域板块,为青岛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青岛借机打造蓝色硅谷,将推动其全面步入“深蓝时代”。

蓝色硅谷的区位坐标

“国际海洋科技教育中心、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引擎、青岛滨海科技新城”,这是《青岛蓝色规划》对于青岛蓝色硅谷的发展定位。

如果以国际为纵向参照系,以国内为横向参照系,青岛蓝色硅谷规划在这张坐标图中身居何位?

如今,国际上海洋科技突飞猛进,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沿海国家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海洋经济也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产业范畴不断向多领域拓展,经济总量逐年增加,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经济增长。但与此同时,国内海洋开发仍以利用自然资源为主,海洋产业发展的结构不合理,2009年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渔业等传统海洋产业占全部海洋产业增加值的77%,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电力等海洋新兴产业产值只占5%左右。借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建设,青岛打造蓝色硅谷、发展海洋高科技,可谓赶上了国际潮流,填补了国内空缺。

国内沿海省份,近几年来也开始明显加快抢占国内海洋经济制高点的步伐。广东依靠全国第一的海洋经济实力建设“海洋强省”,浙江舟山群岛获批为第四个国家新区,同时也是我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其他沿海省份也纷纷制定赶超战略,力求在激烈竞争中领先一步。目前,我国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基本形成,以山东、浙江、广东为代表的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三大海洋经济区发展迅速。在青岛建设蓝色硅谷的同时,宁波也在打造海洋科技城,广东已经推出《广东省科技兴海规划(2010年~2015年)》。

纵观全国的经济转型,其实质都是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经济发展中的高科技含量。青岛市构建蓝色硅谷,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提供重要科技支撑,这无疑是其在国内沿海领域抢抓发展先机的最佳选择。

与此同时,借力国家战略规划以及青岛在海洋科技与产业等方面的优势,蓝色硅谷也将为我国其他沿海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对比其他地区,蓝色硅谷建设所依托的海洋科技优势相对突出,“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的根本要求,将会助其成为国内引领海洋经济高端发展方向上的领头羊。

另外,蓝色硅谷究竟发展到什么样的高度、广度和深度是一个大问题,这是关系到青岛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发展的战略问题。

对于青岛来说,蓝色硅谷不仅仅只是一个增长点的概念,也不仅仅是一个科技园的概念,而更应该是一个增长极的概念,是拉动青岛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动力。可以说,蓝色硅谷建设的关键在于如何进行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体制机制保障,但这一点并没有在规划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自2005年以来,国家已先后批准设立了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10多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宗旨是要改变多年形成的单纯强调经济增长的发展观,要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城乡关系、土地开发和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推进改革,形成相互配套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将为青岛蓝色硅谷规划落实过程中的制度建设提供参考。

海洋革命新浪潮

王印庚一直从事海参种苗和海洋水产病虫害等方面的研究,作为海洋科技领域的研究专家,他对蓝色硅谷规划中的一句话深有感触:“海水养殖的五次浪潮均起源于青岛。”五次浪潮是青岛海洋科技发展的一个缩影。对于即将到来的蓝色硅谷,王印庚认为将会引领海洋产业进入一个新时代,引发海洋革命新浪潮。

依据规划蓝图,通过蓝色硅谷建设,青岛将加快集聚一批世界一流的海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海洋高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提升我国在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海洋发展由浅海向深海、由传统海洋产业向新兴海洋产业、由粗放用海向集约用海的战略转型,使我国海洋科技水平进入世界前列。

引领海洋革命新浪潮,打造蓝色硅谷,这种历史性的“大手笔”能否为青岛所承载?或者说青岛是否具备了足够底气来完成这项使命?

资料显示,目前青岛拥有中国海洋大学等7家国家级海洋科教机构,1个国家级、17个省部级海洋类重点实验室,22艘海洋调查船,9个海洋观测站及10个海洋数据库;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家级平台正在加快建设;海洋科研教学机构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涉海领域两院院士占全国的70%左右;承担了“十五”以来国家“863”、“973”计划中55%和91%的海洋科研项目,荣获的国家海洋创新成果奖占全国50%。海洋科学研究整体水平国内领先,多个领域具有国际竞争力。

可以说,青岛的海洋科技优势在全国无出其右,正蓄势待发。

另一组资料表明,青岛已具备发展海洋高科技,并转化为海洋产业的深厚功底。目前,青岛已经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示范基地、海水淡化示范城市,是我国新兴的海洋新药及海洋生化制品研发和生产基地,是世界最大的海藻加工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舰船涂料及功能材料科研生产基地。2010年,青岛市海洋产业产值1350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6%;新兴海洋科技产业产值23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80%,占全市海洋产业产值比重达17.5%,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蓝色人才高地”

人才与产业将是“蓝色硅谷”能否深入的关键因素,“蓝色人才高地”与海洋科研产业化将引导青岛走向深蓝。

可以说,蓝色硅谷的两大支撑,科技研发与科技转化,不但离不开人才,而且对人才素质要求较高。

据分析,青岛在海洋科技领域面临的一突出问题就是结构失衡,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人才占绝大多数,应用人才、经营人才、复合型人才还很匮乏,青岛海洋科技应用技术开发人才与基础研究人才的比例仅为1:3。而在众多基础研究人才中,除在海洋生物技术领域人才优势明显外,青岛在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矿产与新能源利用、海洋仪器仪表等领域的科研人才,都很缺乏。即使在海洋生物科研方面,大量人才和项目都聚集在水产养殖上,而海洋生物制药、海洋生物材料等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

依据规划,在“十二五”末,青岛将实现海洋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由2010年的4000人左右,增加到8000人左右,基本建成海洋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

人才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靠本地培养,一方面需从外引进。围绕蓝色硅谷建设,青岛将着手系统地解决各类海洋科技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短缺的问题,建立并完善人才“选得准、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政策、机制和环境。

据悉,目前争取在青岛组建中国山东海洋人才市场的设想已经成型。以海洋人才市场为交流对接平台,青岛将立足打造成为东北亚地区的海洋人才集聚中心和交流中心。

据介绍,位于青岛即墨鳌山卫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即将投入使用,这是国内在海洋领域内唯一一个国家实验室,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等五支“国家队”共同组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国内第一、世界第七的海洋科研机构。

此外,青岛还将加快推进国土资源部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搬迁、国家海洋局一所鳌山涉海综合实验基地、农业部黄海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遗传育种中心和黄渤海渔业生态与环境观测站建设。

如何拉长“短板”

5年初现形,10年基本建成。这是蓝色硅谷规划的两步走目标。

事实上,积聚国家政策、海洋科技、地理区位及人才优势的青岛,下一步仍然任重道远。蓝色硅谷在功能定位上不能仅仅以海洋科技为主要特色,而应该要把创新与创业平等地作为区域发展的主要特色突出强调出来。

从美国硅谷的发展经验来看,那种仅把大学、科研机构和风险资金等放在一起就能成功的观点是难以成立的。硅谷不仅创造了新公司和新经济,更重要的是创造了支持这种新的产业核心技术发展的完备系统,它主要包括硅谷的创业文化和专利保护、完善的金融资本服务和丰富充足的中介服务资源。硅谷首创的科、技、产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应是硅谷发展的内在动力。

青岛蓝色硅谷也并非仅是海洋科技资源高度集聚的概念,它在内涵上更包含了可以让创新活力充分迸发、使科技成果顺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强大海洋产业优势的全新机制。而这后一点,恰恰是目前青岛的短板和软肋。

虽然当前集聚了国家水准的庞大海洋科技队伍和科技成果,但青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却不足20%,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其良好条件很不相称,未形成海洋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态势,不少在此研发的海洋科技成果流失到浙江、广东转化,“墙内开花墙外结果”。

创业领域的专家提出一个概念——“创业生态”,是指一个城市或国家的创业环境、政策、氛围等因素的综合。对于青岛来说,这个概念似乎更具深意,就是借“蓝色硅谷”努力探索青岛海洋科研产业化的实现路径,全力打造海洋科研的创业生态系统。

在未来5年蓝色硅谷规划实施中,青岛拟组织总投资达到6000亿元资金,投向逾300个项目。同时,青岛已决定拿出100亿元设立国内第一支蓝色经济基金,推动大项目引进和开工建设。根据规划,青岛将主要引导这些资金投向四大科技创新重点领域,期待能突破关键技术,努力打造产业基地。

青岛斯可利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勇最关心的是融投资的政策优惠,“说实话,对于我们这样的海洋企业来说,资金的支持非常重要。像我们现在还有很多很好的项目没有推广,很多想法没能付诸科研,而限制因素就是资金。”

诚然,硅谷是无法复制的,蓝色硅谷只有走适合自己的路才能成功。

青岛只能静下心来,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因地制宜寻找解决方案。一是青岛要突出发挥海洋科技的区位优势和竞争潜力,通过建设海洋科研成果公共转化平台,加快海洋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努力改变海洋科技与海洋产业发展严重失衡的局面。二是科技创业过程中,要有明确的分工。创业生态并不需要专家成为企业家,也不需要企业家成为专家,专家教授和企业家不能越俎代庖。

说到底,科研成果的创业问题不解决,推动海洋科研人员创业的体制机制问题不解决,“蓝色硅谷”就无从谈起。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