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撤点并校”政策执行偏差问题多

时间:2024-04-24

■宋德琴

专家们几行调研数据显得苍白而冰凉,这难道仅仅只是资源浪费、农民负担增加、经济损失等等的数字罗列吗?

近日,教育专家和官员的关于“撤点并校”政策的热议,勾起我很多遐想和沉思。原来的农村教学点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决策,竟然为专家所诟病。

一项调研显示,撤校后农村学生上学距离平均变远4.05公里,安全隐患增加;住宿生的平均年花费为1157.38元,成为农村家庭的额外开支。而另一方面,被撤并后出现大规模的教育资源浪费现象。

出生于农村、成长于农村、受教育于农村的我,对农村怀有难以割舍的情愫。尤其每每回想起孩提时代,我都有一种幸福的窃喜。

我们家原来住在一个偏远的小村落,四周池塘环绕,绿树成荫。每到上学时,便背起妈妈缝制的布袋书包,顺着长满杂草的小径,小狗撒欢似地跑向离家不远的学校。校舍是土坯砌成,校门是木柴接拼,课桌是泥土堆就。这些气息混合着书本的油墨香味,总能激起我们扯着嗓子读书的热情。

后来的学校仍在原址,但早已变成红砖绿瓦的宽敞校舍。前些年回去,看到孩子们有这样的校舍,确实庆幸他们生长在好时代,真为他们感到幸福。

今年春节回老家,再次探视,这里已为空巢。听看护人说,现在的孩子们都去十来里开外的镇上去上学,有的是留守老人自备三轮车接送留守儿童,有的是勉为其难在镇上租间小房子,还有的只有依赖破旧的校车接送。

我心中甚是凄凉,再也无处找寻儿时那种简单的快乐。那么小的孩子能承受这一天几个来回的奔波吗?远离村庄的求学,又会给他们留下怎样的童年记忆呢?

专家们几行调研数据显得苍白而冰凉,这难道仅仅只是资源浪费、农民负担增加、经济损失等等的数字罗列吗?童年纯真的幸福感缺失,或者带来的诸多压力,又由谁来评估呢?专家的追问、官员的说辞、农民的叹息、孩子们的懵懂,真值得我们深思啊!

2001年,针对农村学龄人口大幅下降的情况,国务院出台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这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决策,但在政策执行上仍存在一刀切的现象,使决策目标偏离轨道。

在农村最明显的效果,表现在小学数量的减少。2000年,我国农村小学为440284所,而到2010年只有210894所,10年减少了52.1%。教育部部长袁贵仁也承认,一些学校的撤并,存在工作简单化、程序不规范,以及撤并后办学条件没有跟上的问题。

“撤点并校”反映出的问题,该让我们反省了。决策执行是一个科学化的过程,决策实施需要酝酿评估、优化方案、跟踪纠偏。同时,还需纳入社会化全方位监督和问责追究制的管理之中。

首先,决策实施方案需由具有独立资格的专家机构去论证。在关乎教育、医疗等民生工程的决策制定和实施,必须十分慎重,要先期聘请权威的专家机构和队伍,对决策目标、途径、利弊等进行科学分析论证,找出最优或较优的实施方案,然后公之于社会,接受社会的监督,充分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其次,各级政府和部门对执行决策的资源配置要科学化。就“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来说,不能说简单地一撤一并,对校址的选择,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便利当地孩子就学考虑,布点要有科学性。

第三,政府要有纠偏的胆识。教育部针对“撤点并校”政策执行的偏差表示,将明确学校撤并的思路原则,慎重对待学校的撤并,充分考虑学生上下学的方便、交通安全、寄宿学校条件等多种因素。这充分体现了政府在科学执行决策中的一大进步,值得各级政府和部门学习和借鉴。

(作者为安徽省侨联联络部副部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